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桂林市举行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桂林优秀护理工作者记者见面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8 09:02

  桂林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于2025年5月9日下午15:30,日常保洁13825404095在市政府新闻发布厅举行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桂林优秀护理工作者记者见面会,邀请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护士长李晓仟、桂林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兼大外科护士长车小乔、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准备中心护士长李云、全州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李敏和桂林市象山区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护士杨丽梅,与记者见面交流并回答记者提问。见面会由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科四级调研员廖严昌主持。

廖严昌:

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2025年5·12国际护士节桂林优秀护理工作者记者见面会。
  近年来,全市卫生健康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和对桂林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上级卫生健康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卫生健康护理队伍建设稳步推进、护理质量不断提升,护理领域持续拓展,为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贡献了健康力量。截至2024年底,全市护士队伍规模持续扩大,桂林市注册护士总数已达21811人,每千人口护士数约为4.42人,较2023年同比增长3.47%,专科护士队伍不断壮大,全市已培养专科护士898人,涵盖重症监护、手术室、急诊急救等30个多专业领域,护理质控中心已实现县域全覆盖,构建起市、县两级联动的护理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全市已有(11家二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护理服务”,服务项目达30余项,2024年累计服务近2600余人次,为行动不便的患者、高龄老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打通了护理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为患者营造了安全、舒适的就医环境。桂林市作为医疗护理员培训及规范管理试点地区之一,积极探索“3+3+3”医疗护理员规范管理模式,即构建三级培训体系、搭建三个平台、规范三种服务模式,逐步打造全链条管理体系,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截至2024年全市已有7家医院推行“无陪护病房”服务,覆盖心血管、骨科、康复等12个科室开展了“无陪护病房”服务,减轻家庭照护负担。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勇于创新、不断探索、用心护理、热情服务的护理工作者。
  在5·12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我们非常高兴邀请到5位优秀护理工作者代表,与记者朋友们见面交流,分享他们的动人故事,彰显新时代护理工作者的风采。他们分别是: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护士长李晓仟、桂林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兼大外科护士长车小乔、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准备中心的护士长李云、全州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李敏和桂林市象山区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护士杨丽梅。
  下面,我们首先请5名优秀护理工作者依次作简单自我介绍。

李云:

  大家好,我是桂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准备中心护士长李云。我从事护理工作16年,曾先后在综合科、护理部、体检中心、门诊部工作,在这16年里我从一个懵懂的小护士蜕变成为了一名沉稳的护士长,多次获得优秀护士长、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我注重科室的团队建设,科室在院内获得了优质护理先进集体、服务文明窗口等荣誉称号,科室的主动服务案例在全院广获好评,并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医院擂台赛中南赛区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杰出案例奖。谢谢!

李晓仟:

  大家好!我是桂林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护士长李晓仟。在临床护理一线工作十余年,我所在的科室主要是收治突发脑血管疾病的患者,也就是平时大家说的中风患者,每年的住院人数大约2200人次左右。中风患者突发疾病后往往会出现不能说话、不能动等功能丧失的现象,对此,我们科室积极加强对“医疗护理员”管理和培训,开展“无陪护病房”管理,让医疗护理员为患者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护,为患者实施个性化康复方案和心理疏导,让患者建立康复的信心,重新获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近年来,在我们科室住院的患者康复越来越快,住院天数由之前的7.5天缩短至6.1天,出院患者的满意度到了98%以上。我本人曾被评为市级优秀护士,连续4年被医院评为优秀护士长,带领护理团队多次荣获先进科室称号。未来,我将继续带领团队,以更优质的服务诠释护理人的使命与担当。谢谢!

车小乔:

  大家好,我是桂林市中医医院骨一科兼大外科护士长车小乔。我从事临床护理及管理工作20余年,先后主持国家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专利1项,牵头完成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发表学术论文28篇。率先引进“火龙罐综合灸”技术,推动该技术覆盖全院临床科室并在中医护理门诊推广应用。曾获市级“优秀医务工作者”“优秀实习带教老师”“创新发明优秀奖”,医院“优秀护士长”“医德医风高尚”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完成医院新技术、新项目10项,1项获中国护理质量大会“提灯奖推荐奖”,1项获广西护理学会科技三等奖。谢谢!

