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主题是隔代教养,陪护老人13825404095是我在北京的主题讲座文字稿。此前,静观育儿脱口秀主题也对隔代教养进行过探讨,但这篇稿子,是对此前的一个更为全面的补充。
演讲稿很长。已经做了一定删减。但是有些话,仍然希望放在这里。愿能为你们提供多一些正确的育儿知识。
有这样一个家庭:
孩子9岁了,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校要他。为什么?因为他到任何一个学校都会打人。
这样的孩子,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庭?妈妈很强势,孩子犯错误后唯一的解决方式就是打。经常的情形是,孩子在前面跑,妈妈在后面追。完全不顾及旁人,更别提孩子的自尊。人越多,妈妈似乎打得越凶。
最让我惊讶的是,孩子姥姥从来不说她女儿做得不对,甚至以一种看笑话的、旁观的、冷漠的态度看着自己的孙子这样成长。
有一次,我跟这姥姥说:你怎么不管一下呢?
老人家说:你看,看到我孙子了吗?他脑袋上有三个旋,这种孩子就是应该往死里打的,你根本就不用管。
听得我的心里特别难受。显然,老人家的这种观念,这家大人都同意。
我还知道,有一个奶奶,说自己的孙子命里缺金,立马就把自己的金戒指摘下来塞到孩子的嘴里了,三个月的孩子一下子就吞下去了,要不是抢救及时这个孩子就没命了。
还有一个奶奶,新得了孙子,高兴极了。要按照“习俗”用钱给孩子洗澡。结果孩子皮肤严重过敏,浑身起大红疙瘩,哭闹个不止。就这情况下,奶奶还不觉得有何不妥。医生出来,才算给制止了。
连着举上面几个例子,纯粹因为提到隔代教养,这些故事就会从脑子里跳出来。今天的讲座,我们就仔细来讲一讲隔代教养中的诸多问题。
NO.1护理方面,是最明显的问题
老的观念是,孩子白胖才最好。老人也总希望我们的孩子吃得很抱,习惯不停地喂,及至追着喂。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在幼儿园里头,在游乐场里头,孩子玩得特别高兴的时候,老人趁他不注意嘴里塞一个水果。在老人看来:只有这个时候,孩子不会轻易抗拒,塞一个,孩子就会吃一个。吃一个,就算一个。
老人做得对不对呢?出发点当然对,只是方法不对。实际上这个小小动作极易破坏了孩子注意力的发展。有些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什么他的注意力不好?实际上就跟他小时候一点一滴的这种“被打扰”有关。
而且,长期塞给孩子食物,造成的结果就是:孩子不把吃饭当成是一个正事,也不把它当成一个快乐的事。自然地,这又引发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孩子吃饭困难问题。
另,老人怕冷,于是也习惯地给孩子穿很多。孩子是纯阳的,他不怕冷,除非他的体质生下来就偏弱。结果孩子一运动,就容易出汗,汗凉了,孩子一热一冷,反倒更易生病。
总之,老一辈传下来的很多育儿知识,一旦发现不好用,就赶紧就得换。有时候老人并不懂得,那就需要父母去恰当沟通。本文后面,我还会讲到如何沟通的问题。
NO.2更重要的冲突就表现在教育上
一个妈妈跟我这样抱怨过:
有一天,我回家,发现女儿嘴上有甜味,就问:你吃糖了?她想了想,说:吃了。这时爷爷就冲出来,说:你这个叛徒,我都告诉过你不要告诉你妈妈,你还跟你妈妈说。
妈妈知道,不能跟老人起冲突,只好压着情绪,跟孩子说:一定要跟妈妈诚实,吃了就是吃了,妈妈不是不允许你吃的明白吗?
第二天,孩子又吃糖了,妈妈再问时,女儿疑惑了半天,想了想,说:我吃了还是没吃呢?她不知道他该怎么样回答。
一方面,这孩子怕爷爷说他是叛徒,一方面又怕妈妈担心。你看,孩子是天生的外交家,所以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可会察言观色了。他们会看看爷爷奶奶允许的是什么,如果爸爸妈妈不允许就不去找他们了,转而去找爷爷奶奶。
就是因为我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的不一致,导致了有这个空隙可以钻。
NO.3对孩子的探索造成“限制”,影响孩子健康发展
老人最常跟孩子说的,就是:慢点跑,别摔着。一岁半以后,其实经常是爷爷奶奶稍不注意,孩子一溜烟就没有了。于是老人害怕:我干脆就抱着他好了。
经常抱着孩子会导致什么情况?一旦会走路的孩子,反而不愿意走路了,老想让大人抱着。我见过一个奶奶跟我说:实在抱不动他了。
我问:这孩子多重啊?
