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年前,北京就进行了一次“全城大扫除”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9 01:18

今天是世界卫生日,居室保洁13825404095每到4月,爱国卫生月活动也在北京开展得如火如荼。春回大地,一派忙碌的大扫除又开始了。

北京“全城大扫除”的传统由来已久。自1949年北平解放后,北京城就开展了全民大清扫运动,进行了全城大扫除。多年来,大扫除这项集体活动不仅与节庆、重要活动结合在一起,也融入了首都市民的日常生活。

1959年年底,全市人民开展清洁大扫除,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图为对外贸易部的干部一起动手打扫办公室。 冯文冈/摄

1983年,王府井大街新世界丝绸店实行“门前三包”后,非常注意保持门前的环境卫生。 李晞/摄

1997年3月,千余名民警、武警官兵和人民群众参与天安门地区卫生大扫除。 庞铮铮/摄

1977年,福绥境地区大扫除,居委会的干部、群众正在积极清扫街道。王宝琴/摄

1982年,在石景山区红领巾公园命名仪式当天,5000名中小学生参加了建园卫生大扫除。胡敦志/摄 大扫除传统可追溯至73年前

1952年10月1日,《北京日报》3版

1953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1949年3月,解放后的北平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民大清扫运动,组成了党、政、军、工、农、商、学各界人士参加的清洁运动委员会,各区成立运动分会,各街巷成立清洁小组,大家利用工作间歇时间参与义务清洁。根据档案记载,当年及1951年3月开展的大扫除,将明清以来沉积的60余万吨垃圾全部清除干净,古都面貌焕然一新。

上世纪5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兴起,全市工厂、机关、学校纷纷行动起来,普遍进行了大扫除。居民宅院也是一日一扫、每周大扫,并进行检查评比。

据1952年10月1日本报3版《全市人民举行清洁大扫除》报道,为了庆祝国庆节和迎接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全市举行了清洁大扫除,绝大多数居民都直接参与。

1953年春,大扫除再次举行。北京汽车修配厂的大扫除非常彻底,连车间顶上的玻璃都擦得非常干净。北京机器总厂一次扫除就清出了二百车塌灰。西单北大街卫生分会组织了突击队,运除了多年未扫的缸瓦市万松老人塔小院半尺多厚的树叶。德胜门外大街的卫生模范和积极分子自发组织了打扫队,每日扫一次街,泼三次水。大方家胡同居民也保持每日在街头泼水三次。(1953年4月26日《北京日报》1版,《本市大部地区展开春季清洁运动》)

1957年颁布的《北京市卫生运动经常化实施纲要》将大扫除固定下来,要求每年春节、“五一”劳动节、国庆节前举行清洁大扫除。

经过这样的大扫除,一些之前无人照管的卫生空白点,如金鱼池周围、陶然亭周围等34处,都建立起了清洁扫除制度。

清洁队劳动竞赛清运垃圾忙

1964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

1953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

由于家家都进行清洁大扫除,垃圾量猛增,各区清洁队员展开劳动竞赛,每天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才能确保及时清运全部垃圾。如用汽车运除垃圾的西单区,1953年从4月中旬起由每日运除垃圾366立方米增加到445立方米,每车每日由运除垃圾22.5立方米增加到28立方米,由每日运5车增加到7车。(1953年5月15日《北京日报》2版,《各区清洁队员展开劳动竞赛 提高工作效率及时运除垃圾》)

为了避免运垃圾时影响环境卫生和堵塞交通,1952年,本市从用汽车收运垃圾的东单地区率先实行夜间收运。(1952年10月23日《北京日报》2版,《东单区的主要干路实行夜间收运垃圾》)1954年9月15日起,全市开始实行这项措施。

工人们还提出了“甩掉大扫帚,实现清扫机械化”的口号。各清洁队大搞技术革新,发明了手推的、脚蹬的等多种简易清扫机。(1964年1月29日《北京日报》2版,《向辛勤劳动的清洁工人们致敬!》)

轮流值日约定俗成

1953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

1963年9月18日,《北京日报》2版

大扫除后,为了保持住干净卫生的环境,一种轮流值日制度在许多工厂、学校、居民大杂院自发建立并推行开来,成为大扫除的有益补充。

1953年,前门区西河沿鱼肉市场就建立了卫生工作分工负责制,每天分由两家商户轮流值班检查卫生。南苑镇朝阳胡同内也有16个居民院建立了卫生值日和分段负责制。(1953年9月4日《北京日报》2版,《大部地区和单位建立了卫生制度》)

上世纪60年代初,小经厂胡同连续四次被评为卫生模范地区。小经厂六号大院住的是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的职工家属,他们建立了卫生值日制度,选出负责人,带领全院坚持每天一大早就集体打扫院子。(1963年9月18日《北京日报》2版,《小经厂居民委员会是街道卫生工作的一面红旗》)

到上世纪70年代末时,经过多次大扫除的福绥境街道卫生面貌大为改观。为了保持住来之不易的卫生环境,街道各居委会普遍实行主任包片、委员包段、组长包院,院院设立卫生负责人和轮流卫生值日的制度。

