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白银市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的公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31 14:09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酒店保洁13825404095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市发展改革委起草了《白银市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为使该措施更加科学、合理,发挥社会各界的参与作用,现予以公示,欢迎社会各界人士提出意见建议。

公示期限为2024年5月9日—5月14日。公示期间如有意见建议,请于5月15日前通过邮箱反馈。

联 系 人:温莉娟    0943-8223763

电子邮箱:bysfgwcyk@163.com

地  点:白银市人民政府2号统办楼815室


白银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4年5月8日



白银市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综合实力,构建优质高效、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服务业产业体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构建优质高效服务业新体系若干措施的通知》(甘政办发〔2024〕14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措施。

一、促进服务业品质化提升

(一)扩大品牌增值效应。支持服务业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打造品牌专业化服务平台,完善品牌培育发展机制,提升品牌营销服务、广告服务等策划设计水平,提升品牌核心价值和品牌竞争力。持续开展知识产权品牌机构培育,支持我市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业“蓝天”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知识产权服务环境。优化全市商标品牌指导站建设布局,支持指导站积极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千企百城”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积极塑造白银服务业品牌。(市市场监管局、市文广旅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各县区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组织实施。以下措施均需各县区政府、白银高新区管委会落实,不再一一列出)

(二)强化标准规范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服务业标准,推动服务业规范健康发展,支持和引导市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加强标准研制,推进跨行业跨领域综合标准化,以服务安全标准、服务业数字化标准、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标准等为主要方向,主导或参与相关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制修订工作。(市市场监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质量奖激励引导,指导培育服务业企业(组织)参评中国质量奖、甘肃省人民政府质量奖、白银市人民政府质量奖,组织企业开展“对标提升、梯次培育、打造卓越企业‘样板间’”活动。鼓励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开展第三方认证,提高服务质量。持续开展重点服务行业质量监测,积极应用数智技术优化服务质量监测方法,逐步拓展服务质量监测内容,建立健全服务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市市场监管局牵头负责)

专栏1 服务业品质提升行动

 

1.依托白银市商标协会等有关行业协会,组织开展全市重点商标品牌名录遴选,培育一批省内外知名的特色区域品牌,积极组织市内重点服务企业参加中国品牌日、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等活动,持续组织开展“中国品牌日”白银特色活动,扩大白银服务业特色品牌影响力,提升白银品牌建设水平。

2.组织开展白银市标准创新贡献奖评选,鼓励推荐标准化意识强、标准化工作基础好、技术实力领先的单位申报承担服务业、循环经济、智能制造等各级各类标准化试点。

3.开展优质服务承诺试点工作,培育一批创新能力强、质量水平高、引领作用大的优质服务业骨干企业,引导服务业企业作出更高质量承诺,持续满足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服务消费需求。

4.建设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基地,推进服务业领域质量认证,推动质量基础“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打造白银市“一站式”服务品牌。鼓励引导加快推进养老、教育、物业、民宿、体育、商品售后等新型服务认证,开展重点行业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提升行动。

5.深入开展检验检测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行动,鼓励开展生产性服务业质量检测评价,提升工业升级、检验检测、质量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水平

 

二、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

(四)打牢数字化转型基础。培育发展数据要素市场,研究制定加快数据要素市场发展的配套措施,全面激活数据要素价值。支持文化旅游、中医药、能源化工等领域开展行业数据交易试点示范,加快数据开发利用。推进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建设和应用,不断提升城市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水平。加快实景三维白银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三维地理信息时空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中心,提升数据智能管理、分析挖掘和综合服务能力。〔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信局、市住建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大数据中心、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聚焦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深化“智改数转网联”,致力产业数字化,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步伐,推动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交通运输、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等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平台企业在农业农村、工业制造、文旅教育等领域加快数字化转型。围绕满足多样化、高品质生活需求,鼓励商贸流通企业、消费型电商平台推广运用5G、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服务体验,拓展商贸流通新渠道,打造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提升生活性服务业供给水平。开发数字产品探索数字文化创新,以白银文旅标志题材融入数字文创产品开发,做好“一部手机游白银”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整合升级,打造如意白银特色的数字藏品互动服务体系,助推白银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转型。开展科教文卫等领域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动5G组网建设和电信普遍服务工作,持续推进大型体育场信息化建设。(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市卫生健康委、市体育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2 服务业数字赋能行动

