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做饭,地毯清洗13825404095亦是人生大修行(深度好文)
2020-04-30 23:53
做饭中藏着人生的道理
曾有机构对天津的年轻人做出这样一项调查:
51.58%的年轻夫妻俩都不会做饭;74.46%的人下班后去父母家蹭饭,10%左右的年轻人选择外卖或出去吃。
看到这则数据,有些惊讶,原来现在的年轻人,会做饭的少之又少。
不禁想起一则旧闻,妈妈下午要手术,22岁的女儿却说:“你们都去医院了,那谁来给我煮中饭呀?”
很难想象这是从一位22岁成年人嘴里说出来的话。
不久前在知乎上,一位34岁的妈妈提出,自己是癌症晚期,能给孩子留下最有意义的东西是什么呢?
其中一个高赞的回答,是这样说的:
教她煮一道菜。或许这并不是教她学会做一道菜。而是通过教她的过程,传递给她一个道理:孩子,你已经长大,可以做菜给自己吃了,能够力所能及地照顾大人,也有能力学习照顾自己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几岁孩子什么都不懂,教了也白教,其实不然。
教他做菜,就是鼓励他独立,做好了,给予他认同感、价值感,并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中。相信这个场景,一定会在他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记忆。
之前看到一则视频,得到百万父母的称赞。
一位仅有三岁的美国加州小男孩TYDUS,花尽心思,为妈妈“统筹”了一顿美妙的晚餐。
视频中,TYDUS从决定做饭开始,就计划好了一切。他兴冲冲去跑去超市买食材,回家后采摘鲜花布置餐桌,摆好餐具,然后开始烹饪食物。
每个步骤都有条不紊,一丝不苟。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曾说:
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想象那些只会念书连煎蛋、煮蛋都不会的孩子,会懂得怎么做实验。
生活即教育。做饭仅仅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却包含着人间万千道理。
本着足够的耐心,慢慢掌握火候,不能怠慢,不能操之过急。所有的食材,经过时间的萃取,最终浴火重生为佳肴。
做人,亦是如此。
柴米油盐,也是成长和修行
最会作文章写诗词的吃货,当属宋代才子苏东坡。
但稀奇的并不是那些锦绣华章里的珍馐美食,而是才子的一双妙手,文能提笔武能做菜,发明了以“东坡”命名的系列美食,吃得不亦乐乎,活得,也始终酣畅淋漓。
苏轼的一生,遭遇三次贬谪,黄州、惠州、儋州,都是当时的不毛之地,处江湖之远,连同自身被放逐的,大概还有那一腔抱负和激情。
可他的诗词作品里,甚少出现四顾茫然的忧郁悲观,反而是那种旷达乐观和随遇而安,在书卷上鲜活至今,成为许多天涯沦落人的安慰。
这与他的爱吃、会吃且善于制作美食不无关系。
黄州僻远,生活艰苦,苏轼却捣鼓出了一道“东坡肉”,味香而色美,与诗作一起传为美谈。
晚年谪居儋州,又发明一道东坡羹,被后世奉为经典。
苏子的美食之旅,该是一场伟大的人生修行,煎炒炸煮即千锤百炼,酸甜苦辣就是百味人生,所以写出了人生有味是清欢,也明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一路走、一路吃,不惧山高水远,也不怕人心险恶。
反正还有一双手一颗心,还有大江南北的各式美味,世间处处皆风景,人生处处逢知音。
如此,方能将寻常食材化腐朽为神奇。用善于发现美和制造美的心与手,将别人眼里的苟且,都活成诗和远方。
喂饱自己的胃,心也就不空了。
哭着吃过饭的人可以走下去,哭着做过饭的人则可以走更远。
因为不灭的信念与不死的梦想,依旧在内心闪闪发光。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
如果统计因为疫情被迫“宅家”青年的手机搜索排行,“如何做xx”肯定占有一席之地。
特殊时期,“新晋中华厨神”之间的美食交流,变成和重要的人紧密联系的渠道。
从不做饭的网友“阿瑞”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这一次疫情,她们的餐饮公司策划部受到影响,云办公以外,除了吃饭就是睡觉,做饭成了唯一能跟外界产生联系的生活窗口.....她最近开始给妈妈发吃的了:
她从生活细节告诉传达“我过得还可以”的信息,除了在老爸老妈面前显摆一下,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也不能放过。
想起那句歌词:“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将平凡食材,变成美好滋味,这是对父母同学最真的爱意表达,也是对自己未知人生最佳的犒赏和慰藉。
在有限的空间里,人们相互慰籍、保持冷静、释放焦虑与多余的精力,无论如何,只要厨房还在有条不紊的运转,生活就依旧保持着原有的秩序。
如果暂时不能推开门就让世界恢复正常,那就努力揭开锅盖,让早饭午饭晚饭一如往常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