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一次管半年的「擦窗大法」,玻璃窗就这么擦,比你想象中简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12 20:49

擦一次管半年的「擦窗大法」,家电清洗13825404095玻璃窗就这么擦,比你想象中简单

2020-08-26 15:30

天气原因,近一周都是「擦窗玻璃」的黄金时期。

阴雨天最适合擦窗,因为下雨+空气湿度大,窗子上本来凝结的污垢吸水变得松动,更容易被擦干净。而且干得没那么快,倘若是艳阳高照的天气,水汽蒸发过快,玻璃上很容易留下条纹状的印记。

再说阴雨天也能凉快一点儿,擦窗这种需要起身下蹲,又吹不了空调的活儿,干起来也轻松一些

今天这篇文章将以文字搭配插图的方式展示一个完整的擦窗过程。

实际操作虽然简单,但需要提前明确的是,这篇说的方法针对的是家里普通的窗户。

如果是位于高层的、大面积的那种落地窗,特别是外侧,我真诚建议不要自己擦,因为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件比较有风险的事。

现在在卖的很多擦窗工具,比如最传统的磁吸式的擦窗器、新出来的擦窗机器人,还有手柄很长的刷子等等,针对高层大面积的窗玻璃,都不是那么实用。

书归正传,此次擦玻璃准备的工具有:纳米海绵、玻璃刮、鱼鳞布、家务手套和东邦清洁剂。

没有东邦也无所谓,能把玻璃擦干净的清洁剂不少,比如:市面上卖的专门的玻璃清洁剂、电解水、氧净、以及我之前写过的自制玻璃清洁剂都可以,具体我后边儿列举。

工具准备好后,就开擦。

一般整扇窗户会由纱窗、玻璃、窗框、轨道这4部分组成,纱窗我之前写过清洁步骤,这里就跳过它,直接说玻璃窗的部分。(纱窗清洁步骤我明天发出来)

清洁顺序是:从内到外、从上到下,先窗框、再玻璃、最后轨道

接一小盆清水,用东邦往里面喷2~3次,用手搅一搅,再将纳米海绵投入其中浸湿。

这是我新发掘的东邦的用法,关注我久一点的朋友知道东邦我老早就在用,但一直因为它的泡沫太多,且不够清爽,所以谈不上很喜欢。

但是,我发现当把它跟清水混在一起用时,它的那些缺点就通通消失了,黏腻度下降,清爽度提升,清洁力也得到凸显,这瓶都快用完了,反而成为了我的新晋爱妃。

将浸湿的纳米海绵稍微挤压至不滴水的程度,开始擦窗框。从上到下,先擦内侧,再擦外侧,因为外侧比内侧脏。

这里可以先把底下这一条窗框先留出来,因为之后刮玻璃的时候,脏水会流到上面。

把窗框上的污垢擦干净,用鱼鳞布将多余的水份收干后,就可以开始擦玻璃了。

擦玻璃很简单,玻璃分外侧和内侧。

外侧的脏污主要是雨水、风沙、灰尘、花粉等,内侧污垢主要是手印和灰尘。

如果家里有小朋友,他们有可能会把小脸蛋儿往玻璃推拉门上贴,如果有这种情况,就更加要注意玻璃的去污杀菌,定期用电解水和鱼鳞布擦擦。

说回擦玻璃,还是用清洁剂浸湿后的纳米海绵去打圈擦拭玻璃,这里为了拍照,我多喷了一点清洁剂,所以泡泡看起来比较丰富。实际上清洁剂+水+纳米海绵,清洁时没这么多泡泡,就已经可以弄得很干净了。

纳米海绵在玻璃上来回擦拭,尽量照顾到每一个角落。

擦完一次,用玻璃刮子将泡沫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刮掉即可。

这个刮泡沫的手法,网上有很多花哨的,比如Z字型什么的,我个人经验是,用最朴素的,从上到下刮就可以了,方便、简单、效果也好。

玻璃刮子我也建议可以买一个,它不只可以用来擦窗,浴室里的镜子也可以用,每次洗完澡顺手刮一刮,不易留水垢,镜子闪闪亮哦。

我手上这个是妙洁送的,用起来不错。除此之外,宜家的也好用,宜家的胶条还可以单独取下来清洗。

玻璃刮子刮完以后其实已经很干净了,如果有星星点点的泡沫残留,用鱼鳞布重点收尾即可。

刮下来的污水全部向下流到了底下的窗框和轨道上,这就是为啥要把这俩留到最后清洁的原因。

窗框用纳米海绵擦干净,鱼鳞布吸水。轨道里的碎渣、灰尘,先用吸尘器吸一次,再用浸了清洁剂的纳米海绵去擦,有照顾不到的小细缝可以请出旧牙刷,最后还是鱼鳞布收尾。

就完成了!

这就是整个擦玻璃窗的清洁过程。

做示范的这一扇窗户,是我家阳台的玻璃推拉门,外面有个阳台,所以做起来很方便。如果你是普通的窗户,外面是悬空的那种,那么里面可以用我的方法擦,外面可以用个擦窗工具(外侧也不用擦那么勤),太大扇的我就不建议自己擦。

最后是擦窗清洁剂的推荐,你可以买这种专门的玻璃清洁剂,

一般这类清洁剂的配方都是酒精加点表面活性剂,所以你也可以用我这个自制玻璃清洁剂小配方,那就是洗洁精+酒精+水,酒精可用高度白酒替代,上次擦纱窗用的就是这个,效果不错哦。

还可以用氧净+热水,我也试过,效果可以。

以及之前说过的日常擦窗法,不用刮子,只需电解水+鱼鳞布,电解水喷在玻璃表面,用鱼鳞布擦干就可以了。

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擦窗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前后差别肉眼可见,窗户干净的那一刻,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明媚起来呢。

图源:本文图片来源于我,禁止任何形式的转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