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买菜做饭13825404095经过西安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等众多科室医护人员的90余天的密切合作,突破一个个治疗禁区,成功治愈一位特殊的超低龄、超低体重早产“袖珍女婴”。这个幸运的婴儿出生时胎龄仅24+1周、出生体重仅640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被医护人员取名“小簪子”。据悉,这个婴儿也是西北地区最小胎龄的超低体重婴儿。在孩子康复出院及百天生日到来之际,一附院医护人员为这位特殊的小宝宝举行了百天生日庆祝会暨康复出院仪式,预祝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2017年6月8日,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接到西安市某医院的求助电话,孕妇24+1周,胎儿B超显示胎儿仅有23周,胎膜早破4天,现在出现阵阵宫缩,已经拆除宫颈环扎的缝线,不可避免流产。由于家属要求抢救新生儿的愿望强烈,而胎龄23~24周接近人类早产儿的生存极限,救治风险极大,因此需要医院新生儿科提前到达该院,在产房进行新生儿复苏和院前急救,并转运至该院进行后续治疗。接到电话后,新生儿科周熙惠主任、宋红霞副主任积极协调,考虑到该患儿救治风险和难度极大,科室抽调最强的新生儿复苏医护阵容,由李小权副主任医师、林晓洁主治医师、主管护理师杨莹波组成复苏和转运小组赶往求助医院。6月8日11点45分,胎龄24+1周、出生体重640g的超早产儿“小簪子”降生了。患儿出生时全身松软,肤色苍白,仅有心跳,医护团队迅速给患儿清理气道、气管插管、心外按压,并进行脐静脉置管,在生后第一时间建立了静脉输液的生命线,宝宝渐渐转红的肤色、恢复的心率和活动的四肢提示复苏成功了!随后转运团队在气管插管下通过“流动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转运系统将“小簪子”转回一附院。
妇产科教科书将胎龄28周以下定义为流产,因为这部分新生儿娩出后生存几率较小,随着围产医学的进展,近年来胎龄25~28周早产儿救治成功的比率逐渐增加。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对胎龄25周以上的早产儿进行积极的抢救,除非有严重的畸形;而胎龄23~25周由于接近生存极限,是否抢救是根据患儿情况及父母的愿望决定。“小簪子”又是一位挑战医学极限的“小不点”,孩子命悬一线,科室立刻安排富有临床经验的李晖主任医师、李小权副主任医师担任早产宝宝的主管三线和二线医师,王芳会、李媛、张洁及张葳医师等先后担任超早产宝宝的一线医生,并配备最强的护理团队配合治疗。
帮助早产宝宝渡过十大难关中“呼吸”“营养”两大“鬼门”关
超早产儿出生后常常出现呼吸窘迫、呼吸机依赖、动脉导管开放、心力衰竭、颅内出血、感染、喂养困难,内环境紊乱等常见的十大问题,稍有不慎,生命即可止步。由于太早提前降临,小宝宝肺发育很不成熟,过呼吸关是宝宝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呼吸机从高频到常频,从有创到无创,从无创到氧帐吸氧,吸氧浓度一点点下降,医护团队每日细心评估小宝宝的病情,不放过每个细微的变化,及时调整呼吸支持及治疗方案,使宝宝在生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内就成功脱离呼吸机,战胜了早产儿最凶险的呼吸系统疾病---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为宝宝的生存赢得了机会,也为改善其生活质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营养”是早产宝宝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与家长充分沟通后,帮助宝宝妈妈树立育儿信心,从生后不到24小时内,妈妈的乳汁就从鼻胃管输送给宝宝,从微量喂养开始,逐渐加量,同时给予静脉营养支持,确保宝宝生长发育的需求。精确计算每日的肠内及肠外胃肠营养量和热卡,确保生长发育的需求已经成为一线医生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目前“小簪子”经口自主进食母乳60毫升/次,体重顺利增长。
护理团队搭建静脉通道为生命的延续奠定保障,多学科协作,共度难关。
“小簪子”胃肠道功能极不成熟,无法经口给予任何药物,静脉通路就是她的生命线,24周胎龄的小宝宝皮肤酱红、呈胶冻状,血管如丝,所幸在出生时已经留置了脐静脉置管,但一般使用一周到10天后,脐静脉置管就需要拔除更换为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然而严峻的问题出现了,目前国内最细的新生儿专用1.9F(管径毫米)的静脉导管(PICC导管)的管径比“小簪子”的血管要粗。严峻的问题摆在了眼前,静脉穿刺技术非常熟练的杨阿平护士长和护理姐妹们经过多次努力也未能成功置管。发现目前国内最细的新生儿专用1.9F的PICC导管的管径比“小簪子”的血管要粗,李小权副主任医师立即联系国内同行,经询问国内几家大医院新生儿科,均没有小于1.9F的PICC导管,他立即联系了国外几家医院,由于要通过海关也无法短时间内将导管送达国内。经过多方协调,最后在香港某医院成功购置3条1.0F的PICC导管,这是目前世界上新生儿专用的最细的PICC导管,终于杨阿平护士长和护理姐妹们使用1.0F的PICC导管为宝宝置管成功。在新生儿科护理人员紧张短缺的情况下,段旭锋护士长和杨阿平护士长主动为“小簪子”安排了技术精湛的4人特护小组,四位护理骨干王肖肖、车英涛、赵艳、殷婷即是护士,又当妈妈,开始了一对一每12小时换班的日夜守护。