21斤。
多大了?
5个月。
这个大胖墩确实抱不动。这个时候,就该让他坐,爬一爬。可是我们的爷爷奶奶疼孩子。但,你要阻碍他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是疼了,所以一定要有度。
我还看到有一个孩子,两岁,自己能把裤子脱了,蹲到那儿尿尿。这个时候,奶奶从后头跟上来,一巴掌就拍到了孩子屁股上。因为觉得孩子自己跑开了,太不听话。害得奶奶在后面气喘吁吁地追。
本来,小孩很成功地自己尿了尿了,还挺高兴的,但是却得到了一个巴掌。那么,这个孩子怎么想?他会想:我下次尿到裤裆里也不自己尿了,一定会这样。
总之,由于体力受限,老人不太会跟孩子玩什么游戏,经常看到的,就是老人坐边上,孩子自己玩儿。孩子自己玩儿的过程中,限制也更多一些。这样很容易养出胆小的孩子。
NO.4可能导致孩子听力发育上的一定损伤
孩子的耳膜发育不全。若我们总是对孩子说话声音过大,就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发展。尤其是男孩。因为他们的听力就容易损害。不过,我发现的是,老人由于耳朵不好,看电视的时候习惯将电视声音开得比较大。说话的时候,声音也更要高一些。这样长期以往,都会对孩子的听力有损伤。
很多父母也会发现,我们跟孩子经常说好几遍,他就听不见。于是,我们开始着急了:这孩子怎么不听话呢?
实际上,他真得没有听见。所以,如果你家也有这种情况,即你说话、喊叫半天,孩子没反应,你们就走到孩子身边,面对面地去和孩子沟通交流,看着孩子的眼睛和他说话。
NO.5怕孩子哭闹,而过度满足孩子吃零食的要求
孩子闹的时候,年轻爸妈一般还能等待,能接受孩子的哭。而老人很多时候,听不得孩子哭,心疼。比如,我们本可以用共情的方式,跟孩子说:我知道你现在特别想吃这根火腿肠。但不去满足他。因为很多时候,你是不能给孩子吃的。于是,我们就得陪着孩子,等待他用哭泣去排解情绪。
不过,这样的话,老人很难做到。
在吃的这个问题上,我特别要讲得就是:食品添加剂。很多食品含有添加剂,它对孩子的健康很不好。小孩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大脑。大脑是不能受损的。
我们曾经在给小老鼠做实验的时候,把大脑的某一个区域给他做了一个切割,或者把它左右脑的一个胼胝体给它切割以后这个老鼠就完全出现崩溃的状态。孩子的大脑同样脆弱。
NO.6减少了孩子自己学习的机会
老人还有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代替孩子说话。我家婆婆也有帮我带孩子,一开始也出现过类似情况。比如我问:开心,你今天去哪里玩了呀。
然后奶奶就说我们今天去小公园了。
我没吭声,又问:你今天见到哪个小朋友了啊?
奶奶说:我们见到谁谁。
我说:让开心自己说吧。我又问:开心,你今天跟小朋友一起做什么事情让你高兴啊?
