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倌”的新身份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9 10:03

转自:嘉兴日报

  ■记者 张佳丽 通讯员 孙 卓

  AI“复活”珍贵瞬间

  20世纪90年代,地面清洗13825404095王利峰与儿子在老屋前合影。当时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猪,房前屋后也都是猪棚,王利峰家门口常年堆着不少农具、杂物。

  新落成的三层小洋房,大幅落地玻璃窗,小院子干净整洁,四周绿植生机勃勃,王利峰父子笑容满面,在门前定格幸福瞬间。

  一新一旧的两张合影,不仅是一个家庭生活幸福的见证,更是南湖区农村环境蝶变的缩影。“早年养猪,家里脏得不得了;新房子,环境好得不得了。”王利峰连用两个“不得了”,形容居住环境的变迁。

  我们这样幸福走来

  在竹林村,这几年翻新房屋的农户越来越多,楼房也越来越洋气,引来了城里居民羡慕的眼光。

  “以前村里人有钱了就去城里买房,现在有钱了就回乡下盖新楼房,周末都想回农村待着!”王利峰自豪地说。

  放在十多年前,这是村民“不敢想”的事情。曾经,竹林村是“华东第一养猪村”,王利峰家也不例外,他从父母辈就开始养猪,最早在屋后搭建猪棚,后来赚了钱就扩建。2005年,20多岁的王利峰从父母手中接过养猪的“接力棒”,在前院、后院搭了1000多平方米猪棚,最多的时候一年能出栏200多头猪。

  因为养猪,腰包鼓了,但是环境越来越糟糕。“炎热的夏天,晚上吃饭也不敢开门,苍蝇太多了,白色的电线时常是黑色的,仔细一看上面布满了苍蝇。”回忆起以前村里的环境,王利峰直摇头,“在城里工作的年轻人周末回家看父母,吃个饭就想往回逃,待不住。”

  2003年,浙江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动村庄环境整治。竹林村建起了沼气池、沼液池、干粪堆积池,但奈何村里养的猪实在太多了,村里环境没有得到根本改观。

  2013年,嘉兴打响了治水首战,王利峰家就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推倒家中1000余平方米的猪棚。短短两年时间,竹林村完成了近40万平方米猪棚拆除,年生猪存栏量从15万头到清零的巨大转变。

  不养猪了靠什么维持生计?当时村里办起了各种培训班,王利峰也上过几个,但都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经过小半年的筛选,他将目光投向了村里的民办幼儿园。“以前村里环境不好,有条件的人家都将孩子送到城里读书,村里幼儿园孩子少,也没人愿意接手。”即便如此,王利峰仍想试一试,“村里有好的幼儿园孩子们上学也方便,跟村里商量过后,最终由村里负责新建幼儿园,后面的事情全都交给我一手操办。”

  2014年,王利峰投入100多万元筹建竹林幼儿园。从养猪户到一所幼儿园的负责人,从始至终王利峰都是怀着一颗对教育的敬重之心在做这件事。教师是幼儿园的生命力,之前学校的幼师都是临时工,因此他想办法聘请了专业的幼师和业务园长,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才能给孩子们最好的启蒙教育。如今,竹林幼儿园被评为省三级幼儿园,学生从最初的80多名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名。

  这几年,幼儿园逐步迈上正轨,王利峰又感觉自己“闲”了下来。2022年,新丰镇招投标的“四位一体”保洁公司需要一名片区负责人,考虑到王利峰之前有过参与村里猪粪处理中心建设的工作经验,便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如今40多岁的王利峰,又增加了一个新身份——新丰镇“四位一体”保洁负责人,由他负责新丰镇10个村的“四位一体”保洁工作,手下管理着230多名保洁人员,日常负责村民房前屋后、河塘沟渠的绿化保洁、道路清扫、垃圾分类等工作,覆盖了农村卫生环境的方方面面。

  “10个村,我建了10个群,哪里有垃圾需要清扫、整改完成情况如何,我们都会在群里发布最新消息。”作为负责人的王利峰,每天都会开车到处走走看看,发现有杂物堆积等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拍照给片区保洁人员,推进村庄环境改善。

  从退役军人到养猪大户,再到开办幼儿园、成为“四位一体”保洁负责人,20年来,王利峰的身份实现了三次转变,“没有当初的破釜沉舟,就没有现在的幸福生活。”竹林村在经历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工程建设后,已成为全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

  环境变好了,那个鸟语花香、碧水悠悠的竹林村回来了,许多村民“逃离”后又重新回来,村子也成了“网红村”。生态环境的变迁,刻满了村民奋斗的足迹,也见证了他们还在不断“升级”的幸福生活。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