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照顾小孩13825404095曲靖市富源县聚焦基层党组织“两个功能”“两个作用”发挥,在“一老一小”关爱事业上精耕细作,从服务群众的小事、杂事、细事入手,实施了一系列推动“一老一小”关爱工作的“硬举措”,探索出搭建一个平台、组建七支队伍、筹集一笔资金的“171”模式,为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构建共建共治共享“一老一小”关爱服务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一个个动人的关爱故事,串成和谐美好的幸福篇章。
搭建一个平台把工作统起来
为更加精准服务“一老一小”,富源县着力推动在乡镇建立“朝夕关爱服务站”。
富源县通过县、镇、村、组四级联动,发挥好“轮轴效应”,形成党政、学校、家庭、社会合力推动的关爱服务闭环。依托镇级党群服务中心阵地,将“三留人员”关爱服务工作有机融入乡镇(街道)五办三中心职能职责,成立了镇分管领导任站长的“朝夕关爱服务站”。
“朝夕关爱服务站”建立点单、派单、接单和评单等“四单”工作机制,提供“点单式”关爱服务。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按季度收集、梳理民情民意信息,3名专职工作人员分类整理“一老一小”需求,主动对接调配各行业部门、群团组织和爱心人士资源,制定服务活动计划,交办服务事项,做到对象点单明需求、站点派单定计划。
加速发展的富源县。
爱心服务团队按照群众需求,开启“7+6+4”的队伍接单送服务模式——
对留守老人开展细心的生活照料、贴心的健康关怀、精心的安全检查、暖心的心理陪伴、用心的宣传教育、尽心的生产帮助、舒心的文化娱乐“七心”服务。
对留守儿童开展学业求教有老师、心理健康有辅导、兴趣培养有课堂、安全教育有宣传、生活关怀有安排、亲情陪伴有连线“六有”服务。
对留守妇女开展实现职业技能要培训、就业创业要支持、农业生产要帮助、文娱活动要加强“四要”服务。
截至目前,全县有指导注册社工站4个,组织配备持证社工12人、储备持证社工91人,持有专业技能证书可用人员1500余人;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为774名老人开展上门服务,累计总服务时长2.47万小时。
组建七支队伍把工作干起来
在搭好平台、建好机制的同时,富源县创新实践,整合镇村干部、党员、群众代表、群团组织人员、社会爱心人士、先进模范、乡土(返乡)人才、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力量组建了干部包保团、医疗服务团、教师护航团、巾帼暖心团、志愿服务团、邻里守望团及专业社工团等七支队伍,当地简称“帮帮团”,着力破解有人干事、有人办事难题。
“每支队伍都有特色和分工。”富源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干部包保团主要负责政策宣传、上门探访、“1+N”结对包保服务,落实关爱服务对象“红黄蓝”三色动态管理,收集需求困难意见等;专业社工团主要负责承接政府部门委托的各类社工服务项目,提供专业的助餐、助医、助急、助洁、助购、助学等“十助”服务。
村民聚集在村头的大树下休闲娱乐。
富源县竹园镇是“帮帮团”的发源地,作为“干部包保团”的成员,该镇党员干部常常穿梭于村寨之间,实时了解摸清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的家庭情况和困难需求,从生活琐事到心理慰藉,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据统计,目前富源已经组建172支医疗服务团、3069支邻里守望团、183支教师护航团、72支巾帼暖心团和13支社企援助团,全方位、多维度开展敲门问需、上门问诊、巡门问候、登门问学、串门问情、寻门问暖、进门问难的“七门七问”关爱服务。
3996名干部结对包保6307名留守人员,235位“爱心妈妈”帮助儿童实现36个“微心愿”,开展医疗服务群众6000余人次。
“帮帮团”的一个个具体行动,正变成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感、获得感。
筹集一笔资金让幸福满起来
大河镇老年活动中心设施齐全、环境温馨,几位老人正围坐在一起下棋,旁边还有老人在练习书法,欢声笑语不断。“以前只能在家看电视,现在有了活动中心,每天都能和老伙伴们聚在一起,日子过得很幸福。”一位老人这样说。
不远处的幼儿园里,孩子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清脆。教室里,老师们正耐心地教孩子们画画、唱歌、做游戏。
