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做饭,石材翻新13825404095需求和风险并存
受访专家: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 朱 巍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佟 琳
本报记者 牛雨蕾
“幽默可靠,能聊天能陪吃”“医学背景,合理搭配”近年来,“上门代厨”兴起,社交平台上涌现出不少自荐帖。顾名思义,“上门代厨”指到顾客家中烹饪,顾客可自主点菜,也可从代厨提供的菜谱里挑选,食材可自备也可代买。
双方都像“拆盲盒”
北京的郭女士近期搬了新家,一直想请朋友到家里聚聚,奈何厨艺不佳。她在网上偶然看到“上门代厨”,认为可行,便和伙伴约定好周末相聚。可在找合适人选的时候,郭女士犯了难。当前并没有代厨专属平台,只能通过社交媒体寻找,而在这类平台中,代厨的所有信息完全依靠其自述,缺少资质审核和评价机制。“请陌生人到家里做饭,心里特别忐忑。”思虑良久,她最终找了一个住在附近、看起来靠谱的人,但仍旧很担心:“像是拆盲盒,完全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
与代厨沟通更令她心力交瘁。“几次都觉得要不还是点外卖吧。”郭女士无奈地说,选定代厨后,她通过私信与对方敲定了时间、地点,但对于价格,对方始终称“看着给”。随后双方就人数、口味、菜式,甚至家里的锅碗瓢盆、佐料等进行了沟通。郭女士说:“特别繁琐,一些说法比较专业,对于不常做饭的我来说,沟通比较困难。”最终,代厨确定做四道菜,并列出所需食材。“感觉很专业,但菜量略大,且很多品种不常见。为了尽可能保证口味,我前后跑了好几个大超市仍旧凑不齐,只能再从网上下单。”郭女士感叹:“整个过程并不轻松,比自己做饭还难。”
第二天,代厨在约定时间到达郭女士家,简单沟通后就进入厨房备菜。闲聊中,郭女士了解到,对方学的是哲学,由于热爱烹饪,自己开了餐吧,但近两年生意不好,从去年10月开始做起了代厨,一个月大概两三单,并非网上所说的“月入过万”。代厨说:“疫情期间有一阵子比较热,单子接得多,但放开后大家更倾向于去饭店吃。”
有趣的是,这位代厨也持一种“拆盲盒”的心态:“去之前根本不知道对方是什么人、家里什么条件、会不会有危险,所以每次也很忐忑。”此外,他表示,做这行比较辛苦,没办法在饭点吃饭,即便按照当前市场价收费,顾客也觉得贵。“所以我收费都随意。”
结束后,考虑到对方奔波辛苦,郭女士额外加了一些钱。她认为,这次找代厨的体验不算差,菜品味道不错,但沟通和购买食材的过程繁琐,违背了想“偷懒”的初衷,并且食材费和劳务费总计664元,不比外出就餐便宜,还要承担可能存在的风险。郭女士直言不讳:“以后不会再找代厨了。”
外烩服务也需专业资质
目前,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都有“上门代厨”服务,根据消费水平和菜品数量,收费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代厨需求日渐旺盛。美团平台2022年10月至12月数据显示,“上门代厨”的搜索量环比上涨533%。
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佟琳介绍:“在餐饮行业,代厨属于‘外烩服务’,即餐厅派出厨师和服务团队到顾客家中,承办家庭或商务宴席的服务。除了城市里的代厨,‘乡厨’也早已演变成了有组织、有规范的乡村宴席服务团队。”外烩服务与餐饮经营单位一样,都要严格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餐饮经营单位和乡村宴席团队都要承担主体责任。佟琳说:“疫情期间,外烩服务成为很多餐饮企业的新增服务赛道,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市场趋势。在农村,乡厨正成为厨务人员返乡创业、带动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乡村致富的新引擎。”佟琳说。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目前很多代厨从业人员属于美食爱好者,直接在网上发帖吸引顾客,鱼龙混杂,很多人没有相关资质,自然会产生安全隐患。”
威胁人身财产、个人隐私。仅通过社交平台上的信息就与陌生人达成合作,在不了解对方且缺乏平台保障的前提下,会面并让陌生人进入家中,可能存在故意或过失侵权风险,人身财产、个人隐私无法得到保障。
存在食品安全风险。从食材选购到烹饪成品,任意环节出现不当操作都可能威胁安全。正规饭店的食物有法律监管,但代厨制作的食物标准如何、谁来监管,目前都不明确。
责任模糊维权难。代厨服务过程中,双方对于权责往往没有明确划分,对可能出现的安全事故也没有充分沟通。另外,通过社交平台达成合作,平台的责任也很模糊。“比如,利用互联网传播代厨信息是否算广告?万一代厨给顾客造成损害,究竟该由谁来承担?”朱巍表示,各方权责很模糊,出现纠纷维权难。
看资质签合同保安全
“不是所有的事物都适合互联网化。”朱巍说,外烩服务的互联网化面临很多难点,消费者在选择时要慎之又慎。佟琳称:“外烩服务进入家庭是新时代消费需求的升级,服务成本必然高于堂食消费,消费者若想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应尽量选择品牌餐饮企业提供的专业服务。”两位专家提醒,选择代厨服务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一要看代厨是否有健康证、厨师证等相关资质,必要时应核验其身份证、工作证等。
二是尽量与代厨签订一份合法合规的合同,一旦出现纠纷或损失,消费者可以凭借合同维权。按照《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个人社交媒体账号注册使用都需要真实身份认证,维权时可以主动要求平台提供。
此外,互联网平台要做好对用户的信息管理。对于在平台上进行交易的人员,严格核验其资质,并为其进行特殊标识认证。对于无法提供资质验证的人员,应禁止其在平台进行此类交易。一旦出现恶性事件,应当主动配合相关单位,提供用户身份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