直到上世纪80年代,许多大杂院还推行着清洁卫生轮流负责制,各户轮流将大院内外清扫得干干净净。轮流值日,已成为居民中一种约定俗成的卫生制度。

“门前三包”从前门大街推向全国

1982年10月9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

1983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

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市场不断繁荣,卫生环境管理压力也陡增。尤其是在一些市场周边,单纯的运动式的大扫除已经无法彻底解决环境问题。

1980年4月,中央书记处对首都建设工作方针提出四条建议,其中就包括:改造北京市的环境,搞好绿化、卫生。

如何更好地管理环境,北京开始了探索。

当时,商贾林立的前门大街尝试“七户一岗”。街道把大街上的119个单位每7户编为一组,每组设1名监督员,共同管理大街的市容卫生和交通秩序。

1982年2月,前门街道在“七户一岗”的基础上,试行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活动。包卫生,即发动、组织群众负责清扫各自门前的垃圾、清除痰迹等,雪天负责及时清除门前积雪。包绿化,即按照绿化要求,负责栽植和保护花草树木。包秩序,即负责在自己门前不出现乱堆放物品、乱设摊车以及有碍交通和市容观瞻的现象。责成沿街每个单位设1名监督员,负责落实三包工作。至此,前门大街的“门前三包”责任制形成了。

很快,崇文区就开始在主要大街推行“门前三包”。效果立竿见影,这些大街及便道的卫生和秩序明显好转。前门大街、东花市大街等被北京市命名为“文明卫生街”或“环境优美街”,前门地区首次被评为市爱国卫生红旗地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同志说,过去靠突击活动维护便道卫生的做法结束了,现在实行责任制,卫生天天有人管。(1982年10月9日《北京日报》1版,《推行“七户一岗”“门前三包”责任制 崇文区20条大街环境整洁秩序好》)

“门前三包”的好处在于:每个单位都有各自的管理地段,任务明确;管理范围根据单位大小确定,避免了平均摊派的现象;责任区就在自己门前或邻近地段,易于落实,同时便于互相监督和检查评比。

崇文区实施“门前三包”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市政府的充分肯定,认为它体现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方针。1983年,市政府批准向全市推广崇文区的经验,要求全市所有机关、部队、企业、事业等单位及居民住户积极搞好“门前三包”。(1983年3月22日《北京日报》1版,《全市推行“门前三包”责任制》)

自此,“门前三包”在全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全市各种大扫除活动,也经常以“门前三包”为基础,各单位各区域负责清洁好各自的责任路段,同时还要教育各自员工、居民提高保洁意识。

1983年,中央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委员会在印发北京市的一个报告时指出:北京市普遍推行的“门前三包”责任制,是群众在治理“脏、乱、差”中创造的成功经验,希望各地参照执行。(1983年8月10日《北京日报》1版,《“门前三包”责任制是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

各地纷纷学习北京的做法,在全国掀起了实行“门前三包”责任制的热潮。

周末义务大扫除回来了

1995年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

1995年2月26日,《北京日报》1版

2015年3月17日,《北京日报》5版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很多人从大杂院搬进了楼房,集体大扫除的活动渐渐少了,城市清洁、社区清洁完全交给了专职工作人员。

1994年的北京市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十几位代表提出应设立“城市清洁日”。李永级代表在接受采访时说,“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的一个好传统,在五六十年代市民就有这个好习惯,每到周末或星期天都要上街搞环境卫生,这个好习惯应该恢复。”(1995年2月26日《北京日报》2版,《代表倡议代表力行——市人大代表参加城市清洁日活动侧记》)

1995年1月,首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委员会决定,以“当好主人翁,清洁北京城”为主题,动员全市人民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城市清洁日”活动,每月最后一周的周末,市民走出家门,参加卫生大扫除。

此后,每逢活动日的周末,京城都有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走上街头,走进脏乱区,清洁北京城。(1995年2月26日《北京日报》1版,《数十万首都人参加“清洁日”》)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街道、胡同也开始自发组织居民进行区域性的周末义务大扫除。2014年年初,朝阳区八里庄街道将每月的最后一个周五定为“地区清洁日”,当年就有8000多人次参与了扫除。2016年年初,东四街道试点“胡同清洁日”,得到了党员、居民志愿者、社会单位、中小学校等的积极响应。(2015年3月17日《北京日报》5版,《周末义务大扫除回来了》)

社区居民,在一个固定的时间,聚在一起有说有笑地义务打扫社区卫生,重现了美好的劳动图景,“周末大扫除”渐渐成为一种时代新风尚。

2018年5月,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北京市志愿服务联合会向全市市民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参加“周末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创建新时代美丽北京新景象。(2018年5月31日《北京日报》1版,《关于深入开展“周末卫生大扫除”志愿服务活动倡议书》)

卫生大扫除,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留给人们太多美好回忆。这项全城动员、全民参与的群众性活动传承至今,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善人居环境,让清洁卫生理念深入人心,更重要的是,引导和组织市民走出家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这正是北京这座大都市提升治理能力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