随着宝宝一天一天长大,PICC导置管位置变动,需要更换再次置管更换,在寻找穿刺点困难的一度所有外周血管都无法再建立静脉通道。在紧要关头,一附院麻醉科王强主任派出了富有穿刺经验的袁伟医师生从股静脉留置导管成功,这时患儿入院48天,体重仅仅1300克。在随后治疗中,穿刺肢体出现肿胀表现置管的一侧肢体出现肿胀表现,结构性心脏病科派出了擅长血管超声的杜亚娟医师排除了静脉血栓,麻醉科王强主任帮助协调,从外院调来更细的静脉穿刺导管从外院调来更细的静脉留置导管,袁伟医生再次置换成功袁伟医师生再次换置管成功,最终通过多学科协作努力,保障可患儿的“生命线才得以”持续畅通通畅。
为宝宝开展个性化发育护理支持护理,生理及心理及身体康复同时进行
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抢救技术的发展提高,早产儿的生存率不断提高,在抢救生命的同时,医护团队还关注宝宝的远期健康和智能发育,开展早产儿早期脑发育支持护理,并录制了妈妈、爸爸及姐姐对她鼓励的话语,伴随着音乐,每天定时放给宝宝播放。“小簪子”病情稳定后还请妈妈进入病房,给宝宝进行“袋鼠式护理”。由于出生胎龄太小,宝宝的视网膜还远未成熟,在发育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异常血管增生并出血,从而导致视网膜剥离,早发现、早治疗是关键。眼科医生定期来到新生儿病房为宝宝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筛查。在医务人员及家人的精心呵护下,宝宝不仅顽强地的与疾病作斗争,心理也得到了滋养,从而跨越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小簪子”是提早降临次的天使,幸运的是她出生在一个有爱有担当的家庭里,“小簪子”的爸爸妈妈坚定地的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绝不放弃!”,他们的信任和支持让医务人员信心满满。宝宝的小手只有正常人手指的一个指节大小宝宝的小手只有成人手指的一个指节大小,家人给她取名“小簪子”,“小簪子”几经曲折,经过医护人员100天的坚守,一次次把“小簪子”从生命边缘挽救。目前“小簪子”的体重已经达到2600克,自己含着奶嘴一口气就把60mL奶吃完了,皮肤粉嫩嫩的,真是难以想象,出生时的小簪子只是个体重640克、皮肤胶冻状、眼睛都睁不开的小小人。
这是一个“女子本弱、为母则刚”感人至深的家庭故事,这是一个医护人员“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挑战极限的医学传奇,更是一附院众多学科密切协作,“生命至上,服务第一”医院精神的体现。在众多医护人员“家人”的关心下,现在“小簪子”即将出院,回到爸爸妈妈的怀抱。医院新生儿科将继续关注和指导小簪子的生长发育,为帮助她获得更高的生活质量,学科团队还将为她量身打造家庭式康复计划,伴随她健康成长。
2014年央视CCTV10《走近科学》栏目播出了一附院救治24+5周超早产儿“巴掌宝宝”的故事,此次胎龄24+1周超早产儿“小簪子”在一附院救治成功,再次刷新了西北地区最小胎龄早产儿的新记录,标志着一附院在早产儿救治方面踏上了新的台阶。近年来,交大一附院新生儿科开展床旁早产儿心脏手术和早产儿视网膜病手术,一次次创造了生命奇迹,此次医护团队再次挑战生命极限,又一次证明了医院早产儿救治能力位于国内先进水平。
随着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高龄孕产妇增多,妊娠合并症及出生缺陷危险相应提升。为保障母婴健康,卫计委着力构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打造三级急救网。体现西北地区“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医院成为首批陕西省和西安市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转诊救治中心,依托医院多学科协作的平台,开启绿色通道,随时根据兄弟医院的需求去基层医院开展新生儿复苏、院前急救和转运,主动把“流动的NICU”送到受援医院,保障急救网络高效畅通,使周边医院更多的危重新生儿在一附院救治成功,得到兄弟医院的欢迎和肯定。
交大一附院对新生儿科的发展高度重视,从学科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技术创新、设备投入、严格管理等各方面给予新生儿科大力支持,此例早产婴儿的成功救治也是“厚德、博爱、精医、卓越”理念的集中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