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人文传统丨儒家的养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0 14:29

丨人文传统丨儒家的养老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2019-04-14 00:37

摘要:儒家对于养老有着深入的思考。就个人层面来讲,买菜做饭13825404095儒家非常强调孝的思想;就国家层面来讲,儒家认为老人在理想政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担任着教化的职责。在具体落实上,儒家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养老措施,从而使其养老思想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在实践上能够得以具体落实。进入现代社会以来,我们的养老制度有着很多不完善之处。儒家的养老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养老制度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儒家;养老;孝;政治地位;养老制度

儒家一直以人作为其思想理论的中心,因此,儒家对于养老也有深入的思考。就个人家庭来讲,儒家非常强调孝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孝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本。就国家层面来看,儒家认为在理想的国家中,老人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担任着教化的职责。而且一个国家治理的好坏,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老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是否能够满足。

一、儒家养老的政治地位

儒家对于老人非常重视,其认为在理想政治中,老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孔子述说自己的理想时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朱熹注曰:“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可见老人能否安康是孔子理想的一个重要标准。

孔子的这种思想在《礼记》中有着进一步的体现,《礼记·礼运》说:

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运》一般认为是子游或子游弟子所作。如康有为说:“著《礼运》者,子游。”[1]郭沫若说:“《礼运》篇,毫无疑问,是子游氏之儒的主要经典。”[2]过去大多学者对于《礼记》的记载多有怀疑,然而随着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礼记》中的许多内容被证实确实出自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如郭店竹简中的《缁衣》。因此,《礼运》出自子游的说法也是比较可信的。

此段话记载的子游与孔子的对话,即使不一定是真实的历史,但也反映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理想。《礼运》把社会分为“大同”和“小康”两种。在它看来,“大同”社会是大道运行的时代。在那个时代,天下为公,选取有贤德和能力的人出来管理国家,他们都讲信用、求和睦,因此,人们都“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者能够终其天年,壮者能够发挥自己的能力,幼者能够快乐成长。那些鳏寡孤独之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生活。男女都能各得其所,财产等都不必私藏,没有盗贼祸乱。与“大同”相对的是“小康”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天下为家,即各个家庭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靠各种礼仪制度来规范社会之间的关系。在《礼运》作者看来,在“小康”社会中,人人都会感到不安。

可以看出,“大同”社会是《礼运》作者向往的理想社会。在这种社会里,老年人能够得到很好的赡养,终其余年。鳏寡孤独之人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顾。所谓“鳏”就是年老无妻或丧妻的男子。“寡”指的是年老无夫或丧夫的女子。“孤”指的是年幼丧父的人。“独”指的是年老无子女的人。可以看出,这里涉及了不同类型的老年人。对于这些人,在“大同”社会里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安排。

孟子也认为行仁政先要从以上四类人开始,其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这是说,施行仁政应该从天下这四类最需要照顾的人开始。其中有三类都涉及老年人。相反如果对老幼病残之人不好好照顾,在孟子看来,那就是暴政。他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孟子·梁惠王下》)因此,在孟子看来,能否很好地对待老人是国家政治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养老尊贤,俊杰在位,则有庆,庆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芜,遗老失贤,掊克在位,则有让。”(《孟子·告子下》)这是说,一个国家如果土地开辟,田野治理,赡养老人,尊重贤人,有本事的人处于管理国家的位置,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得到称赞。反之,一个国家如果土地荒芜,遗弃老人,失去贤人,骄傲自满、没有本事的人处于管理国家的位置,那么这个国家就会得到谴责。

荀子也把能否赡养老人作为国家治理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他说:“强胁弱也,知惧愚也,民下违上,少陵长,不以德为政,如是,则老弱有失养之忧,而壮者有分争之祸矣。”(《荀子·富国》)而圣人的职责就是让“少者以长,老者以养”,其说:“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男女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曰:‘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此之谓也。”(《荀子·富国》)

到了汉代,董仲舒也认为如何对待老人是王道政治的一项基本要求。他说:

五帝三王之治天下,不敢有君民之心。什一而税。教以爱,使以忠,敬长老,亲亲而尊尊,不夺民时,使民不过岁三日。民家给人足,无怨望忿怒之患,强弱之难,无谗贼妒疾之人。民修德而美好,被发衔哺而游,不慕富贵,耻恶不犯。父不哭子;兄不哭弟。毒虫不螫,猛兽不搏,抵虫不触。故天为之下甘露,朱草生,醴泉出,风雨时,嘉禾兴,凤凰麒麟游于郊。囹圄空虚,书衣裳而民不犯。四夷传译而朝。民情至朴而不文。(《春秋繁露·王道》)