然后开心慢慢地开始说了。
孩子语言的发展是怎么来的?他如果不说,就永远不可能发展。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越多,孩子语言的速度就会越快。
另外一种替代,就是直接行为上的。比如说,我家开心刚开始要端碗吃饭,喜欢家里的瓷碗。瓷碗易碎,家里老人就很担心。一般都是开心还没端起来,就赶紧接过去了。我看见后,就做了干预。我说,让她端,碎就碎一个。
我会告诉孩子,怎么处理“碎了”的问题,下次她就知道怎么端了。
还有好多的孩子,三四岁了,都不知道怎么自己系鞋带,不能自己吃饭,得要喂。这些都是“替代”的结果。老人居多。但实际上一些父母也在做这样的事儿。所以,把孩子的事儿还给孩子,这是每一位家长都该要学习的。
而今天的隔代教养所指出的重点冲突,其实也并非专属于老人们容易有的错误。但凡为人父母,都建议对照着看看。
NO.7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孩子,容易让孩子缺乏安全感
现在大城市中,很多家庭中的老人年岁都比较高。因为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结婚和生孩子的时间本就愈来愈推迟。这些缺乏活力的老人带孩子,他们跟孩子身体上的接触偏少,就容易造成孩子安全感的缺失。
譬如,我在大学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有一个老师找我,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孩子特别的内向,每次从来不跟人家说话,跟魂一样飘过来飘过去,这样的一个状态。然后说你看看他会不会自杀。
我就跟这孩子聊了聊,这个孩子就是从小奶奶带大的,奶奶年纪很大了,也特别内向,从来不跟他交流,也没有任何肢体上的接触,每天就是把他放在那儿看电视,然后奶奶该忙什么就去忙什么了。
后来,这个孩子从来不跟人去交流,不沟通,也不知道怎么跟人交流和沟通,所以当他长大进入大学的时候,他发现所有的人对他来说,可能都会潜在的存在一种威胁。
这就是我们说的,缺少肢体碰撞的孩子,安全感建立容易有问题。
NO.8容易造成孩子各种缺乏规矩
老人不设规矩,什么都可以打破,只要我孙子愿意我什么都可以做,这是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我家楼下有一个小孩,3岁了,小区里面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为什么?抢东西,打人。而且他跟谁在一起玩,就是拿一个玩具,开始胡乱的扫射。也不管他前面站的是不是人,一下就是一枪。而且,他“要求”他周围的人一律都得配合地倒下,这样他就高兴。
后来,我发现:这个孩子是什么样的问题呢?妈妈管这个孩子管得很少,爸爸不会管。爸爸好不容易管一次,这个孩子受伤了,然后妈妈和姥姥就说你走开,让你管了一下这个孩子就鼻青脸肿了。于是爸爸就说那行我走开,也不管了。
最后,这个家庭中就是姥姥在带这个孩子。姥姥如何带呢?特别为孩子好,你饿了吧来吃火腿肠,纯吃的是垃圾食品。到了3岁,仍然不怎么好好吃饭,每天晚上还要吃三顿奶。我们都知道一岁半左右的孩子,晚上的奶就该全给孩子断掉了。可是他们舍不得。结果,孩子的牙齿全都坏掉了。
最重要的是,他每天睡觉的时候,要吃着姥姥的奶头才可以睡着。因为妈妈不给他吃了,没办法,他只能拿姥姥的吃,姥姥也给他喂,还问过我:怎么才能戒掉啊。
我说:你别给他吃了。
她说:不行啊,不给他吃他打我。
其实:孩子打你,因为你让他打。因为这位姥姥对这个孙子常说的就是一种“吓唬”:再不听话,我就揍你了;再不听话,我打你。她从未制止过。甚至孩子的小拳头挥向自己的 时候,她脸上还带着笑意。
这种虚张声势的吓唬让孩子明白,大人的那些话是没有意义的。你是不会打我的。而且,你打不打我都没有关系,我也不怕,最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个方式,即你要是不听我的话我也可以打你。
另外,老人大都特别护犊。谁要是敢说欺负我们家的小宝贝,就把谁打趴下。这种教养方式,孩子就一定会形成一个特别霸道的行为:没事我有靠山,谁要是欺负我姥姥上。