为确保各项温暖活动能够持续开展,解决“一老一小”关爱服务中财政资金保障不足、慈善资金与实际需求匹配度不高等问题,富源县着力探索推广灵活机动的“帮帮资金”模式。按照自愿、无偿、合理、守法的捐赠原则,通过社会各方捐助一点、政策资金整合一点、集体经济补充一点的方式,广泛动员民间自主筹集资金。以捐赠者意愿优先和实际需求相结合,确定资金使用方向,主要用于设置购买服务项目,为关爱服务对象提供专业服务。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接收的资金,由乡镇(街道)进行专账管理;村(社区)接收的资金,由捐款人推举两名村民成立资金管理小组,负责接收资金,在村务监督委员会或乡贤理事会的监督下使用。截至目前,已累计筹集资金1148万元,帮扶救助困难老人和困境儿童1200余人,激励优秀困难学生600余人、模范家庭129个。
一笔笔爱心善款,宛如一颗颗爱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结出和谐、幸福的硕果,让“夕阳”更红、“朝阳”更灿烂。
真心服务打造幸福港湾
记者一行走进富源县胜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时,恰逢午饭时间,工作人员正为老人们送上四道美味可口的家常菜。
“工作人员很用心地照顾我们,住在这里很开心。”82岁高龄的老人说,她9年前就来到了养老服务中心生活,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
近年来,富源县投入1500万元对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拆旧盖新改造,床位由原来的几十张增加到了上百张。为让老人享受到更加优质贴心的服务,富源采取公建民营的方式,通过招引企业入驻,对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使服务中心成为特困供养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家园。
养老服务中心内,老人住的房间采光充足,设有独立卫生间,电视机、书桌、衣柜和取暖设备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每个房间还安装了全天候服务的呼叫系统。
“服务中心拥有一支专业服务团队,24小时为入住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理疗、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服务中心负责人陈娅介绍,中心还成立了老人生活管理委员会,让精力充沛的老人担任委员,一方面可以使老人重新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另一方面则提供了一个与老人交流的平台,促进心理关爱服务质量提升。
“中心现有38位老人入住,每到老人的生日,爱心企业赞助的生日蛋糕都会准时送到中心,工作人员都会将所有老人聚在一起共同庆祝生日。”陈女士说。
在胜境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的示范引领下,富源县已在其他10个养老服务中心推行公建民营的运营模式,全力打造老人心之所向的幸福港湾。
幸福食堂增添舒心滋味
“桂奶奶,您今天好点了吗?”“好多了,谢谢你们一直挂念着我。”9月20日中午,在富源县中安街道回隆社区保家村幸福食堂,工作人员热情地和一位坐着轮椅前来就餐的老人打招呼。
保家村位于富源县城西郊,村民居住较为集中,村子总人口300余人,其中70岁以上老人有27人,这些老人因独居、高龄等原因,长期面临吃饭凑合、无处就餐等难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初,社区一方面加大集体经济投入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民政补助资金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支持,通过财政补助一点、企业赞助一点、集体经济投入一点、个人支付一点的模式开办幸福食堂,村里60岁以上老人用餐优惠、70岁以上免费用餐。
保家村的幸福食堂每天为老人们提供午饭、晚饭两顿餐食,每餐一荤两素一汤,在严把食品安全关的基础上,从老人饮食需求出发,注重营养均衡、荤素搭配,让前来就餐的老人吃得安心、放心、舒心。
“子女不在身边,我们俩做饭麻烦,食堂的饭菜营养又健康,吃完饭大家一起聊聊天。”王爷爷和丁奶奶已经是食堂的常客了,他们端着热气腾腾的饭菜和其他老人边吃边聊。
除了提供健康可口的餐食,食堂还在提升助餐服务质效、丰富老人晚年生活上下足功夫。工作人员日常关注老人身体健康状况,主动为生病、失能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并以幸福食堂为平台,定期组织文化娱乐活动。
目前,富源县整合各类资金50余万元开办10个幸福食堂,其中5个已经投入运营,越来越多的老人就近就便吃上了暖心饭,全县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也稳步提升。
假期课堂受欢迎
“跟着大哥哥、大姐姐们学习、绘画、游戏,大家都很开心。”今年暑假期间,富源县竹园镇现鸡田村青年党员、大学生、教师志愿者组织留守少年儿童开展阅读、作业辅导、安全讲座、实现“微心愿”和趣味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陪伴他们快乐度过暑期。
