护理员胡新颖:
解决情绪问题比照顾生活起居更有难度
护理组长王玥:
带着老人们接触短视频、看电影、打游戏
护理员宋纳:
用专业水平去照顾老人
用细腻的感情与他们交往
护理员周晨丹:
和老人“斗智斗勇”
藏牛奶、扣外卖
青春养老人为何这么抢手?
为何“招进来”容易“留下来”难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产后康复13825404095养老护理员都是四五十岁的大妈,她们从农村来城市打工,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与“保姆”几乎划等号。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从前段时间举行的西安市第七届“福彩杯”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获悉,目前西安养老护理员的构成已然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00后、90后加入了进来。记者采访了4名获奖的“金牌护理员”,看看她们是怎样和老人相处的,有啥“秘诀”。
1.解决情绪问题比照顾生活起居更有难度
■讲述人胡新颖,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护理员
出生于1984年的胡新颖,曾是护士。11年前,她成为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的一名护理员。专业的医疗知识没有变,但在这里,需要不断学习与休养人员、家属之间的沟通,以及对休养人员的心理慰藉。
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地处长安区太乙宫街道,是收养城镇特困人员的社会福利机构。胡新颖在该院南二区与其他9名同事一起负责42位休养人员的护理工作。
胡新颖说,与医院的工作相比,第一大难题就是,与这些智力等同于小孩的休养人员沟通实在是太困难了,“个别智力情况稍微好一点的能简单沟通,但绝大多数都几乎无法沟通,只能连比划带说,随着时间推移,才逐渐形成了我们之间特别的默契。”
胡新颖说,有一位65岁老人,智力稍低但四肢健全,因为缺乏家人照料而感到孤独,常常渴望回家过节而产生强烈情绪,发脾气的时候会有过激行为,“我们只能安抚,想办法和家属联系,让他短暂回家过节,或者让家属打电话安慰,在这里,解决情绪问题比照顾生活起居更有难度。”
为了疏解休养人员的情绪,胡新颖做了很多尝试,“我组织了很多活动,跳绳比赛、篮球赛还有春节晚会等等,弥补他们的精神需求。”胡新颖说,在组织一次篮球比赛后,休养人员对她的亲切称呼,让她有了成就感,“他们叫我小胡或者老胡,有的叫我胡阿姨,让我非常高兴,因为这表明他们在接纳我,是认可我的。”
在十几年的护理员工作中,胡新颖从一开始的生疏与迷茫到后来与休养人员像朋友一样,她也在逐渐成长,她站在休养人员的角度,从心出发,为他们做了许多工作以外的事,有一次,她负责的区域有休养人员提出想吃煎饼了,福利院要集体做煎饼很难实现,胡新颖就回到家,让自己的母亲做了几十张煎饼,炒好了土豆丝带到福利院,“休养人员吃着煎饼,脸上都是满足与高兴,看到这一幕,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胡新颖说,虽然休养人员不懂得如何表达感谢,但他们的行为处处都是对自己的认可,这坚定了她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西安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张莉表示,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在加入了护理行业以后,会觉得现实与预想有差距,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这个过程中成长为更加成熟稳重的人,“其实现在的很多休养人员和老年人更愿意年轻人去照顾他们,他们觉得跟年轻人待在一起心情会更好。”张莉在工作中发现,年轻人会带给休养人员和老年人新鲜感,老人对年轻人的包容性也更强,“护理工作需要同理心、责任感和良好的沟通技巧,这些技能的培养有助于个人在职业和生活中的成长。”
2.带着老人们接触短视频、看电影、打游戏
■讲述人王玥,高新区细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护理组长
在养老服务中心里,王玥前前后后忙碌不停:帮老人梳头发、洗脚、准备药品,脸上一直保持着甜甜的笑容。2002年出生的王玥,已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养老护理员了。
王玥是陕西富平人,上大学时选择了“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她说:“我是被爷爷奶奶带大的孩子,从内心里希望爷爷奶奶老了之后,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对老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所以在选择专业时,我也希望能选择一个与老人相关的专业。”
2022年,毕业之后的王玥,进入了西安高新区细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她这才发现,实际的养老服务,比学校学到的知识要复杂得多。真正与老人打交道,也比她想象中要难得多。
最让王玥记忆犹新的,就是最初遇到的挫折,“我来这的第一天,给轻度失智的乔奶奶打饭,因为我们还是陌生人,她情绪突然失控,说我给她的饭菜里‘下毒’了,我当时觉得委屈又难过。”这件事打击了王玥,她想不通自己真心的服务怎么换来了这样的结果。后来,在老护理员的帮助下,王玥逐渐转变心态,“奶奶和正常人思维不一样,她就是个不懂事的小朋友,我的工作就是给这样的老人带来安心和快乐,我应该理解她,保护她”。
