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柴、担水、做饭”,日常保洁13825404095这个“得道”小故事,据说只有10%的人能全部悟透!
2023-06-13 09:44
发布于:北京市
《禅宗公案》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日,行者问和尚:“您得道前,做什么?”和尚说:“砍柴担水与做饭。”
行者问:“那得道后呢?”和尚说:“还是砍柴担水与做饭。”
那行者说:“得道前后都一样,何谓得道呢?”
这时那和尚十分郑重地说:“不一样。得道前,我砍柴时惦记着担水,担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
这个故事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呢?
01 活在当下,无问西东和尚得道前与得道后做的事情一样,唯一不一样的是做事的心境不同。
我们用现代话讲叫作“活在当下”。
按理说,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是活在当下的。谁也不能穿越到过去,也不能穿越到未来。
但是为什么却有此告诫,让人们活在当下,真正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当下。
当下就是此时此刻,此人此事,此情此景。活在当下就是要专注于当下。
很多人都有一个通病,放不下过去,又惶恐于未来。浑浑噩噩,不知所措;慌慌张张,焦虑万分。
做着这件事想着别的事,没做好这件事又想去做别的事;今天糊弄过去,又开始糊弄明天。
《了凡四训》上说:“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
当初曾国藩读到后,一下子就悟了。他给自己取号涤生,并写了如下座右铭:“物来顺应,未来不迎,当时不杂,即过不恋。”
专注于当下,才能做好当下事,珍惜眼前人。
就像和尚每天砍柴、担水、做饭一样,我们每天也要上班、睡觉、生活。
但是,太多人在这些事上都没有去认真对待。
上班的时候会想着下班,睡觉总是困难症,生活仅仅是按部就班。如此一天又一天,你就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还会觉得身心疲惫。
所以,人要心无旁骛,努力在清清楚楚的当下,不去想心心念念的过往,更不必焦虑模糊不清的未来。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只知道活在当下,没有目标怎么行?
其实,有目标与活在当下并不冲突。
关键是一个人在追逐目标的过程中不能太过于刻意和执着,那样很容易患得患失。
就像一个人赶路,你知道目标在哪,方向也对,就不要东张西望,胡思乱想,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走过去就行了。
02 不忘初心,善始善终我们看和尚得道的过程只是心境的转变,他并没有改变所做的事情。
那么,假设那个和尚得道后,不砍柴、担水、做饭了,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呢?
如果再仔细推敲一下,和尚砍柴时不只是想着担水,而是想着什么时候不用砍柴,什么时候当主持呢?
由此,我们可以从中悟出另一个道理:不忘初心,善始善终。
在人生的道路上太多人都会因为各种诱惑,环境影响,忘记初心,误入歧途。
比如,读书人走入仕途,当初抱着为国为民,治国安邦的心态,结果后来成了为己为私,贪图享乐的蛀虫。
比如,白手起家的商人,当初靠着诚信经营,生财有道,结果逐渐利欲熏心,不择手段,成了见利忘义的小人。
在纷扰变幻的世界中,初心最为珍贵。
曾经有个大学教授做过一个测试:
他问学生:如果你去山上砍树,有一棵粗的,一棵细的,你砍哪一棵?
学生们回答砍粗的。
教授又说:如果那颗细的是红松,粗的是杨树,又怎样?
学生们就说“当然砍红松了,杨树又不值钱。”
教授说:红松长得弯弯曲曲的,杨树长得很笔直,那又怎样?
学生们又再次选择了杨树,弯弯曲曲的树什么都做不了。
教授笑着又说:那杨树是中空的,红松却是实心的。学生们又掉头选择砍红松。
最后教授收敛笑容,他说:你们怎么没人问问自己当初为什么砍树呢?虽然我的条件不断变化,但是结果取决于你们的动机。
这个故事很直观地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
人生漫长,不管你是上班、当官还是做生意,千万不要忘记初心,忘了初心,走的路就会跌跌撞撞,歪歪扭扭。
佛门中有“出家一年,佛在心中;出家两年,佛在眼前;出家三年,佛在天边”的俗语,忘了初心,你的出发还有什么意义呢?
03 明心见性,回到原点和尚每天砍柴、担水、做饭都能悟道,而且悟道后一切照旧。
这说明什么呢?
在佛教历史上,有个清远禅师“拨炉悟道”的故事,可以用来诠释一二。
在某个寒夜,清远和师兄们静坐在一起烤火,眼看炭火马上燃尽了,炉子里没有了火光。
清远站起来见到有一层灰烬覆盖在最上面,于是就拿火棍把灰烬一层层剥开,在最里面看到一颗豆大的火星。
他突然大悟:“深深拨,就有火,平生事,只如此。”
就像那炭火一样,我们心中的某些光亮常常会被世俗的一些欲望、诱惑、执着覆盖上厚厚的灰烬。
只有轻轻地把这些灰烬扒开,才能再次看得到最初的那点火光,这叫明心见性。
所以《金刚经》上讲“以无所住而生其心”,才能真正获得智慧和开悟。
和尚悟道后说“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这便是明心见性,回到原点的结果。
广为流传的参禅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何尝不是这个道理呢!
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
如果第一层认识是对这个世界的建构,那么第二层就是对这个世界的解构,而第三层便是重构。
很多人一辈子都在第二层境界当中,看不透也放不下,在得失中煎熬,在取舍中摇摆。
当生命经历过一段厚重的积累,丰富的践行,应该要有一种洞察世事的返璞归真。
人生中的许多执着和追求,明心见性,得有所悟后,才发现兜兜转转,最后还是回到原点。
所以,记住一句话:愿你历尽千帆,归来仍是少年。
在一定意义上,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砍柴、担水、做饭”。
只是一定要记住,全身心投入,专注于当下,你才能沉浸、享受当下的美好;不忘初心,善始善终才能无愧于这段生命历程。
明心见性,返璞归真,才能在历尽人间繁华后有故事却不世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