李敏:

  大家好!我是全州县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护士长李敏,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已有12年,担任广西中西医结合学会输血专委会常委、桂林市护理学会康复护理委员、桂林市人民医院康复护理专科联盟委员。我带领团队实现省级护理课题立项和继续教育项目突破,填补我院护理科研空白。创新构建“立体化服务体系”,每月开展3次下乡义诊,惠及3000余名群众,获誉“健康守护者”;首创“可伸缩遥控器”“水果病房标识”等5项便民措施获全院推广;引入火龙罐等中医特色技术,开发视频科普和个性化养生操,患者满意度达98%。主导的科普视频入围全国护理科普大赛决赛,形成可复制的服务创新模板。先后获桂林市卫生健康委、桂林市教育局授予的“年度优秀实习带教老师”、全州县“先进工作者”、医院“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杨丽梅:

  大家好!我是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卫科护士杨丽梅,参加医防融合工作9年,累计服务群众5万余次,上门服务居民1000余次,发挥中医护理优势在辖区推广拔罐、艾灸、熨烫等技术,推广普及中医健康养生操,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让群众体验到中医“简便验廉”的诊疗服务,有效缓解颈肩腰腿痛、虚寒体质等问题,满意度达98%。积极与高校(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联动,共同开展广西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研课题研究,研发面相医康养一体化的智慧服务平台,推动医养结合、智慧养老、康养服务技术与应用示范。与社区居委会共同组建老年合唱团、手工艺团队,并开展应急救护培训,数百名居民学会了心肺复苏技能,真正把“防患于未然”变成了可操作的“健康能力”。先后荣获“十佳公卫护士”“社区贴心护理人员”等荣誉称号。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请问李晓仟护士长,开展“无陪护病房”工作为患者以及其家属带来了哪些便利?

李晓仟:

  非常感谢您的提问。所谓“无陪护”并非无人陪护,而是由经过规范化培训的专业护理员替代家属,在医生、护士的指导和管理下,在患者住院期间提供专业的生活照护,实现不需要家属陪护或者陪而不护,减轻家属的陪护负担。
  我科于2024年9月开展“无陪护病房”病房服务,根据收治患者情况结合患者及家属个人意愿配置专业的护理员,护理员24小时连续在岗,以“一对一”“一对多”的模式提供服务。无陪护病房开展以来,为患者提供了专业的生活照护,减少了因家属照护不当导致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并加速康复;减少了非医务人员流动,降低院内感染风险并优化病房环境。同时,家属不再需要长时间在医院陪护,减轻家属的负担,解放其时间压力,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社会痛点,这项服务的开展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认可。例如,一位73岁急性脑梗患者李奶奶,家属是一个独生女儿,面临“没时间陪、不敢陪、不会陪”的困境,我们充分发挥“无陪护”服务的优势,24小时专业照护患者,让患者很快康复,也减轻了家属照护的负担。
  无陪护病房作为一种新兴的医疗护理模式,不仅体现了医疗护理服务的创新,更彰显了医院对患者全面关怀的温暖,让老百姓受益。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近年来,中医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请问车小乔护士长,中医护理具体包含哪些核心内容?能否结合您的实践经验,分享一两个通过中医护理显著改善患者健康的典型案例?

车小乔:

