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粗鄙化:为何我们会把粗俗当成流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8-26 04:20

聚焦 | 语言粗鄙化:为何我们会把粗俗当成流行?

2017-06-03 21:21

问卷调查显示,石材翻新13825404095超过七成的参与者认为南大也同样存在语言粗鄙化”的现象。

你认为南大存在语言粗鄙化的情况吗?

那么,为何以高校为例的高雅场合都不可避免地沦陷其中?

老师说,“这种语句往往表意性比较强,有的词语在词典中也没有被收录——大多是网络上的——都代表一个语境和社会情绪。这个情绪又是最新鲜最活泼的那一部分的经验,所以就像传染病一样传染的很快。”

这种传染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大抵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纯净化”后无伤大雅的玩笑抑或是抱怨;二则是隐藏在网络匿名后时不时情绪的爆发

在象牙塔中,我们“纯净化”这种词语,将它本身带有的怨恨,愤懑降到最低,甚至成为了同学们互相表示亲密的方式。遭到老师批评,生活诸事不顺之时,倘若骂上那么几句,沉郁之气似乎就从肺里随着二氧化碳一起飘走了。

傅老师说,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用对了环境,运用的场合是民间,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一下粗鄙的话,特别是在一些很亲近的人面前,开开玩笑,骂骂娘,这都是可以的。”

不免想到鲁迅的《论他妈的》文末写到: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而另一种情况中,我们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好像一个一点就着的炮仗。有同学甚至感觉到网上的自己和生活中的自己判若两人,几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网络允许我们在匿名下为所欲为,将平时不敢,也不愿意吐露的情绪吐露出来。虽然倾诉本身没错,但是粗鄙语言暴露出的莫不是轻率?

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我们面对名山大川抑或钦佩之人时,心中无言,唯有:

“真尼玛漂亮/厉害啊!”

“日了狗了,我之前都不知道这里这么好看!”

“我等屌丝大概只能仰望大神了。”

等等类似心理活动时,是否有为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感到一丝叹惋?这种叹惋又是否应该被忽视?

而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不乏将现下的粗鄙化看作一种需摆脱的社会问题,认为这是对文化的漠视,应当试图改变、试图拯救。央视作为主导媒体为了倡导人们的文化尊重意识,推出《朗读者》《古诗词大赛》等节目——像一股清流,恰好慰藉了口渴的人。

【 聚 焦 】

小李打开了他的王者荣耀,页面停留在匹配队友环节。

有了上一次被队友骂得体无完肤问候全家的经验,这一次一开局他就关上了语音,干脆耳不闻心不烦。可当他一不小心闪躲不及被对方拿下人头时,一句卧槽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他皱了皱眉——不是说好自己不准说脏话了嘛;不到一秒,他的眉头又舒展开来——“卧槽不算脏话吧?

2015年,某公众号以《致贱人》和《致low逼》两篇文章红遍朋友圈,一时间“贱人“low成为许多人的口头日常。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语言在以肉眼不可见的速度更新换代着,也包括许多传统上的骂人词汇——贱人我擦特么”“尼玛卧槽”“日了狗了。它们从游戏、网络论坛,从街角胡同,走进校园和职场,走进现实的文明社会的日常生活,稳稳成为我们口头的高频词汇。我们常常脱口而出一句,却不曾思考,这可能是一句脏话。

南青聚焦调查组向南大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结果发现超过八成的南大学生意识到了这样一个问题——“当今中国存在语言粗鄙化现象

疑惑随之而来,语言粗鄙化究竟从何而来,为何毫无淡出的迹象?

