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表姐说:
很多人在当妈后,产后康复13825404095都有过类似的时刻——
想去做点什么,看看自己还有什么可能性。
比如转行去其它城市工作、出国留学换个专业读……
但很快会被现实打回原形——
「已经三、四十岁了,是不是来不及了?」 「孩子还小,需要妈妈。」 「孩子现在正是关键时期,总不能不管吧。」 ……
破解方法在哪里?
之前看过一个采访,嘉宾艾莉丝曾做过艺人,后来离开娱乐圈,成了一位单亲妈妈。
突然有一天,她想去法国生活,很多人劝她,「孩子那么小,怎么可能?」
她很自然回了一句:「所以小孩从小要学会怎么配合妈妈。」
当时看节目,觉得这位妈妈真的很酷,但现实中如果真这么操作,结果会好吗?
今天的内容,是来自Momself专题栏目 《「妈妈」的101种可能》 记录的第23位妈妈故事,主人公宏凯就是这样一位不断让孩子配合自己人生进程的妈妈。
40岁+,突然想去芬兰留学,给自己人生增加更多可能性,但孩子在重点初中读书,面临中考的人生关键时刻,怎么办?
她做了和艾莉丝一样的选择,拉着孩子完成自己的人生愿望。
面对自己和孩子未知的未来,她是怎么考虑的?
过往怎样的人生经历塑造了她现在的处世底色?
一个不断换工作的大龄女性,可以有怎样的职场出路?
我们和她聊了聊。
(PS:看完宏凯的故事,朋友们如果有更多想了解的,留言区留言,我们会在《「妈妈」的101种可能》继续追踪更新)
---以下是正文---
8月刚过不久,宏凯和儿子从自己居住的济南飞到厦门 (看望朋友) ,再飞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转拉赫蒂,母子求学生涯拉开帷幕。
2023年,刚好是宏凯完成博士学业离开大学20年,儿子在国内刚念完初二。宏凯要学的BIT (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商务信息技术) 将在8月底开学,她会插班从本科二年级开始读起,儿子只休整了两天就进入了当地学校开始学习语言。
熟龄读书或者带孩子去异国求学在这段故事里都不算什么。让人好奇,或者称啧的是,宏凯从本科到博士,念的一直是文学。
毕业后做过很多工作——
图书编辑、裁缝、文具,什么都不干的时候,她决定利用这段空荡去学自己一直都很有兴趣的technology。
在学完了数学、数据库、网络安全、Linux操作系统和基础编程课之后,她顺利拿到了芬兰大学的offer,她也决定给自己换个盆儿,去新的土地上看自己将会如何生长。
有人问,是想把儿子送出去所以才学的吗?她说不是, 是她想出去换个领域,顺便让儿子陪着。
2009年,图书市场上冒出一本特别的书,《时装时刻》。精装,厚达291页,装帧设计就当时的市场而言非常复杂繁复,内文用到的纸张就有三种,定价是98元 (写的时候查了下,京东卖499元) ,作者是香港时尚人士黎坚惠。书虽贵,却卖得很好,书的出品人就是宏凯。
宏凯想得到版权的时候,国内已有多家出版社表示有兴趣,但报的印数和版税都很低,或者是想做成更简单的版本,对品质非常有要求的作者不想妥协,国内版也就一直没有下家。
宏凯很喜欢这本书,她在成本核算可以承受的范围内报了个最高的版税率和保持原来装帧设计可以维持财务持平的最低印数,顺利拿到了版权。
「想要赚钱,不能靠克扣版税和印数,定个低价搞团购。还是得把书本身做好,不管对作者还是读者,都要以最大的诚意。」
宏凯为书做了很多设计,定价98元时,很多人都觉得疯了:这么贵的书有人卖吗?最后却因为卖得好很快又加印了一次。现在的二手书也是一书难求,卖到了很高的价格。
宏凯做书有自己的路径:自己做。
所有的周边都自己设计、打样。节约了的印刷费和制版费换取好的纸张。手工对宏凯来说不是难事,小学3年级就开始动手做衣服了。
算账她也在行,大学期间辅修过会计。
也因此,十年图书编辑生涯里,没做过赔钱的书。而编辑这份工作,也是她所有职业里最喜欢的。