  感谢您的提问。中医护理以传统理论为根基,其核心优势在于“整体调节、自然疗法、预防为主”,弥补西医护理的局限性,尤其在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和人文关怀方面效果显著。具体包括:
  1.整体辨证:结合患者体质、环境、情志动态调整方案,例如术后患者需兼顾气血调理与环境温湿度控制;
  2.情志调适:通过语言疏导、音乐疗法平衡“七情”,避免焦虑、抑郁加重病情;
  3.饮食药膳:遵循“虚实补泻”原则,如骨折患者用杜仲牛骨汤补肾壮骨;
  4.特色技术:以火龙罐、雷火灸、中药贴敷等非药物疗法为核心;
  5.治未病理念:从预防到康复全程干预,例如指导骨科患者术后通过八段锦预防肌肉萎缩。
  这里我分享一个印象深刻的案例:去年一位21岁跟腱术后患者小邓,因持续呕吐、腰背剧痛几乎绝望。西医止吐药收效甚微,他蜷缩在病床上说:“护士长,我只想不吐……”面对患者的诉求,我们团队通过三步中医干预:第一步:火龙罐综合灸。选取中脘、神阙、足三里等穴位,以温通手法平衡气机,24小时内呕吐停止;第二步:循经施治。针对腰背痛,沿督脉、膀胱经施火龙罐,配合“腰背委中求”理论点按委中穴,疼痛立减;第三步:情志疏导。用五行音乐疗法平复焦虑,指导术后康复操。出院时他感慨:“以前觉得中医落后,现在才知道中医的神奇!”如今他已成为中医的“义务宣传员”。
  目前,我院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于2024年在桂林市率先启动“中医护理门诊”建设项目,针对颈肩综合征、胃肠功能紊乱、腰肌劳损、睡眠障碍、神经性耳鸣、头痛,月经紊乱、痛经等亚健康群体,开展中医适宜技术20余项,通过专业化、规范化的中医护理服务,提升患者就医体验,推动护理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请问李云护士长,什么是住院准备中心,咱们住院准备中心能为患者提供哪些服务呢?

李云:

  感谢您的提问。我科室名称叫住院准备中心,顾名思义我们所有的工作内容都是围绕患者的住院办理展开的。为了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解决患者在看病就医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改善服务,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为了便捷患者、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有效救治,我们将住院准备中心打造为门诊与住院部之间的关键枢纽,整合多元化的入院途径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住院服务,真正做到让患者零跑腿,让办理住院有归处,让患者感受到入院接待的温度。到现在我还能清晰的记得有一位患者,在得知自己患了鼻咽癌后拖着一个硕大的行李箱,六神无主的来到住院准备中心,含着眼泪对我们说:“我要住院”。她的迷茫与无助展露无遗。当时我们通过亲切、共情的沟通平复了患者情绪,同时也了解到这位患者此刻还并未看门诊,就更别说住院了。我们耐心的指导她挂号、就诊,在医生为她开了住院申请单后我们通过我院全院一张床的管理机制,让患者顺利住院,此刻患者一遍又一遍的说谢谢、谢谢你们,更令我们意外与惊喜的是,第二天这位患者为我们送上了一面锦旗,赞扬我们的服务无微不至,令人如沐春风。这让我们的内心备受鼓舞的同时,也让我们深感这身白衣的使命与担当。
  对于每一位患者而言,疾病都是一种沉重负担,我们在患者办理入院的必经之路上也亲身经历着患者的各种迷茫与无助。也许我们的工作很平凡,但是我们坚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让患者在求医路上少一份焦虑,多一丝温暖。

桂林生活网记者:

  全州县作为广西的北大门,是桂林人口最多的县,请问李敏护士长,您是如何做好健康服务的,有哪些特色工作?

李敏:

  感谢您的提问。根据县域人口多、康复服务压力大的实际,我带领团队立足传统医学优势,大力发展科研,将康复护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中西医结合护理路径,开展《二陈汤中药雾化联合穴位贴敷对痰湿蕴肺型咳嗽患者的影响》课题研究,将经典方剂与现代雾化技术结合,为临床提供了新方案,提升康复效果。比如面对老龄化与慢性病挑战,我们推行“全程护理+精准护理”模式,实施“一科一臻品”工程。开设“中医养生工坊”,年均开展八段锦教学、节气药膳指导等服务150余场;儿科“彩虹家园”通过游戏疗法降低患儿治疗恐惧;手术室“温暖驿站”实现从术前访视到术后随访的全周期关怀。
  为了满足群众康复需求,我们不断改善和提升康复服务。一是开设夜间门诊:考虑到“上班族”“学生党”等群体日间就医困难,自2024年7月15日起我们开设夜间门诊,开展针灸、推拿、艾灸、物理疗法等多项康复服务。该门诊平均每天接诊超15人次,近80%患者为上班族,极大地满足了患者在就诊时间上的多样化需求。二是改良病房设施,安装可伸缩遥控器装置,解决遥控器易丢失问题;使用呼叫铃夜光灯贴,方便患者夜间求助;设置床头抬高指示卡,科学指导调整床头高度;布置“水果病房”标识,帮助记忆力减退患者识别病房;使用输液器报警器,保障输液安全。三是将中医特色疗法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重视患者健康教育,设计针对性健康提升方案,每周五下午组织患者学习八段锦、六字诀等养生操,通过八段锦等康复训练帮助200余名患者改善肢体功能。
  作为一名基层护理工作者,我将继续以专业守护生命,用创新提升服务,让红军长征烽火铸就的红色精神及红色基因永久融入医者血脉,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县域医院的护理力量!