所以我们小区的这个小孩同样也就表现出来了:见谁都特别的没有礼貌,而且还会跟人家耍脾气,要是你拿个吃的你不给他,他就过来抢,要是没抢到,他就骂。
所以,如果父母实在没有办法,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那么,请老人不要带孩子离开父母。要保证孩子和父母最基本的相处时间,不要让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分离。
如果老人就在父母家里帮带孩子,那么也不要凡事都自己扛着。要把育儿的责任还给父母自己。
当然,隔代教养也有好处的。我在之前的静观育儿“隔代教养”专题中也有论及。譬如在父母特别严厉的家庭里,老人的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缓冲;年轻父母偏于缺乏耐心,而老人更多显示出耐心来,这恰是小孩子很需要的。
有些专家认为说我们的孩子就是不能给我们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但是现在的现状是什么,中国有60%到80%的家庭都是由我们的隔代教养来进行的,所以不能说不能带就解决问题了。我们只能去考虑:在有老人帮着带孩子的情况下,怎么更好地带。
下面,我想直接说一说隔代教养的解决办法:
1、确立第一责任人,最好是妈妈当第一责任人
确定孩子教养的第一个责任人,这个责任人是稳定的。如此可以避免教养观点的不一致。我建议这个家庭的第一责任人由母亲来承担,再或者父亲来承担,而不是爷爷奶奶或者是姥姥姥爷。
为什么?第一,妈妈的成长性,爸爸的成长性肯定远远高于我们的爷爷和奶奶,第二,这个世界上只有母亲可以无条件地为了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改变。
面对隔代教养冲突,很多时候,只有妈妈可以做这种改变。委屈吗?有的时候真的是委屈。也过妈妈跟我沟通交流这种问题的时候,常常是大哭。可是,我想跟妈妈说的是,如果你们想让这个家庭稳定、和谐,让孩子健康的成长,你就要勇敢的出来做这个第一个责任人。为什么我不让爸爸出来做,因为爸爸成长性远远差于妈妈。
我们爸爸要怎么成长,我在近期的静观育儿中,都有陆续讲到这个话题。接下来,会更多涉及。还请大家关注。
为了给父母们支持,我将会陆续在各城市组织线下沙龙。同样,微信平台上的咨询仍然继续。一方面,希望能够帮大家解决问题,更多的时候,倾听者的存在,也许对你们更重要。
2、尊重老人,尊重老人的智慧
人的尊重都是相互的。我在微信上曾经分享过一小段自己在隔代教养方面的心得。
那天,我在厨房收拾碗筷的时候,开心跑过来跟我说,妈妈辛苦啦!我知道,这其实是开心的爷爷奶奶对我的认同。这样的话,因为老人说了,开心才学得会。所以,隔代教养中的冲突,并非是不可解决的,我们只是需要方法。
实际上我的婆婆刚开始的时候也不接纳我。为什么?她会埋怨我不是个称职的媳妇儿。
后来我了解了一下她的成长历史我就会明白她为什么会是这样的。
她年轻时是村花,长得很漂亮,各个劳动技能都能得第一。内心里本是很有成就感和虚荣感的。结婚以后呢?她开始生病,一直病了20年。在生病的过程中,她丈夫,我的公公,不离不弃地照顾她——这也是我选择她儿子的一个原因。
等到自己的孩子长大、结婚、生子,她就希望能够弥补自己年轻时候对孩子的欠缺。于是,介入到儿子的家庭中,去进行无条件的补偿。她的眼里,就只有她儿子。可是,她发现,有一个人在跟她抢儿子,那就是我。于是,一场争夺战就开始了。
这是任何一个母亲的本能。
不知道我的微信上,有多少妈妈是生的儿子?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婆婆。将来,也一定要经历这种感受:一个人突然出来,跟你说,把你儿子的爱,分给我一半。
这种情况下,我该怎么做?说话、讲道理都没有用。我从那时候开始,事无巨细去关心我的婆婆和公公,啥事都想着他们,遇到好看的好吃的我就买给他们,时不时的我还跟他们讲讲我在工作中的一些问题,请他们给我一些建议。
人同样是需要你给他肯定和成就的。而且我的婆婆以前又是一个优秀、偏于强势的女人。所以我就经常问婆婆:妈,你看我这么做对吗?
