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巨大 专业护理只有10万人
社会新闻来源:北京晨报 2017年11月22日 06:13
我要分享
原标题:
▲60岁的儿子、97岁的母亲组成了一个纯老年家庭,老人照顾老人,折射出了专业养老护理的缺失。
11月12日,首届北京失智老人照护服务与管理论文大赛暨论坛在京拉开帷幕,来自专业医院、社工事务所、敬老院、专业院校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者根据实际案例、日常工作以及相关研究,阐述对失智老人照护方面的观点。北京晨报记者从赛会上了解到,目前针对老年人,尤其是失智老年人的专业照护人才十分缺乏,本市养老护理员只有7000人,缺口约2.3万。
千万失智老人专业护理只有10万
全国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张世平在点评论文时表示,目前失智症患者群体存在三个“低”的特征,即治疗率低、诊断率低、治愈率低。对于失智症的预防和照护,她认为早期预防、药物治疗、专业照护、亲情陪护四个要素是关键。
张世平表示,对失智症老年人的照护人员存在巨大缺口,而具备专业的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专业人才更是奇缺。全国有近千万的失智症老年人,与之相对应的,只有60万左右的养老护理人员,其中持证上岗的不足10万。
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周洪敬在论坛上指出,截至2016年年底,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多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4%多。其中,失智老年人约占5%到6%。根据市民政局今年初发布的《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本市共有在岗养老护理员7000人左右,缺口2.3万人。
周洪敬表示,空巢、独居、失智、失能等弱势老年人正成为本市重点保障群体,相关的保障政策也在陆续出台,例如启动编制《失智老年人照料服务规范》等地方标准,为近万名失智老年人配备防走失手环、开展精准帮扶工作等。在人才培养方面,培训失智照护员的初级版教材已经编制完成,中级版教材也正在编制当中。
病人家属平均每天照顾患者10小时
根据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研究生王海妍在该论坛上发布的《失智老人照护现状的调研报告》显示,失智老人病程可达5到10年,目前尚无治愈方法。她的调查显示,和子女居住的失智老人占42%,独居的失智老人占41%,在养老机构居住的失智老人只占1%。
照护者中只有10%像魏和一样接受过专门旳失智照护培训,照护者平均每天照护患者10余个小时,其中15%的照护者每天24小时照护。照护者与患者的关系,夫妻关系占32%,父母与子女关系占38%,雇佣关系占28%。
以上数据显示,家属在照顾失智患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照顾难度非常大:患者配偶也面临老年病的困扰,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患者子女兼顾多个社会角色,精力和时间有限,进一步影响照顾质量。
王海妍的调查报告还指出,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指出,“当一个家庭成员被诊断患有失智症后,其照护服务提供者很容易成为第二个病人。”其实,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世卫组织就呼吁过,各国要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及经济发展状况,为失智疾病患者的家庭及照料者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提供社会支持。但目前我国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照护工作面临重重困难。比如,调查结果显示,只有1.35%的失智老人在养老机构居住,一方面原因是绝大多数养老机构尚不具备接收患有失智症等精神疾病老年人的能力——这些机构不仅缺乏相应的照护条件也很难找到专业的照护人员;另一方面,6成老人的收入在5000元月以下,较低的收入和其他疾病的花费使得老年人进入专业养老机构得到专业照护的概率大大降低。
论文结论是,面对失智症患者数量急剧增长这一形势的挑战,我国目前还没有做好全面的准备。
■记者手记
每个人都可能成为魏和
魏和说,“以后怎么办”这是个残酷的问题。我却不这么看。老妈百年后,他可以卖了房子去养老院,从某种程度上说,他已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候。我更遗憾,这个曾自学成才,对未来抱有无限遐想的年轻人终被家庭拖累,抱憾终身。他说自己是个失败者,而他已尽了全力。这就不公平了,付出要有回报,难道回报给魏和的只有疾病和死亡吗?这个问题更残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魏和,却未必有他这么努力。关心每个失智老人,关心每个需要帮助的老人,是我们所有人应当付出行动的。
魏和论文节选
护理失智老人秘笈
关注细节、体贴入微
以吃药为例。照顾一般病人吃药的步骤是:倒好水;取出药放到病人旁边;告诉病人吃药。上述步骤对于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存在很多问题,比如:答应吃药,实际上根本不动;药扔掉不吃,却告诉你已经吃了;把碗底的水碱也喝了;不知道水烫,喝了造成口腔烫伤;一杯水喝完,没吃药;药放进嘴里,不喝水。
因此,照顾阿尔茨海默病病人吃药实际上应该是如下步骤: ① 准备好水温合适的水;② 沉淀水碱,倒入另一个杯子 ;③ 看着病人将药放入口中;④ 看着病人将药咽下; ⑤ 看着病人将水喝完。
观察现象,理解心理,找出规律
以如厕为例,在家可自己上厕所,但外出时不会主动提出上厕所,有时大小便失禁。
分析可能的心理状态:①不习惯外面的厕所;②认为无法找到厕所。
经过观察发现,老人要上厕所时会表现出不安(如来回走动)。照顾者马上带她上厕所,一般还来得及。在家时每隔2、3小时上一次厕所,尽量减少大小便失禁。
保持良好心情
老妈有时不愿吃药,讲道理或强迫效果都不好,我就采用幽默调侃的方式。盐酸美金刚(抗痴呆药物)——这是让您聪明的;氟西汀(抗抑郁药物)——这是让您高兴的;中药丸干脆就说——这是太上老君的仙丹,吃了长生不老; 中医汤药她不喝,告诉她是咖啡,我也倒上一杯可乐,与她碰杯:“干杯!”老太太竟然说“好喝!”