在他看来,理想君王治理天下,不把老百姓当作治理的对象。他们治理天下,收取很少的税费,教以仁爱,使以忠信,敬重老人,不占用老百姓农忙时间,役使老百姓一年不超过三天。因此,在那个社会中,老百姓都过得非常幸福,自然界也出现了很多祥瑞。

董仲舒还把养老与五行思想联系起来,他说:

日冬至,七十二日木用事,其气燥浊而青。七十二日火用事,其气惨阳而赤。七十二日土用事,其气湿浊而黄。七十二日金用事,其气惨淡而白。七十二日水用事,其气清寒而黑。七十二日复得木。木用事,则行柔惠,挺群禁。至于立春,出轻击,去稽留,除桎梏,开门阖,存幼孤,矜寡独,无伐木。火用事,则正封疆,循田畴。至于立夏,举贤良,封有德,赏有功,出使四方,无纵火。土用事,则养长老,存幼孤,矜寡独,赐孝弟,施恩泽,无同土功。金用事,则修城郭,缮墙垣,审群禁,饬甲兵,警百官,诛不法,存长老,无焚金石。水用事,则闭门闾,大搜索,断刑罚,执当罪,饬关梁,禁外徙,无决堤。(《春秋繁露·治水五行》)

在董仲舒看来,木、火、土、金、水用事各七十二日。在五行各自用事的时候,君王治理国家都要按照相应五行的要求。其中土用事的时候,要“养长老”,金用事的时候,则要“存长老”。这也反映了董仲舒的政治思想对于老人的重视。

《韩诗外传》对孔子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思想做了进一步的阐发,其卷四说:

昔者先王审礼以惠天下,故德及天地,动无不当。夫君子恭而不难,敬而不巩,贫穷而不约,富贵而不骄,应变而不穷,审之礼也。故君子于礼也,敬而安之……是故穷则有名,通则有功,仁义兼覆天下而不穷,明通天地、理万变而不疑,血气平和,志意广大,行义塞天地,仁知之极也,夫是谓先王审之礼也。若是,则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如赤子之归慈母也。

在《韩诗外传》看来,君王只有在明白“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状态。这实际上把孔子理想的实现进一步明确化了。

刘向的《说苑》则以故事的方式说明“养老”对于政治治理的重要作用,其说:

高宗者,武丁也,高而宗之,故号高宗,成汤之后,先王道缺,刑法违犯,桑谷俱生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弗得言也。闻诸祖己,桑谷者野草也,而生于朝,意者国亡乎?”武丁恐骇,饬身修行,思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明养老。三年之后,蛮夷重译而朝者七国,此之谓存亡继绝之主,是以高而尊之也。(《说苑·君道》)

这是说殷商高宗的时候,没有好好治理国家,出现桑树、谷物同时生长在朝廷,并且七日就长得非常大的灾异。高宗问他的大臣是怎么回事。大臣回答说,这是国家灭亡的凶兆。高宗听了之后非常害怕,于是励精图治,好好治理国家,其很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明养老”。结果三年以后国家大治,蛮夷之国纷纷前来朝贡。

可以看出,如何对待老人是儒家政治思想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对待老人好坏与否关系到儒家理想政治的实现。

二、儒家养老的具体措施

既然“养老”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那么它是如何实现的呢?在儒家看来,“养老”的实现可以分为个人家庭和国家社会两个层面。二者不是截然分开的,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展开。其是一个从个人家庭向国家社会展开的过程。

从个人家庭层面来讲,儒家非常重视孝道的培养。在《论语》中,我们能够看到孔子对于“孝”有着非常深入的论述。孔子认为,子女赡养父母,并不仅仅是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这是说,赡养父母并不仅仅是满足他们的生活要求,关键还在于能不能敬重他们。如果不能敬重,那么与饲养动物有什么区别呢?因此,孔子特别强调礼在赡养父母中的重要地位。《论语·为政》说:“孟僖子问孝。子曰:‘无违。’……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说,“孝”就是要不违背礼节,父母在世的时候,要以礼相待,等他们去世的时候,同样要以礼安葬、祭祀。

孟子也说赡养父母关键在于“养志”。《孟子·离娄上》说:

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

所谓“养志”,也就是赡养父母要以礼待之,而不是仅仅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

孔子之所以这么看重“孝”,在于其是实现“仁”的基础。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孔子弟子有子也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與!”(《论语·学而》)不但如此,“孝”还是政治治理的基础。《论语·为政》说: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这是说,孝悌这种品德用于政治就可以把国家治理好。这已经使“孝”由个人家庭层面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

