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了,石材翻新13825404095绝不带孩子去扫墓!是我太忌讳了吗?
2018-04-05 11:50
小乐
正文开始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祭祖扫墓,对逝者寄托哀思,是咱们的传统节日文化。那么,家长们会带带孩子一起去吗?遇到孩子问你:
“人为什么会死?”
“人死了去哪里?”
“我还能见到他们吗”
听到孩子天真的童言童语,你们是如何回答的呢?
最近小乐看到这样两条新闻
1、法制日报报道的一则新闻
年轻的妈妈买了一件带有死亡字母的衣服,穿着开完家长会后闹到了商场。原因是这件衣服对她和家人精神上的打击很大,孩子回家哭得很厉害,老人气得犯心脏病,所以妈妈要找商场讨要一个说法。
无论事情有理没理,我想它足以说明大部分人对死亡的忌讳。甚至与死亡有关的字词沾边都像是被人诅咒了似的,一提到就是晦气,就会惹祸上身。我们谈起死亡,仿佛比死亡本身还要恐怖。
2、某知名论坛上的一个帖子
这位纠结的妈妈发帖称,孩子快十岁了从来没有去扫过墓。即使她父亲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带孩子出殡。因为她觉得山上的坟比较阴,自己也很怕。但现在孩子慢慢长大,渐渐接触到死这类词语,或看到别人家出殡,于是来问问大家的意见,清明节是否会带孩子去上坟?
我想这位妈妈的初衷是好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死亡,孩子永远活在童话世界里该有多好!但,是不是我们保护得好,孩子们便可以活在一个没有死亡的国度?
世界上,每天都发生着各种生离死别
老人逝去,动物夭亡,意外来临
家长往往采取两种方式来教育孩子
闪烁其词甚至忌讳不谈
曾经有家长说:“我家孩子最近老做噩梦,说是怕死怎么办?”
细问之下,原来孩子熟悉的邻居阿姨去世了。他看到了他们家门口烧的纸钱,看到了一张张要么嚎哭要么阴沉的脸,但是当他问起,这位妈妈只是喝斥孩子别乱说话,得不到答案的孩子只能靠自己臆测了,就对死亡产生了超出承受能力的恐惧。
过度美化死亡
为了避免死亡的沉重感,有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故意美化死亡。
孩子看到过世爷爷的照片问:“爷爷去哪儿了?”妈妈告诉她:“爷爷去了天堂。”女儿又问:“天堂是个什么地方,美不美?”妈妈回答说:“美,那是一个没有病痛的国度,那里充满了欢乐。”
妈妈怕孩子伤心,所以把天堂描述成一个美丽的地方,虽然爷爷不在了,但我们不用担心,他在天堂过得很好。
后来有一次,在小溪边女儿看到一群小蝌蚪,于是用矿泉水瓶把它们舀上来倒在地上。妈妈惊呼:“小蝌蚪会死的。”哪知女儿淡然的说:“没关系的妈妈,去天堂也很好。”她的回答令妈妈愕然。
妈妈开始反思自己对女儿的死亡教育。如果天堂很美,那么人为什么还要活着?显然,家长想引导孩子坦然接受人一定会死去的事实,但逃避的说法却误入了漠视生命的歧途。
错误的死亡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的态度,无非两种,一种是对死亡的逃避,一种是对死亡的恐惧。
逃避死亡,孩子便无法学会珍惜生命。
恐惧死亡,于是一生都会活在焦虑中。
我们唯独忘了尊重死亡,接受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是我们所有人最终的归宿的事实!
因为不尊重死亡,我们无法接受亲人的离去,余生都活在悲痛或恐惧里;因为不尊重死亡,我们不知道活着的意义,更不懂得好好把握当下,珍惜生命!
清明,和孩子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
孩子可能会问到和死亡有关的敏感话题
那么,家长不要刻意回避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段、接受能力
适当地跟孩子聊聊
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了解分为三个时期:
3-5岁的孩子觉得死亡就像睡觉或旅行一样,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5-9岁的孩子已经能够接受死亡的观念,但不知道死亡会发生在每一个人或自己的身上;
而9岁以上的孩子已经知道死亡无法避免,甚至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死亡教育,就是让孩子接受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生命只有一次,它不能重来的事实。
如何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
把死亡教育融入日常生活
在孩子三四岁时,他们并未对死亡产生恐惧,只是好奇,想知道“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时候,我们可以借助自然界植物来解释生与死的现象。花儿开了会凋谢,树叶落了还会长,人也是一样,这是规律。生命虽然会枯萎,但美好留在了人间。
一些孩子害怕爸爸妈妈有一天离他们而去,我们可以利用温情的绘本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让死亡的事实“软着陆”,他们会慢慢接受,死亡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它是生命的一部分,这很正常。
与其编织谎言,不如告知真相
孩子慢慢长大,总会碰到死亡事件。当孩子问起时,可以简单的告诉孩子,不迷信,不遮掩,不回避,大人态度上的坦然,便是治疗孩子死亡焦虑最好的良药。
一些父母把死亡包装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然而死就是死,不是出远门,不是睡着了,也不是上天堂,它就是肉体在这个世界上的消逝,再也回不来了。
孩子有权利知道生命只有一次的真相,有可能这种残酷的事实会伤害到他,但他更需要学会面对现实。因为只有告诉孩子死的意义,他们才知道生的可贵。
父母要做的,是引导孩子把情绪宣泄出来,比如给逝去的亲人写信、为他种一棵生命树、把思念画出来等等。虽然人不在了,但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方式与他们沟通。
利用仪式感,缅怀逝去的亲人
记得去年上映的《寻梦环游记》,是一部用温情诠释死亡的电影。剧中讲述了在墨西哥的亡灵节上,因为有了后代的记忆,亡灵们才能从另外一个世界与子孙相聚。它就是在告诉我们,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清明节是死亡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带着孩子去扫墓,在墓边与亲朋好友共同怀念逝去的先人,是用仪式感来告诉孩子,死亡只能让我们的肉身阴阳两隔,而爱却让我们情感相联。
引导孩子认识到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体会悲伤的情绪意义,还是在告诉他们:死亡并不可怕,被遗忘才可怕。所以我们要努力去爱,努力生活。
对孩子的死亡教育您是怎么做的呢?
说出您的做法!
来源:19楼、父母堂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呗~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