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心理学:父母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其实是这3个原因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6 14:06

哈佛大学心理学:父母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家电清洗13825404095其实是这3个原因

2020-04-28 16:56

养育孩子过程中,常有忍不住对孩子发火的时候:

动不动就哭闹; 吃饭磨磨蹭蹭,非要看动画才吃; 写作业不专心,教了好几遍都学不会; 把家里搞得一团糟,还屡教不改……

即使心底默念无数遍“不生气,不生气”,告诫自己不要发火,要心平气和地教孩子,但真的是——忍不住啊!

面对奇招频出的孩子们,父母经常是“忍→压抑→忍不住了→大爆发”,而后陷入“后悔发火→孩子继续错→爸妈更生气→火气再次爆发”的恶性循环。

昨天傍晚带孩子去散步,看到一位年轻的爸爸正在对他的孩子发脾气。这位爸爸看起来异常烦躁,大声训斥孩子: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出门带好钥匙!你又忘带!”

他的孩子看起来六、七岁的样子,怯怯地站在爸爸面前,委屈地都快哭了。

散步完回到家,孩子忍不住问我:

“妈妈,为什么你们大人都爱对孩子发火呢?”

孩子的话引起了我的反思。

正如孩子所言,有时候,我们总忍不住对孩子发火,明明知道对孩子发火很不好,却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

我们总被孩子的言行轻而易举地激怒,却又责怪孩子让我们生气。

表面上来看,孩子才是导致我们发脾气的“罪魁祸首”;其实,我们对孩子发火的根源,常常就是我们自己。

哈佛心理学家张璐说:“心理学上,专业的情绪管理中,愤怒是一种次级情绪,也就是这种情绪是由其他的根源情绪引起的。”

家长生气的原因其实不是孩子的行为,而是家长心理底层的这三种感受:羞耻感、恐惧感、愧疚感。

① 羞愧感

为什么考这么差?脑子被猪啃了吗?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做到、你不行?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任性、不听话或成绩差时,家长的羞耻感容易引起愤怒。

羞耻感是一种“自我评价情绪”: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代表了我是什么样的人,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意味着我的成功和失败,孩子成绩不好,我会很没有面子、很丢人。一感觉到丢脸,家长的火就上来了。

羞耻感会让人很难保持冷静和客观,不自觉地强迫、控制孩子,有时候我们不经意流露出的语气,都会让孩子们接收到讯息。

② 恐惧感

要迟到了,还在磨磨蹭蹭,早干什么去了?!这么简单的题还做不出来,将来能考上好学校吗?

现代家长都焦虑,焦虑的本质就是恐惧,害怕孩子不如别人、自己不如别人的父母。家长心底担心孩子不能对自己负责,需要大人为他负责,对孩子未来的担心、着急、焦虑,而对孩子发脾气。

③ 愧疚感

整天都要买这买那,你要花多少钱才够?!

当孩子提的要求家长没办法满足,因此感到愧疚、难受,感觉对不起孩子,这是愧疚感带来的愤怒。

当孩子想要买什么东西、做什么事情,家长可能是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办不到、难过,进而无法处理自己的愧疚感,就极力地否定孩子的需求,认为孩子提这样的要求是不对的,甚至认为孩子无理取闹,把孩子指责一番。

亚里士多德说: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愤怒,这是很容易的。但是要向对的人,以适当的程度,在对的时间,为了正确的目的,使用有效的方法来表达愤怒,这是很不容易的。

大人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负责。

想要发火的时候,不妨先审视内心,有没有察觉到没面子、焦虑、悲伤,这些情绪是来自于自己,而不是孩子。

当我们能分清情绪来源,学会克制,也就能够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了。

那么,克制住火气后,父母又该怎么做才正确呢?

(1) 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论性语言

描述性语言和评论性语言是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提出的沟通模式的一种。

鲁思·贝本梅尔的这段话反映了描述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照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你在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比如,当妈妈看到孩子打游戏,想要他写作业或者做家务时,妈妈说:“孩子,妈妈上了一天班很累,看起来你已经玩了一会游戏了,现在你可以帮忙把鞋架整理一下吗”是描述性语言。

而“天天就知道打游戏,回来鞋也不摆、锅也不洗,一个一个都等着我伺候吗”是评论性语言。

孩子很难从评论性语言中知道父母想让自己干什么,而父母往往还会因为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意思再次发飙。

(2) 处理问题和善而坚定,感觉快要发火时,暂时走开一下

孩子跟父母顶嘴,特别凶,就坚持不要做一件事情,父母这个时候要怎么做呢?

先暂时离开一下。

为什么?这其实是让父母先冷静下来。一个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处理问题,是无法做到和善而坚定的,这个时候走开是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情绪——“妈妈是不是因为这件事情生气了”。

过一会,调整好心态,再回来告诉孩子:“宝贝,我很抱歉你刚刚生了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是我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的时候,我都会暂时走开一下”。

到这里,跟孩子确定了一个规矩,我不是生气,只是我不能接受你这种做法。

接下来只要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就好了。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只要你能用平稳的情绪、建设性的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他很快就能从你身上学到这一点。

(3) 邀请孩子一起参与规则的制定

从小我就特别羡慕我的闺蜜,当她每次想要买一个心爱东西的时候,就会告诉妈妈,妈妈会把她的心愿纳入月底的家庭会议中。

在家庭会议中,他们会列出所有家庭成员需要的支出:

爷爷想买一副新的围棋;爸爸想换一个新手机;妈妈想入一台新款的洗衣机;闺蜜想要一条漂亮的连衣裙……

全家人会在这次会议中,根据这个月剩余的钱,尽量满足大家的需求。如果暂时不能满足,也会告诉她原因,在下个月的讨论中获得优先满足权。

一直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长大的闺蜜,十分懂得照顾他人的情绪,却也不吝于表达自己的要求。

其实不仅是买东西,包括玩手机这种好像很难解决的问题,都可以开诚布公地跟孩子一起制定规则,在给予孩子足够尊重的基础上,相信他也一定会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一直对九把刀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我一直觉得小孩子可以不了解大人,因为他们没有当过大人。但是我一直很纳闷,我觉得大人不可以不了解小孩,因为你们当过小孩。

养育孩子,最关键的就是“懂”这个字,可惜我们做大人都做得太久了,久到我们都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小孩的经历。

我们都在努力地扮演好父母的角色,但我们未必就真的是非常优秀的父母;

同样,大多数孩子也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但他们未必就真的能在短时间内出类拔萃。

此时,何妨停下脚步,给自己一点除了孩子和家庭之外的空间,也给孩子一点努力进步的时间。

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学会与自己和平共处,更重要的是,要学会与不那么完美的孩子和平共处。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

拿着垃圾的手,是无法腾出来迎接礼物的,装满了负面情绪的内心,也无法照顾到孩子的需求。



与家长们共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