宏凯做过很多设计和生活方式类的书,后来大红的松浦弥太郎,最早是宏凯引进的;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也是她做的。她出手的书,除了内容好,品相好,还有精美的装帧,而这些加分项,说起来都是成本,是很容易在这个消费降级年代被砍掉的。
2013年,当时在一家出版社担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的宏凯意识到自己对行政管理工作缺乏兴趣(和能力),而个人出于对编辑的热爱可以做的尝试也基本都做了时,宏凯选择了从出版社离职。当时儿子四岁,她开始给儿子做衣服穿。
她说做衣服和做书其实是一个道理,款式就是内容,都需要材料和包装。
儿子小时候穿宏凯做到衣服
做了几件后,朋友问她,能不能给自己的女儿也做,她就做起了童版旗袍。
这是宏凯的性格,胆大,也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更不怕搞坏机器。
所以在做小女孩衣服时,最先选定的款式就是旗袍,就像丰子恺画里的款式,直身,简洁,稚拙,素朴。可以是日常生活里的常服,见客时也不失礼。
她说自己小时候妈妈就给他们做这种款式的衣服穿,她一直记得自己穿上开心自在的感觉。
朋友的女儿Bon穿着小旗袍在京都
她创立了「良端」品牌,也算吃到了公众号红利——记录做衣服的心得,加上夕阳下孩子们穿着她手工衣服的美图,成了那个年代真挚的转化率。
做衣服兴趣正浓的时候,编辑时代合作过的国外公司找她,让她负责文具的媒介推广。
她发现自己对单纯的贸易不感兴趣,还是想做有创意的部分,于是她开始 用编辑的思考路径来做产品 ——相当于买国外公司的版权做自己的文具。
她的文具包罗很多,笔袋、手账、杯子、包包等,不只是好看,有强大的功能性。她不研究市场,但会分析用户心理。 她觉得文具就像这几年火起来的心理类书,好看、无用、具有安慰性,是人在一定阶段的需求。
人到中年,她去学了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商务信息技术,这个科目算是理科还是工科?宏凯觉得这更像是方法论,能打败文科生总是纠结于特例的思维,本质上是锻炼逻辑性更强的思维。
她做过书籍、衣服、文具,越来越体会到,如果纯粹做得好看,那就是平面设计的活儿,可替代性很强, 她更想从产品端出发,了解事物背后的逻辑,让产品更有功能性。
学习很久后她也好几次感慨:我们从小学数学巧算、速算特别多,灵活善变,但不具备普适性,大概真的只有另外文化的人才能发明编程,提供是更具结构性普遍性的解决方案。
而宏凯从小胆子大、热衷于学习新的事物,也是她有过那么多工作经历的原因,这么一看,似乎这份选择也没显得过于突兀。
一个文科生要学编程?开头的时候,宏凯自己也不是多有把握。她决定先读了一个线上的芬兰大学的pathway课程,学习一些关于编程的基础课程。开头没想那么多,就想学学看,现实却是,经常是看着材料想「这是啥?我要干啥?我到底在干啥?」
宏凯说, 回头看,课程本身并不是多「难」,而是要实现思维上的一个转变, 还有就是毕竟是中年人了,「上有老下有小」,最后一点就是自己的「好学生」惯性,总想每门课都学好,拿个高分。
学c#编程语言时,主要是在module上做练习,宏凯很想拿满分5分,那几天宣布家务也不做了,孩子也不管了,每天对着电脑苦思冥想地解题。今年春节时,她刚好在学Linux操作系统,家里老人病了,她就在医院,一边陪床,一边看课件。
做完自学的理论部分,老师又给了实践作业——远程登陆老师的主机,安装软件,写配置文件,搭建一个网站。
宏凯全程既辛苦又新奇,感觉「每个单词都认识,但真不知道是要干啥」。硬着头皮,一点点查资料,再试着去完成。最后她还搞了些创意,在主页上写了感谢老师的话,拿到了不错的分数。
儿子经常过来摸摸妈妈的头,说「妈妈我看你做作业,比我玩游戏还上瘾。」
而宏凯也在自己的学习中,对孩子也有了更多的共情和理解。
「很多大人其实很少有真的去从无到有去学习新知识的经验,对孩子,很容易去居高临下地指责『这么简单,你也学不会?』当孩子爸爸对孩子这样说的时候,我就忍不住说,我现在学的东西可能在很多人看来也是很简单,我还不是为了一个题熬得自己首如飞蓬?”