对。她不理解没有关系,但是你需要让她感到她被尊重。
当我做了一系列改变的时候,家庭气氛在发生了变化。
现在,只要我老公跟我闹脾气,婆婆一定训他。婆婆会说:小罗够不容易的,你别跟人家闹脾气了。我们之间的关系就这样开始慢慢地改变了。
3、父母和老人要沟通,但尽量少带负面情绪去沟通
每个人都知道,一旦情绪出来,就不可能好好说话。所以,同样,当有情绪时,不要去跟老人沟通,老人也会有情绪。
可以先让自己的情绪压一压,然后再跟老人说:妈妈,我觉得你这样子可能不太好。咱们换一种方式说会更好,具体换怎样的方式,也要跟老人仔细讲讲。
很多时候,我们越亲,就越不注重沟通,就觉得直说OK。但实际上,越亲的人,就越在乎你对他是不是足够的尊重和关注。
4、两代人之间可以争论,但最好不要争吵
争论是让孩子可以看到各个方面的信息。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是这样想的,爷爷奶奶是那样想的。他看的东西越多,听的东西越多,就知道事情可以有很多的看法。如此,孩子对事物会有更加全面的看法,思路更开阔。
如果孩子永远只活在一种声音里,只知道人生的一种可能,在一个单一通道里成长,比如我们现在只用成绩作为孩子好坏的衡量标准时,孩子就一定出问题。
相反,让孩子知道:我可以做这个事情,还可以做那个事情。换种方式,我还能做得很好,那么孩子就会觉得自己很强很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信、自尊。自尊是什么我觉得我好,自信是什么,我觉得我能。对吧?这个孩子觉得自己好,就觉得我行,你说他愿不愿意去做别的事情,他一定愿意做,只要他感兴趣的事情。
但是,争吵的话,就会引发家庭氛围的紧张,破坏孩子的安全感和家庭稳定。家庭中的紧张情绪,一定会投射到孩子身上。这就是我提到过的:躯体化反应。
5、带着老人学习,适当借助权威的支持
有时候,爷爷奶奶只是没有意识,或者是不知道要这样做,所以他才会犯一些错误。
所以年轻父母们可以带着老人多去体验,多去接触,让他们有更多的早教意识,获得更多支持。很多听过我讲座的爷爷奶奶,都会在讲座结束后跟我们讨论半天,最后说,原来孩子要这么养啊。
另外,可以借助权威,因为父母直接跟老人说,老人不一定听。何况很多时候,我们的沟通方式本身也存在问题。但是借助权威就不一样。可以多带老人去听讲座。我的静观育儿脱口秀,其实也可以下载下来,在老人们休息的时候,陪他们一起看看。因为这些脱口秀都是结合孩子们成长中容易遇到的最常见问题,给出的一些实际建议。
6、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
不要让姥姥和奶奶同时带孩子,很容易出现冲突。我就犯过这样的一个错误。最后,我也崩溃了,我老公也崩溃了,老人也是。
妈妈护女儿,婆婆护儿子,很自然,掐起来就没法儿了。解决办法就是,能不同时带孩子,就不同时带。不得已必须要一起相处,那就的要做好分工。比如奶奶负责孩子喂养,姥姥负责家里的家务等。
7、丈夫一定要在这个中间发挥很积极的作用
观察下,你会发现,如果这个家庭里的爸爸是一个积极卷入到孩子教养中的爸爸,那么,这个家庭中的成员,爸爸妈妈和老人们,相处的更好。
我的亲身体验:
有一段的时候,开心爸爸比较忙。那会儿刚好开心在学说话。我就教她喊爸爸,但她就是不喊。
我就告诉开心爸,你跟她多玩玩,她就叫了。他于是做出改变,开始跟开心多一些时间玩耍,于是开心很快就叫爸爸了。而且,他一旦在这个过程去专心体会,就会发现他的爸爸妈妈在教育的过程中存现的一些问题。于是不用我说,他自己就会去跟他的爸爸妈妈去沟通。
而他和自己爸妈沟通,自然比我沟通更方便。
8、父母和老人都需要避免犯这三个错
孩子最害怕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叫唠叨,尤其是男孩子,他特别的怕唠叨,但是你会发现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唠叨。
第二件事情叫责备,就是很多时候孩子一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第一个反应是你不应该这么做你不能这么做。刚开始孩子一定会说不。但是时间久了,孩子就会内化:我不行,我不能。
第三个事情,叫比较。我们习惯性地去顶住别人家孩子如何,常常无意识地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看,那个孩子怎样怎样。这从某种角度必然会打击孩子的自信和自尊。
尤其上了学以后,大人们尤其喜欢跟自己孩子说:你看,人家孩子怎么能考那么多分呢?
其实,有人统计了1977年高考到现在33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个成为企业家,没有一个成为科学家,没有一个在某个行业成为领军的人物。为什么?因为他们只会学习,只会记,像个机器。而在心理、其他自我方面的发展,是有着很大欠缺。
总之,隔代教养冲突的解决,不能单靠家庭中某一个人。需要我们共同努力。而我们的目标又都是一致的,所以,为了更好地成长,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付出,去承担该自己承担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