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一二”政变时蒋介石为什么连国民党员也杀,买菜做饭13825404095最终导致了国民党的衰败?
2018-04-12 12:54
91年前的今天,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南京密令:“已光复的各省,一致实行清党”。当晚,青帮头子杜月笙以“上海工界联合会”、“中华共进会”的名义,邀请上海总工会委员长汪寿华赴晚宴,将汪诱骗到杜宅杀害。
1927年4月12日,这对于诞生不到6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堪称刻骨铭心。在这一天,蒋介石在上海开始“清党”,将屠刀挥向昨日的同盟者——中国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三天内,计有5000余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倒在血泊之中。
无独有偶,此后,武汉、广东、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西等省也以“清党”名义,对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进行大屠杀。奉系军阀也在北京捕杀共产党员。4月28日,中共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大钊和其他19名革命者英勇就义。一时血雨腥风,席卷全国。
1927年的蒋介石、汪精卫等先后发动的“清党”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固然是一场灾难,可对于国民党也是一场极大的摧残。蒋介石为了夺权而盲目发起的清党行为,彻底破坏了国民党与基层的联结,摧毁了党的中坚力量,并让孙中山等老一辈国民党人奋斗多年的民主共和理想付之东流。“四一二”政变之后的南京国民政府,从他的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开始步向了充斥着腐败与分裂的灭亡之路。
有一份数据显示,在1927年之前,全国国民党党员总数在100万以上。1928年1月蒋介石重新掌权后,立即命令全体党员重新进行登记,凡是有左派倾向的党员一律清除出党,在蒋介石的默许下,地方的旧官僚与地主立即开始报复这些曾经与共产党一起执行土地改革的国民党左派。
在浙江,多名左派领袖被暗杀打伤,在蒋介石支持者张人杰的主持下,大批国民党左派被逮捕杀害,而左派党报《民国日报》也被强制停刊。在各地右派势力的打击下,国民党左派逐渐式微,他们要么心灰意冷,不再议论政事,要么干脆投靠了共产党,彻底抛却了三民主义。
经过“清党”运动,全国的国民党员数量急剧减至65万余。这就意味着,蒋介石竟然清除了三分之一的的国民党员。而当时在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总数不过5万。就算把他们全部算起,也赶不到被清除的国民党员一个零头。
蒋委员长为何杀掉国民党员?
这事要追溯到孙中山当年提出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这个政策实施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开始了第一次合作。在合作中,共产党人可以加入国民党,国民党员也可以加入共产党。比如,开国大将陈赓在黄埔军校期间就加入过国民党,而国军将领宋希濂也曾加入过共产党。
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下,要分清楚谁是共产党员,谁是国民党员,难度极大。当时的情况,又不可能将嫌疑犯抓起来,一个一个审问。怎么办呢?蒋介石和汪精卫干脆就一锅端,不管你是国民党还是共产党,只要平日思想比较“急进”、看起来像共产党员的,统统抓起来杀掉。
这恐怕才是“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真实含义。在这种情况下,固然杀掉了一部分真正的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许多国民党员也受到株连。
在上海,负责“清党”的陈群杀红了眼,甚至将市党部的一名国民党“忠贞党员”张君毅捕去杀害;在广州,军警将凡是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服的,以及头发向后梳的,统统当作共产党予以逮捕;在湖南和江西,有的中学教师因为写简体字,就被当局以共产党嫌疑抓捕杀掉……
抓起来关在监狱里,还是运气好的。许多嫌犯,没有经过任何审讯,就被无情杀害。就像极力鼓吹“清党”的国民党元老吴稚晖所言:“……留在世界上是祸水,送监狱是多事,倒不如直接杀了省事。”
鲁迅
对于这种乱象,鲁迅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评论:“我平生从未见过有杀人杀成这样的!”
因此,“清党”运动发生后,白色恐怖的阴云同样弥漫于国民党员的头顶,弄得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会被人诬陷为共产党员。而一旦被诬为共产党员,他基本上就是死路一条。
相当多的国民党员为了自保,要么因清党而灰心、失望以至脱党,要么索性投了共产党拼死一搏。这就使得“清党”后,全国国民党员数量大幅度下降,“北伐”前后各省建立的国民党县乡基层组织,在“清党”后基本瓦解。
据当时的统计,在基层工作的人员中,只有1/4是共产党员,其余3/4全是国民党左派。“四一二”政变就像是一张用来过滤的大网,自动将那些贴近群众,为国奉献的革命青年全部一一筛掉,而那些自私自利的旧官僚、地主与政治投机分子却安然的留在了网内,并成为了政变之后党的中坚力量。使得国民党成为藏污纳垢之地,从而让民众对国民党的信仰一落千丈。
淮海战役
从“四一二”政变的那一天起,国民党失去了对基层的控制,失去了民众的信任,从一个革命志士汇聚的革命党变为了投机人士与军阀聚集的掮客党,在这群投机者与军阀的祸害下,国民党终于丧失了他仅有的光荣,并最终丢掉了政权。当淮海战役中的国民党军官面对中共的百万后勤民夫,感到艳羡和无奈时,不知会不会后悔今日的自毁长城之举。
《非常历史》
verydaily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