传为曾子所作的《孝经》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对其系统化。其认为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并且认为“孝”可以用到治理国家上,“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

孟子也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孟子·告子下》)这同样肯定了孝悌对于治理国家的作用。实际上,在孟子王道政治中,孝悌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孟子·梁惠王上》说: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看来,贤明的君主,必须能够使得老人得其所养,否则不配称作贤明的君主。他说:“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滕文公上》)

可以看出,安顿老人是孟子王道政治的重要内容。在孟子看来,善于对待老人,则天下的仁人都会归服自己,那么仁政也就实现了。《孟子·尽心上》说: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所谓“善养老”就是老人能够穿帛、吃肉,教导他们的子女,以赡养老人。

除了上面讲的个人家庭层面、国家社会层面的措施外,《礼记》对于“养老”还有一些具体的礼仪制度,如《礼记·王制》说: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

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虞庠在国之西郊。

虞氏皇而祭,深衣而养老。夏后氏收而祭,燕衣而养老。殷人冔而祭,缟衣而养老。周人冕而祭,玄衣而养老。

凡三王养老皆引年。八十者一子不从政,九十者其家不从政,废疾非人不养者一人不从政。父母之丧,三年不从政。齐衰、大功之丧,三月不从政。将徙于诸侯,三月不从政。自诸侯来徙家,期不从政。

《礼记·内则》说:

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凡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瞽亦如之,九十者使人受。五十异粻,六十宿肉,七十二膳,八十常珍,九十饮食不违寝,膳饮从于游可也。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虽得人不暖矣。五十杖于家,六十杖于乡,七十杖于国,八十杖于朝,九十者天子欲有问焉,则就其室以珍从。七十不俟朝,八十月告存,九十日有秩。五十不从力政,六十不与服戎,七十不与宾客之事,八十齐丧之事弗及也。五十而爵,六十不亲学,七十致政;凡自七十以上,唯衰麻为丧。

以上礼仪制度虽然未必是历史的真实反映,但反映了儒家的养老思想。《礼记·曲礼上》还说老人到了一定岁数,即使犯了罪,也可以不加以刑法处置,“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这些都体现了儒家对老人的重视。

在《周礼》中,我们也能看到类似的思想,如《地官司徒》说:“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这把“养老”作为安养万民的重要内容之一。此外,《周礼》还有专门负责养老的官员,《地官司徒》说:“遗人:掌邦之委积,以待施惠。乡里之委积,以恤民之艰厄;门关之委积,以养老孤;郊里之委积,以待宾客;野鄙之委积,以待羁旅;县都之委积,以待凶荒。”“槁人:掌共外内朝冗食者之食。若飨耆老、孤子、士庶子,共其食。掌豢祭祀之犬。”

综上可知,儒家对于“养老”有着比较深入的探讨。在他们看来,“养老”关系到政治治理的好坏。而“养老”又有个人家庭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的不同。在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儒家思想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正因为如此,所以儒家非常重视老人对于国家政治的作用,《礼记·祭义》说:“长民者,朝廷敬老,则民作孝。”《大学》说:“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三、儒家养老思想的现代意义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儒家思想的传统社会根基几乎不存在了。在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龄化是现代化过程中所带来的一个产物。据第六次中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达1.78亿人,占总人口比例13.26 %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9亿人,占8.87 %。这表明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由于传统的社会结构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新的健全的养老制度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养老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其在城市和农村有着不同的表现。在城市,其表现为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顾及老人,造成老人生活空巢化。在农村,其表现为农民工入城打工,致使很多老人、儿童留守农村无人照料。甚至农村老人自杀现象非常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传统儒家思想中汲取营养,发挥其在健全现代养老制度中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看来,现代养老制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借鉴传统儒家思想:一是倡导儒家的孝道文化,从小培养子女的孝道思想,树立他们孝顺父母、尊敬老人的思想观念。二是对于到达一定岁数的老人,国家应该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并尽可能给他们提供精神上的帮助。三是应该充分发挥老人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使他们觉得能够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体现他们的价值,从而让他们觉得生活有意义。如果能够充分吸取传统儒家养老思想的精华,把其与现代养老制度充分结合起来,那么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养老问题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参考文献:

[1] 康有为.康有为全集:第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16.

[2] 郭沫若.十批判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132.

作者简介:

任蜜林,山西曲沃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哲学博士。

丨声 明丨卑之毋甚高论,惟有勤而行之。真正的发现之旅不在于寻找新的景观,而在于拥有新的眼光。要想了解更多人文艺术的精彩内容,请搜索微信公众号——qineed。

丨编 辑丨Elleven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