 

1.深入实施“互联网+制造”行动计划,加强工业软件基础研究,提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和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加快建设工业云平台,推动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对标评估,积极发展云制造、云设计等制造业新模式,在智能工厂建设运维、工业互联网创新应用、柔性化制造等领域遴选一批典型案例,推动扩大生产性服务优质供给。

2.积极引导有条件的县区、园区和企业围绕数字商贸、数字教育、数字出行、数字文化、智慧旅游、数字健康等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补短板、上水平,争创白银数字化品牌和标杆。

3.依托国家金融数字化转型提升工程,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金融数字化转型标杆应用、模范机构和区域。

 

三、推动服务业融合化发展

(六)促进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围绕制造业共性服务需求,培育壮大工业设计、信息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产权服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经营主体。加强服务型制造示范引领,积极参加“服务型制造陇原行”行动和培训交流活动。搭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交流合作平台,综合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和服务体系。培育认定一批市级工业设计中心及生产性功能示范区(示范企业),不断提升全市工业设计能力,提高服务型制造人才整体素质能力,促进服务型制造高质量发展。(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引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立足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专业服务公司、供销合作社等各类服务主体,创新发展单环节、多环节和全程托管等多样化服务模式,大力推广“服务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服务主体+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农户”等服务模式,不断提升种业研发、仓储物流、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营销等服务水平,拓展提升金融保险、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配套服务。深入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创新基地、推介一批创新组织、形成一批创新模式,增强社会化服务对农业全产业链支撑力度。组织开展示范创建、案例发布等活动,选出一批“田保姆”、“农管家”、托管能手,有效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农业与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健康、体育等产业融合,组织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等创建活动,发展农业研学、乡村文体、乡村旅游、乡村康养等特色产业。(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文广旅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探索服务业各产业相互融合发展。适应服务业各领域交叉渗透、交互作用、跨界融合的发展趋势,加快智能制造、城市大脑、虚拟现实等领域技术研发,培育引进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发展软件服务外包产业及嵌入式系统软件、大型平台软件、互联网平台软件等配套产业。拓展数字技术在交通、物流、教育、健康等行业的应用场景。实施文旅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策划举办白银市黄河风情文化旅游节、会宁红色旅游文化节、靖远枸杞爱心采摘节、景泰条山农庄梨花节、白银区荷花美食节、平川区乡村旅游节等各类特色文化旅游活动,培育打造“寻真金·醉白银”精品旅游线路,创新打造“黄河水绕古城墙”黄河研学之旅、“长城外·古道边”长城研学之旅等研学线路。挖掘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的当代价值,通过“非遗+文创+培训+电商+展销+乡村旅游”等多种途径,持续推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推进“互联网+养老”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点菜式”精准便捷养老服务。(市工信局、市文广旅局、市科技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3 服务业融合发展行

 

1.积极争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试点,力争白银高新区成功申报国家两业融合试点。推动文化、旅游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强化新材料、新技术在文化和旅游装备制造中的应用。推动实施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持续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促进现代物流与制造业融合发展。

2.组织开展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申报工作,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示范园内农产品生产基地、检验检测、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推动文旅深度融合促销,以“黄河之上·多彩白银”等特色文旅活动为契机,抢抓法定节假日和文旅消费黄金期,大力开展美食美酒、精品文创、非遗展示展销等系列促消费活动,积极引流促销,推动消费热潮,促进商贸、文化、旅游等服务业融合发展。

 

四、加速服务业绿色化进程

(九)促进重点行业绿色转型。因地制宜构建以公交为主体的公共交通出行体系,开展绿色出行活动。深入推进公路、铁路等多式联运发展,推进综合货运枢纽建设,继续开展绿色城市货运配送示范工程,推广应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运输装备。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推动快递包装减量化、标准化、循环化、无害化。推动服务流程信息化、实时化,鼓励发展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会展新模式。积极探索设备远程运行监测、诊断维护等服务新业态。加快信息服务业绿色转型,创新算力电力协同制度,加强绿色电力供应,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数据中心节能降碳改造。加快构建绿色设计制造体系,支持有条件的县区创建省级绿色发展示范区,实施绿色工厂梯度培育机制,培育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载体,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绿色供应链示范管理企业。(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大数据中心、市邮政管理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扩大绿色服务有效供给。稳步推进环保信用评价、碳排放报告核查及相关检验监测等新型绿色低碳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应用环保信用评价和环境信息披露等信息,推动白银市气候投融资试点实践工作。规范开展绿色信贷、绿色融资担保、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持续发挥绿色项目库动态管理机制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项目给予政策倾斜,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力度。(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白银监管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4 服务业绿色发展行动

