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步法、三维度搭建“社区照顾”助老服务体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2 04:25

五步法、三维度搭建“社区照顾”助老服务体系

2024-06-28 16:02

发布于:山西省

近年来,居室保洁13825404095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养老问题,对养老事业作了很多政策规划与支持,但空巢、独居、失能、残疾、高龄等特需老人的养老依然面临诸多困境。2022年6月至2024年5月,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以下简称朗力社工)承接“成都市民政局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针对成都市高新区三元社区特需老人提供服务。朗力社工基于“社区照顾”服务理念,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者为支撑、以社区志愿者为辅助、以社会慈善资源为补充,充分整合社区正式及非正式资源,建立起需求为本的“五社”助老服务体系。

01

“五步法”构建社区照顾路径

一是服务对象需求识别与筛选。如何将有限的资源精准匹配到有需要的老人,识别与筛选服务对象及其需求是第一步。社工通过对社区工作人员访谈、社区人口台账梳理、电话或入户确认等方式获得社区老年人口数据;根据是否属于政策兜底人群对社区老年人口进行分层;根据空巢、独居、残疾等特需的情况进行分类,并对特需老人的不同类型进行细分,如残疾老人的残疾类别和等级,空巢老人的家庭成员居住情况等;开展特需老人评估,掌握特需老人的社区分布、基本信息、身体功能状态、精神情绪状态、日常生活能力等。社工建立起“服务对象清单”和“服务对象需求清单”,做到对辖区特需老人信息了然于胸。

二是社区潜在资源挖掘与动员。社区照顾离不开资源的投入,社工通过社区访谈、社区漫步、活动发现、社区推荐、网络查阅、他人转介、外展链接等方法对社区潜在可利用的资源进行梳理,并对资源的可用性、有效性、适用性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初步可用的社区资源名单81家。在社区的协调与支持下,社工对不同的资源展开线上与线下动员,通过拜访洽谈、联席会议、线上沟通及宣传等方式,筛选出可用资源名单51家。

三是养老照顾资源入库共享。资源是社区照顾服务的核心,通过对资源的梳理、评估、考察,建立多方参与的“资源管理维护机制”,对可用资源展开深度拜访与沟通,换位思考,积极寻求合作共赢,成功联动43家单位加入社区照顾资源共享库,同时明确资源方的提供方式、可提供的服务内容、合作模式等。

四是社区照顾精准服务机制。机制是保障服务延续性和可持续的重要支撑。社工联合“五社”主体,通过面谈、会议商讨,明确不同主体的责任、权利与义务,最终形成资源管理及维护机制,以保障社区照顾服务的延续性。为保障服务的公平性与适配性,社工还建立了照顾服务评估机制,开展合适的服务,及时跟进问题解决。

五是多元共建社区照顾体系。在社工的协调下,“五社”主体从陌生、排斥、拒绝,到认识了解、信任建立、互动合作,再到深度融合,彼此的认可和理念的认同持续推动服务的开展,特需老人的社区紧急支援网络、社区互助支持网络、心理情绪支持网络等逐渐搭建起来。

02

“三维度”开展社区照顾服务

一是搭建社区紧急支援网络,开展预防性社会工作服务。为快速响应老人居家安全事故的紧急救援,社工以老年人及家庭自救为主线,完善居家养老紧急救援服务,兜牢、织密老年人紧急救援安全网。服务包括:第一,完善响应流程,保障老人居家安全。社工从组织机构、预防预警、信息报送、应急处置、应急保障等方面,进一步规范老年人居家安全紧急救援流程,将辖区内不同类型的利益相关方纳入社区应急处置微信群。同时,整合社会专业救援力量,对社区紧急救援人员提供持续性、有针对性的技能实操培训,提高安全事故救援能力。第二,社会资源联动,科技助老降低风险。社工整合社会公益慈善资源,以安全监护为出发点,为特需老人免费提供“隐形护理员”“隐形守护卡”等智能产品,准确识别老年人居家安全状态,在其发生跌倒或需要呼救时主动发出警报,以便后台连接的监护人员及时采取救助行动,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第三,多元主体参与,守护老人生命安全。“五社”主体通过安全主题活动体验参与、安全教育入户宣传、重点老人评估建档、监护人安全照顾技能培训、社区志愿者赋能等,提高老年人及照顾者的居家安全风险意识,做到防患于未然。经评估,一年内,社区特需老人居家安全事故发生率下降了45%。

二是搭建社区社会支持网络,提供发展性社会工作服务。为满足特需老人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社工发挥资源链接者作用,寻求养老照顾资源,鼓励多元主体责任共担。服务包括:第一,建立四级支持网络,自下而上精准服务。优化养老环境,建立“家人—邻里—社区—社会”四级支持网络,以居家照料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资源,实现供需有效衔接,提供照顾者喘息服务和家庭照护技能辅导、陪同就医、家政清洁免费上门、入户康复理疗等服务;定期开展“便民集市”,提供磨刀、修伞、缝补等触手可及的便民服务。第二,同伴支持正向引导,增强自我效能感。针对具有行动能力且有共性需求的老人,社工围绕负面情绪释放宣泄、精神情感支持、日常生活技能训练、社交技能训练、健康生活方式等主题开展同伴支持小组。伴随小组凝聚力逐渐强化,组员们自发建立起微信群,进一步深入交流,扩大支持。

三是搭建心理情绪支持网络,开展治疗性社会工作服务。为提高特需老人生命质量,社工以心理情绪问题解决为落脚点,关注特需老人心理健康。服务包括:第一,增进亲友陪伴,凝聚家庭动力。家人的关怀和照顾是老年人幸福感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在对特需老人的服务中,社工一方面充当调解者角色,改善老人与子女、配偶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社工发挥支持者优势,通过心理疏导、情绪支持、喘息服务等减轻家庭照顾压力,鼓励家庭中未同住的成员多与老人联系,提高子女支持水平。第二,社工积极介入,解决情绪困扰。针对空巢老人对子女的抱怨,社工采用理性情绪疗法,协助老人更客观地看待亲子关系,释放自己的怨气;针对残障老人的自卑心理和社会适应不良现状,社工通过政策申请、社会资源链接、生命故事回顾的方式,增强老人面对生活的自信,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社工还积极联动社区养老院、志愿者上门开展助老服务,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老人的需求。

更多精彩实践,点击这里订阅《中国社会工作》

作者:张佳玉

单位:成都市朗力社工中心

来源:《中国社会报》2024年6月26日,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

往期推荐

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谈“养老服务怎么看、如何干”

一个街道的养老应急管理创新实践

END

责编:徐蕴

制作:谢霄

审校:李海雁

审核:许娓

在这里,了解社会工作全行业发展

↓点点在看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