桂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南门社区地处桂林市老城区,服务的辖区大多是老旧小区,老年人、患慢病的老年人不断增加,请问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如何做好社区老年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

杨丽梅:

  感谢您的提问。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所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保健于一体的二级综合社区医院,肩负着为甘棠、竹林等周边8个社区约11万居民提供“医防融合”服务的使命。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优质资源帮扶下,中心开设有12个临床科室,也是桂林市首家同时配备CT机、DR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南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处铁西居民区,辖区内老年人口居多,慢性病患者人数逐年增加。从事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以来,我始终扎根社区,做居民健康的“贴心人”,辖区里重点人群的健康档案,每一页都记录着我的牵挂,这里有行动不便的老人、需要长期随访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也有需要特别关爱的残障人士和孕产妇。为了让这些“家人”及时掌握健康状况,我们每年组织30余场健康义诊和宣教活动,在社区广场支起血压仪,在老年活动中心开起健康课堂,甚至走进居民家里开展一对一指导用药。有一位张大爷,通过我们的免费体检发现早期糖尿病,及时干预后血糖控制良好,现在每次见到我都笑着说:“杨护士,是你们把健康送到了我心坎上!”
  针对高龄、失能老人出门难,定期体检和基础医疗不便的情况。我们医护携设备“服务上门”,除血压、血糖等基础检查外,还开展防跌倒评估、褥疮护理指导、定期换药、留置胃管护理、远程会诊等,帮助他们足不出户享受健康管理,减轻家属照护压力,老人们从“怕看病”变为“盼上门”。2024年,我们累计上门服务120人次,患者家属满意度98%。
  我们还积极进社区、进家庭、进学校、进企业开展科普宣教,创新模式将健康知识融入日常生活,如练习“腹式呼吸”“手指操”等;把糖尿病防治知识转化为实物搭配竞赛,设“陷阱选项”,由营养师和控糖达人进行评审。这些方式让老年人边玩边学,形成健康习惯,如李大爷学会精准搭配控糖餐,还有将饮食口诀编成顺口溜,让大爷大妈们容易记得住。真正把“防患于未然”变成了可操作的“自我健康能力”。
  未来,我们愿继续做您身边永不掉线的健康“守门人”,让每一个清晨的社区,都充满健康的阳光!

廖严昌:

  感谢几位代表的回答。由于时间关系,答记者问到此结束。刚才,5名优秀护理工作者代表与大家一起分享了他们的故事,他们春风化雨、大爱无疆、一丝不苟、恪尽职守,他们是新时代护理职业精神的生动体现,也是全市广大护理工作者学习的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用生命守护人民健康的职责与使命,展现了卫生健康护理队伍的良好精神风貌。
  还有3天就是国际护士节了,在此,我们提前祝现场的5名护理工作者节日快乐,祝所有的护理工作者节日快乐!希望各位优秀护理工作者代表再接再厉,继续以专业诠释仁心,以温暖照亮生命,为健康桂林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再次感谢5名优秀护理工作者代表,感谢现场记者朋友的参与。如果大家还有其他问题需要了解,请会后与桂林市卫生健康委沟通采访。今天的记者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