 

  1.持续推进白银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试点建设,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创新发展“互联网+回收”模式。

  2.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节能降碳减污、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和技术研发、资源循环利用装备制造等,支持园区绿色升级。

 

五、提高服务业开放力度

(十一)大力拓展开放领域。推动科技服务、商务服务、旅游等领域开放举措全面落地,持续深化增值电信、教育等领域开放,依法推进自然垄断领域和医疗、法律等特定领域开放。做好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的宣传贯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保障各类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各项政策。进一步健全外商投资项目储备机制,强化项目要素保障,推动外资项目加快落地。积极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体系,搭建现代服务业领域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组织全市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参加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等展会,积极引导企业对接国外客商,拓展服务贸易国际市场。依托兰洽会、敦煌文博会、药博会、“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等重点节会,推动企业深化对外合作开放。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加大外资对先进制造、高新技术、节能环保、生产性服务、技术服务、商务服务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促进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府利用外资办公室)、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文广旅局、市工信局、市经合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专栏5 服务业扩大开放行动

 

  1.组织服务贸易企业走出去,向发达省份、市州、服务贸易发展强劲的地区取经,复制推广一批经验做法和创新举措,助力我市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

  2.学习借鉴全国“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最佳实践案例”成果,探索适应我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措施和开放路径。

  3.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服务机构,支持咨询评估、法律服务、会计审计、信用级、调解仲裁、国际物流等领域经营主体“走出去”,鼓励工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抱团出海”。

 

