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做饭行为报告:下厨可以,洗碗不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3 01:25

“年轻人又炸厨房啦!”

看多了各种“年轻人炸厨房实录”之后,开荒保洁13825404095你难免对他们的厨艺心生怀疑。眼看着一块块戚风蛋糕变成了戚风炭糕,一个个鸡蛋在微波炉里成为了“炸蛋”,你是否思考过——为什么他们的手艺这么惊悚,却仍然执着于“制作美食”?

6月初,DT财经联合“只售一顿新米”的应物白,发起了一项调查。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我们得知了如今年轻人下厨的原因和习惯,并最终制作了这份《2021青年厨神修行实录》。

把饭做得好吃是年轻人的一场修行

我们原以为外卖这么方便,年轻人会放弃自己做饭,享受外卖带来的稳稳幸福。但事实上,在这次以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人,表示自己每周都会下几次厨房,还有超过1成的人天天下厨。

这多少有一种“工作回归初心,生活回归本质”的感觉。

“在饭点等外卖,总像是在机场等一艘船。”等待爱情般等待外卖小哥到来的小马,总是在中午发出这样的感叹。而且,就算外卖来了,他也得自己下楼,在一堆吃喝中,苦苦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份。

这样凑合的午餐并不能给小马带来幸福感,鲜蔬、新米带来的自然香气,才能唤醒他内心对于田园牧歌的向往。所以他选择在周末亲自下厨,不紧不慢地给自己做一顿饭。

其实小马的选择,代表了不少在大城市年轻人的做法。尽管大家选择自己做饭的理由不尽相同,但我们从调研中看出,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比其他线级城市的年轻人更乐于自己做饭。

在一二线城市中,每周都要做几次饭的年轻人,占比达到48.1和55.8%。但在四五线城市,这个数字分别是41.9%和39.6%。

从结果来看,高线级城市年轻人对自己的厨艺更有信心——尤其是二线城市。

当我们向大家询问厨艺水平时,不少人都谦虚地选择了“一般,糊口水平”。但二线城市的各位朋友,却以“新时代小当家”的姿态,领跑于这场厨艺大比拼。

在调查中,有接近半数的二线青年选择了“普通人里的上等马,家宴总厨型选手”和“惊世骇俗,中国版戈登·拉姆齐”这两个选项。

厨艺不断精进的过程中,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们,开始信任自己的做饭水平,不断地用美食填补日常生活的空缺。

感叹他人生活之幸福的同时,我们也替屏幕前的各位,找到了不少同病相怜的好朋友。因为在调查中,仍然有一些朋友对自己的厨艺水平,保持了“煮泡面都费劲”的清醒认知。虽然比例不高,但只会煮开水、炸厨房的你并不孤独。

在了解了当代年轻人的大致水平后,我们继续就厨艺这个问题,展开了更细致的探讨。

你的饭那么好吃,怎么做的?

“煮汤要用雪平锅”“炒菜要用章丘铁锅”“煎牛排得用平底锅”……如今,不断有人在告诉年轻人,做不同的菜要用不同的锅,这样才能展现出食材的魅力。但在我们的数据里,年轻人似乎对厨具的分类,并不是太在意。

在我们得到的回答中,大部分人认为,有几样基础锅具就已经够用。但我们发现,年纪越大的人,越喜欢购置不同锅具;年纪越小,越不在意锅具的种类,而更倾向于“一锅炒所有”。

因为从85后到00后,只有不到2成的人愿意为厨房添置各种锅具。但在80后和80前群体中,分别有4成和3成受访者,相当在意锅具的种类。

各年龄段之间对于厨具的不同态度,也许源于对厨房生活的不同理解。

毕业之后就出门工作的张秋怡,每天晚上都会为自己准备第二天的午餐。在她看来,不论是肉类、蔬菜,都能够用她的一口麦饭石炒锅解决。相比拥有全套双立人的妈妈,她做饭的目的更加明确——从烹饪本身获得满足感即可。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消费者购置其他餐具、厨电的过程中。从年龄来看,年龄越大的消费者反而更看重颜值,他们比年轻人更不在意性价比,也更不在意产品的功能是否齐全。

年长的人有更多的闲暇时光、财富积累,以及一个更大的厨房。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给家人做一顿大餐。