做消化道造影时曾把放射科大夫笑的前仰后合——老娘不肯吃钡餐,我问:“你饿不饿?喝杯酸奶吧!”结果一切顺利。
想办法让病人理解你的讲话
痴呆老人常常不理人,和她讲话时,她直视前方,毫无反应。我发现,如果采用下面一些方法,效果能好些。
①先引起病人注意再说其他内容。②语速要慢,声音大小适中。③重复,有时要讲三遍。④要求要具体,一次只讲一件事。例如“穿衣服”不如改为“穿上衣”、“穿裤子”。⑤找到病人能理解接受的特有语言。例如母亲有时对“洗脚”不理解,好像不知道脚长在身体何处。说“脱袜子、洗脚”理解更快些。还有对“洗头”比“洗澡”容易接受,说洗头把她带进洗澡间,实际上还是洗澡。
寻找走失老人秘笈
寻人启事要明确
寻人启事应包括下列最基本的内容: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型,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走失。走失时的穿戴。联系人电话。一定要附上照片,照片以最接近他走失时的状态为好。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可以承诺“必有重谢”甚至可以明确酬金。另外请注意,在当地发放的,可以只写小地址;放到网上去的,一定要写明省、市、县。否则人家无法确定是当地事情,还是外地的事情。不熟悉QQ或微信的老人,可以请年轻人帮助,将寻人启事发到网上。
时间越早越好,参与寻找的人越多越好要明确
有的老伴走失了,怕子女埋怨,或者怕影响子女的工作,迟迟不通知子女。实际上应该第一时间通知所有的亲属,要求他们放下手边的一切事,全部投入查找。首先,失智老人每一分每一秒都可能遇到危险,也许生与死就在这分秒之间。另外,时间越长,就可能走得越远,寻找的难度会成倍地增加。
在走失地附近查找
①有没有失踪者经常去散步的花园绿地,跳舞、下棋的地方?还有周围邻居,去问一问,这些人与失踪者最熟悉,发现蛛丝马迹,容易引起关注。②夜间、清晨,由于空旷安静,最容易发现在路上行走的人。所以应该问一问上夜班、上早班的人。如街头的清洁工等。③途经失踪地附近的公交车,去他们的总站,是否见到过这样一个人。打印一些寻人启事,发给司乘人员。④留意一些能够长期滞留的场地,如街心花园的座椅,24小时开业的商店饭馆,火车站,长途汽车站等,包括公共厕所。⑤走访各医院的急诊室,看一看会不会因疾病发作或受伤,被人送到医院。⑥去周围各区的民政局救济站查找有无此人。
建议政府建立一套应急反应机制
针对老人走失,包括儿童走失,建议政府建立一套应急反应机制。
快速找到失踪者的最好方法,是进行地毯式搜索。而承担这一工作的最佳人选,是居委会领导下的社区志愿者,他们是一批退休不算很久,年龄不算很大,身体相对健康的老年人。接到通知后,去他们分工负责的区域,转一转,看一看,应该不是很重的负担。另外还有一个优点,就是他们都是居住在这个地区的,对周围的地形地物十分熟悉,查找中很容易做到不留死角。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崔红 本版摄影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