六、实施服务业重点工程

(十二)服务消费带动工程。大力发展节庆赛会、场景体验、主题公园、研学旅行、夜经济等文化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组织重点商圈、特色商街、商业企业、品牌企业开展消费促进活动。改造提升商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水平、线上线下融合能力以及服务拓展功能。引导老字号企业开展连锁经营,推动老字号传承创新。实施文旅夜游经济培育项目,以白银区观光夜市等为引领,推出一批网红打卡街区。加快景区智能导览系统建设,培育线上会展平台。发展文旅体融合新业态,合理布局发展体育产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系列主题活动,扩大群众性体育消费。开展白银文创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完善城市功能定位,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打造成为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的重要平台和载体。(市文广旅局、市体育局、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三)就业创业扩大工程。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交通运输、批发零售、旅游、物业管理等服务业发展,注重发展法律、会计、医疗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持续实施“康养计划”,大力发展健康、养老等技能密集型服务业。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支持平台企业加强数据、产品、内容等资源整合共享,扩大网络招聘、远程面试、直播带岗、在线培训等线上服务业覆盖面。培育专业化、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加快建设市级人力资源产业园以及专业性、行业性市级人才市场,强化对装备制造、循环化工、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的人力资源支撑。引导平台企业依法合规用工,推动零工市场(零工驿站)建设,为灵活就业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鼓励服务业相关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加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开发就业见习岗位,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创业带动就业项目补助等创业促进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岗位吸纳就业,促进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文广旅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四)科技创新突破工程。以企业为主导,支持省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在白银设立或共建分支机构、研发中心、产业研究院等,开展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应用场景开发,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完善科技创新链条服务,探索高新区、科技园与各类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协同发展机制,开展跨区域技术转移合作。以津甘东西部协作和支援合作为牵引,持续推进东西部科技合作,引导先进生产要素向我市流动,推动形成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新格局。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健全符合单位、科研人员、技术转移机构等各方利益的成果化收益分配机制。(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五)人才引领驱动工程。支持服务业重点领域根据产业发展、科研攻关、技术指导等实际需要,精准培养引进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将服务业人才纳入全市高层次人才资源库、需求库,鼓励服务业高层次人才积极申报“陇原人才服务卡”“铜城人才服务卡”,享受子女入学、配偶安置、就业保障、金融服务等保障措施,激发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统筹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支持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统筹开展企业自主评价、技工院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社会化评价工作,推进“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紧跟我市重点产业链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优化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关注新兴就业群体,参与服务业新职业和国家技能标准开发工作。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推动经济、审计、会计、知识产权等职称系列(专业)人才评价工作。构建产教训融合、政企社协同、育选用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六)市场主体培育工程。在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文化旅游、养老等领域培育一批服务业领军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程,加强要素支持,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具有较高专业化水平、细分市场占有率高的中小企业。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用活用好项目资金,培育壮大服务贸易市场主体,积极引导发展潜力大、服务能力强、带动就业成效明显、有进出口前景等方面的服务贸易中小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个体工商户转为法人单位,做好政策解读、业务指导等综合咨询服务。对“种子库”“储备库”企业加强动态管理,做好协调服务,推动升规纳统。支持餐饮住宿家政等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壮大市场主体。通过市级示范特色餐饮街区和家政兴农示范企业引领,推动服务业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打造更多适合消费者需求的服务。(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七)平台载体支撑工程。开展省、市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与复核工作,进一步提升工业设计服务水平,加强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建立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库。争取创建白银市工业设计协会或联盟,吸纳设计机构、工业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力量,推动我市工业设计行业发展。积极组织高校、科研院所依托国家专利导航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畅通专利技术供需对接渠道,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专利技术转化运用。畅通多元招商渠道,实施跨层级、跨地域协同招商,招引一批具有行业示范引领效应的服务业平台载体。(市工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经合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区域协同集聚工程。支持各县区和白银高新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建设,吸引更多省内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积极争取省上支持我市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服务承接东部地区产业有序转移。依托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在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人才、土地、财政、金融、价格、统计等政策方面,形成一批成果和经验。鼓励各县区和白银高新区因地制宜、因业施策,科学高效推进服务业集聚发展。(市工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九)配套设施提升工程。全面推进“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建设,支持农村建设集农民交流、交易、消费和文化娱乐的乡镇集市,方便老百姓赶集,提升消费能级。实施县域商业三年行动,以乡镇和村为重点,支持物业、维修、家政、餐饮、零售、美容美发等企业在乡镇商贸中心、农村集贸市场设立商业网点,提升便民服务功能。统筹推进体育公园、全民健身中心、健身步道、多功能运动场、乡村健身广场、社会足球场地、户外运动营地等健身场地设施建设,打造城镇社区“15分钟健身圈”。深化体育场地运营机制改革,提高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卫生健康、文化休闲等服务。建立完善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提升检验检测仪器设备的技术水平,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检测技术装备研发应用。前瞻布局智能机器人、未来电视等新兴服务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市商务局、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服务业保障措施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部门间协调机制作用,加大对服务业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协同联动,抓好督促落实。各县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推动各项任务落实落细。采取多种方式做好政策宣传和解读,营造良好社会环境,提升政策实效。贯彻落实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市发展改革委会同市直相关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一)强化要素保障。支持和鼓励县区将服务业用地纳入储备土地保障范围,符合产业支持政策的相关项目用地优先纳入土地供应计划。统筹用好相关财政资金,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综合运用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支持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健全覆盖质量、标准、品牌等要素的融资增信体系,支持金融机构推出适合服务业中小企业的金融产品。(市自然资源局、市财政局、人民银行白银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白银监管分局、市政府金融办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深化体制改革。依规清理废除妨碍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推动人才、技术、资金、数据等要素畅通流动,促进服务领域不同地区和行业标准、规则、政策协调统一。推进服务业统计改革发展,按照现代服务业统计分类标准,依据国家调查制度做好服务业相关统计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着力提升现代化水平。进一步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红顶中介”,切实减轻服务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负担,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统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三)完善监管治理。全面落实数据安全保护管理制度,按照统计分类实行服务业数据资源分类分级管理和风险评估,加强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保护。落实服务业消费者权益保障制度,健全服务质量担保、损害赔偿、风险监控、投诉响应等机制。落实外商投资安全审查办法等制度,防范化解服务业扩大开放过程中的风险隐患。依托“互联网+监管”系统,应用新技术创新监管方式,加强法治监管、信用监管、智慧监管,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靶向性。着力加强服务市场诚信建设,引导服务业企业和从业人员树立诚信理念、弘扬诚信美德。〔市市场监管局、市政府办公室(市大数据管理局)、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大数据中心等按职责分工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