想明白了这一点,王玥豁然开朗,她明白了这些老人需要更加耐心和专业的呵护,于是她调整好状态,一天又一天地累积起经验,和老人们打成一片。
“他们很少能记得我是谁,只知道我是对他们好的那个人,所以叫我名字都是他们自己给我起的。”王玥笑着说,老人们有的叫她“小红”,有的叫她“小花”,还有的叫“妞妞”,“可能在他们的印象里就是这么叫自己的孙女的,所以也很亲切。”
王玥和老人们逐渐熟络起来,她就带着老人们接触短视频、看电影、打游戏,她发现,老人们对新事物并不排斥,“他们的好奇心也很重,很愿意了解新生事物。我也逐渐意识到,应该让老人去认识一些新事物,让他们觉得社会并没有抛弃他们。”
工作的两年时间里,王玥也会当一个诉说者,将自己的生活琐碎讲给老人们听,也听取了老人们给她的一些很中肯的建议,“跟他们聊天我也很开心,很多重要决策都是他们帮我做决定的,他们用人生智慧让我的人生避坑。”王玥说,许多老人虽然行动不便或者轻度失智,但是在人生的经验上能给她提供很多宝贵建议,他们之间的相处也越来越像家人一样。
随着工作的熟悉和日常不断的积累总结,王玥逐渐成为养老院内技术标杆、老人最疼爱的小孙女、家属最信任的好伙伴。高新区细柳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也将王玥提拔至护理组长,王玥的工作更加繁忙,但是她总能有条不紊地处理好老人的所有需求。
细柳街道综合养老中心的院长肖婷是一位95后,她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已经十年了,王玥在工作上遇到困难时,得到了这位年轻院长非常多的支持与帮助。
“像王玥一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进入护理行业,成为这个行业的主力军,打破了老旧式的养老院模式,让老人不仅仅只是围墙里的老人,而是与社会接轨的老人。”肖婷说,“老人们对年轻人的包容性更强,因为现在的孩子都和他们的孙子差不多年纪,所以还有老人很维护我们的护理员,告诉我们做错事了不要惩罚他们。”
3.用专业水平去照顾老人
用细腻的感情与他们交往
■讲述人宋纳,阎良区德瑞养老院护理员
宋纳,是位甘肃姑娘,出生于2001年,从事养老行业已是第四个年头。从一个一开始面对老人离去哇哇大哭的小姑娘,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养老护理员,她说很庆幸自己坚持下来了。
“哈喽叔叔,好久不见啊!”“嗨,奶奶我推你出去玩啊!”宋纳每每经过老人面前,都会用年轻人的方式活泼地和他们打招呼,俏皮又从容,老人们也笑眯眯地看着她,忍不住想拉拉她的手,摸摸她的头。
初入行时,她是个胆小、害羞的小姑娘。“第一次给失禁的老人处理大小便,那一整天我都没有吃下去饭。”宋纳说,上学时候模拟给老人护理都是想象中的样子,当一名老人真的出现突发状况,她一下子就懵了,“没法接受,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还有非常难过的一关,就是性别差异,面对异性老人我很难适应,做不到坦然面对……”宋纳说,父母一直反对她从事养老行业,她一度以为自己扛不过去了。
最迷茫的时候,是一些护理员前辈给她疏导和安慰,让她度过了那段时期,“想想自己做养老的初心,想想家家户户都有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几次沟通之后,我逐渐克服了心理障碍,可以坦然处理这些工作了。”
但之后,她又遇到了新的关卡,就是面对生命的别离。
“我们工作的一部分,是为老人做临终关怀。有一个老人,我照顾了几个月,但他的身体状况很不好,家属和院方也都明白,老人的离去也就是这几天的事。那天我在陪老人,打个电话的功夫回来,他就进入弥留期了,我第一次面临这样的场景,赶紧去喊医护人员和经验丰富的护理员,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老人走完了最后一程。”宋纳描述,她当时很懵,因为完全没有见过,后来几乎是被动地和同事一起把老人转移到关怀室,处理一系列后事:卸假牙、换衣服、清洁身体、整理外貌……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处理完这些事情,我一个人崩溃大哭,眼泪止不住地流。”宋纳说,她和这位老人的相处已经有小半年,虽然一早就了解老人的身体情况并且通知家属,但当离别真的到来的这一刻,依然受到了冲击,“事后得到家属的感谢与肯定,我认识到,这份工作很有价值。”
这些年,宋纳前后照顾了几十位老人,让宋纳印象最深刻的是她照顾的张奶奶。
张奶奶今年82岁,下肢无力,失智,“她虽然失智,但是特别的可爱。”宋纳笑着说,这位可爱的奶奶对她很依赖,她参加比赛需要集训,离开了两个月,当她比赛结束再回到院里的时候,张奶奶看到她后已经不认识她了,“但是她听到我的声音了,突然认出了我,就抱着我一块哭。她说你好辛苦呀,你终于回来了。”
“不止是这呢,我没去集训的时候,张奶奶每天晚上在我做护理的时候都会跟我说:你别回去了,你就睡在这里,跟我睡到一块儿。”张奶奶的可爱举动,让宋纳不管什么时候想起来心里都是暖洋洋的,被人需要且信任的满足感为她工作的动力添砖加瓦。
在与老人的相处中,宋纳从一开始的生疏护理,到走进老人的心里,真正做到了能够在物质上有专业的水平去照顾老人,在精神上有细腻的感情与老人交往,“其实说实话,养老院可能就是老人的最后一站了,我就想尽我的所能去好好地照顾他们。而且现在年轻人进入这个行业,老人们看见年轻人是开心的,会将我们当成是自己的孙子孙女,心里有个安慰。”宋纳与老人们熟悉起来,像朋友一样相处。她认为现在的老人们需要的是大量的时间陪伴,其实他们对于物质没有大的追求,最重要的就是心灵的慰藉。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毛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