从问卷中我们发现,语言粗鄙化同时频繁出现在平日的口头交流与网络平台之中,而几乎所有参与者都一致认为“网络”语言粗鄙化的源头之一。

我们都身处于网络环境之中,网络词汇的熏染或多或少地改变了每个人原有的用词习惯。有同学感叹:小时候一旦说了脏话,爸妈马上严厉指责;现在打几局游戏,刷几条微博,看几篇公众号文章,那些脏话就都回来了。

但网络中频繁出现的粗话或许也只是表象。南京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傅元峰老师说,这是社会上戾气的表现

“在这个时代我们积聚了很多戾气,戾气的来源主要是对文化、个人素养的忽略,这个忽略可能来源于九十年代至今的商品经济的冲击,大家陷入物欲之中,教育又没有很好地修正和治疗在这样一个物欲泛滥的时代形成的各种疾病;而社会又没有留下渠道去解决,比如社会不公、个人压力、人际关系的紧张,还有温情的消失,这些东西都没有一个解决的渠道。”

粗鄙化的语言是这种社会戾气的语言展现,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展现,比如粗鲁的行为,是在行动上的展示,言语方面就表现为语言粗鄙,而且已经来到了一些本该高雅的场合之中。”

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技术都有了质的飞跃,而经历这些的我们无疑有些无所适从。这种无所适从急需一个发泄的出口;网络作为新兴产物,而又几乎无法对我们进行任何有效的言行限制,从而成为了发泄最好的场所。我们都承认,网络在让我们掌握了和外界相通的钥匙的同时,也顺便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希望有之,喜悦有之,但是黑暗,戾气却也不容忽视。

戾气尚在,粗鄙语言便不失其存在的道理。

问卷结果显示,超过七成的参与者认为南大也同样存在语言粗鄙化”的现象。

那么,为何以高校为例的高雅场合都不可避免地沦陷?

傅老师说,“这种语句往往表意性比较强,有的词语在词典中也没有被收录——大多是网络上的——都代表一个语境和社会情绪。这个情绪又是最新鲜最活泼的那一部分的经验,所以就像传染病一样传染地很快。”

这种传染反映在校园生活中,大抵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纯净化”后无伤大雅的玩笑抑或是抱怨;二则是隐藏在网络匿名后时不时的情绪爆发

在象牙塔中,我们用“纯净化”这种词语,将它本身带有的怨恨,愤懑降到最低,使用粗鄙语言甚至成为了同学们互相表示亲密的方式。遭到老师批评,生活诸事不顺之时,倘若骂上那么几句,沉郁之气似乎就从肺里随着二氧化碳一起飘走了。

傅老师说,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它用对了环境,运用的场合是民间,我们每个人都会说一下粗鄙的话,特别是在一些很亲近的人面前,开开玩笑,骂骂娘,这都是可以的。”

不免想到鲁迅的《论他妈的》文末写到:我曾在家乡看见乡农父子一同午饭,儿子指一碗菜向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罢!则简直已经醇化为现在时行的我的亲爱的的意思了。

而在另一种情况中,我们肆无忌惮地发泄自己的情绪,好像一个一点就着的炮仗。有同学甚至感觉到网上和生活中的自己判若两人,几乎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网络允许我们在匿名下畅所欲言,将平时不敢,也不愿意吐露的情绪吐露出来。虽然倾诉本身没错,但是粗鄙语言暴露出的莫不是轻率?

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我们面对名山大川抑或钦佩之人时,心中无言,唯有:

“真尼玛漂亮/厉害啊!”

“日了狗了,我之前都不知道这里这么好看!”

“我等屌丝大概只能仰望大神了。”

等等类似心理活动时,是否有为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感到一丝叹惋?这种叹惋又是否应该被忽视?

而参与问卷调查的同学中,不乏将现下的粗鄙化看作一种需摆脱的社会问题的人,认为这是对文化的漠视,应当试图改变、拯救这种现状。央视作为主流媒体,为了提高人们的文化尊重意识,推出《朗读者》《诗词大会》等节目——像一股清流,恰好慰藉了“口渴”的人。

须得承认,每个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选择,持有自己的理解与态度。粗鄙语言可以和理解自己的人说说,开玩笑般地便过去了。但是心灵变得粗鄙时就很可怕了;到那时,粗鄙化就不只是一句戏言,更是一种习惯,一种性格。

面对语言逐渐粗鄙化的情形

——至少,我们总不该以此为傲吧。

>>南大青年<<

采访:王金

问卷:周嘉珺

文:孙昕然、周嘉珺、吴佳妮

美编:陶欣园

责编:夏筱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