总之,年轻人下厨的关注点,也许更多在于“让自己吃顿好的”。

所以在做饭过程中,年轻人都更注重哪些食材呢?从结果来看,最年轻的95后和00后最注重食品的调味。刺激、鲜香的辣味,让人掉了眉毛的鲜味,调味品带来的美好,让95后和00后为之着迷。

对年纪更大的人群来说,体检报告上的异常值,已经让他们开始注意盐糖脂的摄入,进而把食材的重要性提到更高的位置——尤其是肉类。

调查中,40岁以上的人群最看重的TOP3原材料是肉类、蔬菜和香料。也许人到了年纪,就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控制调味品的摄入。

同时,我们也向各位提出了一个关于食材的进阶问题——“你是否关注食材的时令性和产地?”

结果显示,越年轻的群体可能越不注重产地和时令,越年长的群体可能更在意吃进肚子的东西是否应季、是否来自于自己想要的产地。而在时令和产地之间,各年龄段更看重的是时令。

这个结果似乎又一次佐证了,年轻人“能够让生活回归本质,让自己觉得开心就好”的下厨态度。他们购买食材的过程,其实更倾向于“商家给什么,他们就买什么”。但是随着年纪逐渐增长,人们开始更加关心食材本身的时令和产地。

这一点从购买食材的渠道也能看出来。

各年龄段的“家庭米其林主厨”们,最主要的食材来源分别是菜场、生鲜APP和大型商超。

相比在菜场、超市选购本地商品,通过电商购买几千公里外的道地食材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就显得过于高昂。也许在食材达到快递柜的那一刻,厨神们已经没了兴致。

大费周章地购买食材,又一次给下厨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想简单给自己做顿饭的年轻人,似乎无法接受这样的加码。

准备好了锅具和食材,接下来就是真正的实操阶段。不过,看似双手不沾阳春水的年轻人,都是通过什么手段学的厨艺?这也不禁让我们有些好奇。

我们发现,年纪越小的群体越喜欢从视频平台学厨,年纪越大越乐于从专门的下厨软件学艺。但各年龄段相似的是,大家都喜欢凭借天赋自由发挥。

不少受访者也在回答中,透露了自己独特的厨艺来源。比如“童年时姥姥的言传身教让自己发现了天赋”“会尝试在外面餐馆吃过的”和“曾经是留学生,懂的都懂”。

从这些经历来看,每个人获得厨艺并下厨的理由不尽相同。所以是什么在支撑现代人在辛勤的工作之后,还要辛辛苦苦地做饭呢?

年轻人的厨房生活是痛并快乐着的

其实各年龄段的受访者,做饭的目的都比较单纯——让自己吃好或是让家人吃好。生活满足感和小确幸的升级,也许从“吃得再好一些”开始。

但在这个为自己、为家人付出的过程中,如今的打工人们,其实也克服了相当多的困难。因为在下厨的过程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的烦恼。最明显的TOP3困扰,分别是没有时间、食材准备过程繁琐,以及不想洗碗。

让我们重新来梳理一下现代打工人的做饭流程吧。

结束了一天的长时间工作,你放弃了外卖带来的便利,而是提前2小时在手机上下单。等食材到了开始淘米、切配,准备净菜。在下厨的过程中,冬天要忍受冰冷的自来水,夏天要禁受40度高温的厨房——不论怎么想,下厨对普通人来说,都是一场修行。

结果,做饭2小时,吃饭10分钟。还没坐热乎就吃饱的你,又要面对一堆碗筷和水池里、台面上、地面上各种菜叶、积水和油渍。一想到这个场景,多少有点劝退的意思。

所以在问卷最后,我们还向所有选择了“从不下厨房”的朋友们提问了“有什么理由能让你下厨房?”

我们得到的TOP3理由是有人买菜切配、有人帮着洗碗,以及自己能有足够的时间。

尾声

从小看《中华小当家》的90后、95后们,总以为下厨是神前刀工对决、是魔幻麻婆豆腐,最终通过厨艺拯救世界。

结果真正当家做主之后,大家却发现,下厨的本质是让自己在高强度工作之余,得到真正的inner peace。

调研中年轻人“一切过程从简、只要吃饱就行”的下厨态度,算是给下厨房这件事做了一回减法——从厨具到食材。食材是否昂贵、锅具是否好看,做出的饭菜能不能拿来发朋友圈,似乎并不重要。

年轻人下厨,追求的还是“善待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