学习考试,不是为了一个分数,这种意识恐怕是「高龄学生」的优势。
宏凯暗暗研究「答题格式」,这让她想到孩子面对考题时的困惑;也观察芬兰老师的教学方法,他们更多时候是陪伴,而不是教导。学习,是一门综合艺术。
她已经想好还要多学一门技术课。朋友觉得她疯魔了,宏凯觉得自己很冷静,她来学这些并不是为了所谓转码当码农。
「我想通过这些学习,建构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当我再想学一个新的工具的时候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路径去学。」宏凯说。
她的另一个用意还是来于她最爱的编辑出版事业,她一直都觉得可以用多维的方式来呈现内容,不是一定要局限于纸书本身。文具礼品是,线上游戏也是。
所以,这么说来,她做过那么多事情,看似很疯狂,在不同赛道,其实未必在跨界。
宏凯和儿子所在的城市拉赫蒂是芬兰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城,再往北就是湖区,距离首都赫尔辛基大约100公里。
当初选择落脚点的时候,她觉得大城市边的小城市最适合居住,而拉赫蒂的自然环境也很适合孩子。宏凯之前考虑过靠近北极圈的小城奥卢,但一想到往后只能往南走,少了很多乐趣,便放弃了。
她觉得自己的理由很幼稚。儿子有时也会觉得妈妈很不靠谱。
宏凯公寓门前的大路,一直走,十几分钟可以到维希湖边的西贝柳斯音乐厅
不靠谱的大概还有「强行」中断儿子的学业,把他拉来芬兰「陪读」。
宏凯说,儿子是那种很乖的孩子,尽管身高已经一米八。他既不排斥国内的教育,也不反对来到新的国家,家里人没有为「有没有尊重孩子的意愿」而发生过冲突。只是好动的反叛妈妈时常告诉儿子的是,不要那么乖,啥都听老师不见得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国内有次他和女同桌上课说话被老师抓住,我忍不住给他分享了我那时候和男同桌上课走神、玩眼镜腿儿被老师抓住的事迹。现在的孩子,太乖了。我们初中时,曾经赶走过大家都不喜欢的班主任,估计他们想都不敢想。」
宏凯觉得现在的孩子少了点「猛劲」和「野性」,被规训得太好了。
宏凯:已经是骑着共享单车和我一起去买家具的半大男生
宏凯自己就是一个走哪儿打哪儿的人。
生产时比预产期提前疼痛,她也不知道自己大概就快生了,白天照常去办公室工作,晚上疼也自己忍着,结果到了早上赶到医院发现已经开全指了。
刚生完孩子,领导打电话来让她去开会,她老实告诉领导:不行,我刚生了个孩子。
孩子不到五个月的时候,她带着去北京出差。第一晚的酒店只有淋浴,儿子没洗过,吓坏了。
「差点儿滑溜溜掉到地板上!」这么多年过去了,宏凯描绘当年的情景还是乐呵呵的,仿佛在说一只宠物。
第二天换了酒店,洗脸盆比较大,就铺了毛巾在里面洗,小朋友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纳闷极了。
「真的就是小动物!」宏凯形容。
有次出差,涨奶后就没了。她轻声告诉孩子:咱们以后不吃了可以吗?小小孩一声不哭。
这就是宏凯的养育方式,没什么是照本宣科的。
也是因为一路来的陪伴和观察,她早就意识到孩子和她不是一个品种。她从一开始就在做个「凡事把儿子拉在起跑线的妈妈」,极力把孩子从过载的信息里拉出来——
他在国内上的是一个升学率很高的初中,也因为此,她发现有很多超过大纲的难题。她都给划掉了,让儿子可以不做。老师问起,她就说掌握基础就行;
到芬兰前一个芬兰语都没刻意让儿子学,她不在乎孩子到了芬兰能插进初三还是再读一年初二,或者要学很久的语言,因为她认为这条路最重要的不是走多快,而是走多长。
提前学未必是赢家,无非就是快点慢点,人有长长的一生呢。所以大家担心的学习、中考、就业她都没想过,甚至在芬兰的以后,遇到什么解决什么,过好一天就是一天。
宏凯说她对孩子最大的期待就是自食其力,自得其乐。
刚到时,母子俩去探索城市,儿子跟着宏凯公交大冒险,先是坐过站,再是坐反方向。
周五的时候,儿子的老师给宏凯发邮件问下午两点前能不能去学校和她见面。 但那个时候,宏凯正坐错车茫然地站在广袤的庄稼地里。
儿子嘟哝:妈妈你真是不靠谱呀。然后又说,妈妈,你看这里的风景多好,真的很想咱们住过的北海道。
这就是宏凯作为妈妈最愿意和孩子分享的部分:去尝试,去犯错,在每个错误里找到有价值的部分。
坐过站茫然站在路边的儿子
「我不太想,或者说觉得自己有能力给孩子做出很笃定的判断。来到这里,我甚至不能说有自信做他的靠山,最多是伙伴。一起探索新的世界。」宏凯说。
一开始她就想过,带孩子去读书不失为一次冒险,但活着不就是这样吗?