富源县探索建立综合关爱阵地,整合民政、妇联、团委、教育和公检法司等部门的关爱救助保护资源,协同学校建立“五必连线”机制,对留守儿童开展“四点半课堂”“节日云团聚”“假期课堂”等特色关爱服务,有效解决了乡村儿童假期间父母无暇照看、学习无人辅导、兴趣无人培养、心理无人呵护的难题,实现有场所、有人员、有保障、有服务。
竹园镇现鸡田村党群服务中心邀请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专业社工、教师等,为留守孩子们免费开办起“假期课堂”,开设体育、舞蹈、音乐、书法、绘画、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等趣味课程。“父母都在外省务工,家中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也辅导不了功课,假期把孩子们聚在一起学习,在外务工的父母放心多了。”在竹园镇糯木村委会“假期课堂”的满意度调查里,家长们一致好评。
为让“小课堂”持续发挥“大作用”,富源县将不断整合社会资源,丰富服务内容,拓宽服务领域,帮助留守孩子们开心而又充实地度过每一个假期。
家门口的增收“密码”
金秋时节,走进富源县大河镇白马村陶源溪谷白马生态庄园,千亩黄桃刚采摘结束,空气中仍旧果香四溢,接下来的一段时间是果树养护的关键时期,一群来自附近村庄的女工,每天都在果园里忙碌。
家住白马村委会十字路村民小组的何女士,每天清晨都会准时到达果园,与同伴们一起细心地打理果树。
“这里有10多名女工和我一样,白天在庄园上班,晚上回家能照顾孩子,空闲时间还养了几头猪,算下来每个月约有2500元收入。”何菊芬笑着说。
近年来,大河镇围绕破解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特别是妇女就业难题做足精细文章,先后引进陶源溪谷白马生态庄园、肉牛养殖基地、果汁加工厂、万寿菊种植等10余个产业发展项目,建设110余个养殖场,吸引了60余个各类商铺、洗车场、修理厂、加工厂入驻。
群众在家门口务工。
大河镇党委政府通过详细摸底调查,盘清辖区内企业用工总数和各村有劳力的妇女总数,每年组织妇女集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并就妇女掌握技能向企业推荐,为当地妇女就业拓宽了路子。
此外,一些留守妇女还在赶集日及车流、人流密集点摆摊售卖土特产,在野生菌大量上市的季节,每天上山采摘菌子售卖,最多的时候每天能有五六百元的收入,实现了不出家门增收。
据了解,大河镇近年来通过多元增收途径,每年带动3000余名农村妇女稳定就业,带动200余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平均每年增收两万余元。
义工队送服务传递温暖
富源县十八连山镇是劳务输出大镇,每年约有3万人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孩子为数不少。今年以来,为提升“一老一小”关爱服务质量,十八连山镇以镇名谐音成立“1803”义工队,为“一老一小”送去温暖和关怀。
“‘1803’义工队坚持党委牵头、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关爱‘一老一小’、共建和谐社会为目的,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动员镇村党员干部加入,将义工服务与主题党日活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相结合,拓展服务内涵。”十八连山镇党委负责人介绍,镇里积极为爱心人士搭建公益平台,广泛吸纳社会爱心力量,发动更多力量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
义工到困难群众家中送关爱。
十八连山镇义工队通过村(居)委会、民政部门收集困难老人、留守儿童信息,动态建立关爱清单,每月从关爱清单中挑选一个村(社区)作为重点对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对困难家庭学生进行走访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为困难学生捐赠学习用品、书籍;邀请卫生院医生为老人免费体检并提供健康咨询。
家住天宝村委会补德村的李志芬老人今年75岁,儿女都不在身边,平时起居出行都要依靠拐杖。义工队在了解老人情况后,中秋节前夕来到她家,不仅送上月饼及生活用品,还为她测量血压,了解她的健康状态,并帮她打扫房间。
家住丕德村委会小旧克村的杨先生今年10岁,就读四年级,家有姐弟四人。中秋前夕,义工队志愿者来到他的家中,为他们姐弟带来新书包和新文具。
今后,“1803”义工队将坚持提升养老服务保障能力,不断丰富完善服务内容,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