她是第一次当妈,孩子是第一次当娃,彼此担待,一起摸着石头过河。这种摸索,也让儿子感慨:人们都说很多人活几十年好像只过了一天,我来到这里好像一天就过了好几年。
实在太丰富了。
从赫尔辛基到拉赫蒂的火车上,有点冷,各种衣服穿在身上
两人去逛二手家具店,儿子看中了一个黑色沙发,便叫了uber送货到家;
国内卖很贵的芬兰中古茶杯,到了当地只有4欧,放在宏凯自己缝的餐垫上,尽管桌子其实是行李箱,画面瞬间北欧起来;
开通网络比想象中复杂得多,宏凯联系上一个卖二手「猫」的,发现对方住在拉彭兰塔,她直接说别邮寄了,自己去拿,因为她刚好看过以这座城市拍的芬兰罪案剧,想不如趁机去看一下这座边境城镇;
宏凯:Lappeenranta的市政广场,去这里和一个沉默羞涩的芬兰男人交易了二手光猫(还是华为的)
儿子有点感冒,宏凯在当地找到一家泰国人开的食材店,用冬阴功酱、三文鱼、手擀面做了一碗莫名其妙的汤面,治好了感冒;
生活就是每天解锁新的技能。这和当年做旗袍、打补丁一脉相承。
治愈儿子感冒的冬阴功三文鱼手工面
儿子已经开学了。芬兰的学校没有校门,对孩子的唯一强制就是下课一定要去户外活动,如果非要留下,必须有老师在教室陪他。课间抓紧时间做作业的现象在芬兰完全看不到。
这正符合宏凯对于快乐学习的定义。
儿子的学校,前后都是森林,旁边有巧克力工厂
去了几天,家里人打电话来,总是问「能听懂吗?」
宏凯在一边心想:让你到个陌生地方过三天,你能听懂吗?问这做甚!只要他愿意去学校不就行了。
转头她就告诉儿子,你不要和同学比,我们方块字的体系和他们不一样,你进入得慢一些很正常。但你可以求助,可以和老师讲我遇到困难,需要帮助。
太羡慕有这样的妈妈了。
电话采访的时候,突然被中断了。后来宏凯告诉我,是儿子在课间给她打电话,告诉她今天学了“他她”,原来在芬兰语里这两个字是没有区别的,男女如此平等。
很羡慕宏凯和孩子的关系,他们互相信任。宏凯也说,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当成什么都懂,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平等的关系。
一开始觉得宏凯的人生无法模仿,她实在是精力旺盛,动手能力超强,随随便便就能跨个界,轻轻松松就能当个妈。
也有人说宏凯家里是不是很有钱,所以试错成本低。
聊到后来发现,宏凯就是你和我,普通家庭中的一员,但她轻松,乐观,无论对自己还是孩子。更重要的是,一直在做真正喜欢的事情,做的每一本书、每一件衣服、每一款文具都是喜欢的,是愿意花尽心思而不是敷衍了事的。也因为这样,她收获了朋友、金钱和阅历。
别人认为宏凯是率性而为,但这就是她获得快乐和金钱的方式,这也是我们写她的原因。
浮躁年代,谁都想不费力快速成功,殊不知人间正道是喜欢。
作者介绍
蒋瞰,作者,资深媒体人,Momself 专栏作者,出版书籍《山居莫干》《深夜书房》《晚上好,亲爱的陌生人》《不告而别》等。
和孩子一起探索人生
也是一种做妈妈的选择
同意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