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保证瓜果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22 08:51
怎么保证瓜果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农药喷洒到作物或土壤中,照顾小孩13825404095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光照、自然降解、雨淋、高温挥发、微生物分解和植物代谢等作用,绝大部分药剂已消失,但还会有微量的农药残留。残留农药一般对病、虫和杂草无效,但对人、畜和有益生物却会造成危害。在农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控制农药残留,保证人、畜安全、健康,环境安全,已成为必须要尽快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残留呢?
(1)合理使用农药。
应根据农药的性质,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科学、辩证地施用农药,力争以最少的用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对症用药,掌握用药的关键期与最有效的施药方法。
②注意用药的浓度与用量,合理科学确定施药量。
③改进农药性能,如加入表面活性剂有机硅等,以改善药液的展着性和渗透性能,提高效果,减少用量。
④推广应用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并要合理混用农药。
(2)安全使用农药。
严格遵守《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法规,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严禁使用有关法规、条例规定的禁用、限用的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严禁高毒、高残留和“三致”农药用于果树、蔬菜、粮食、中药材、烟草等作物;禁止利用农药毒杀鱼、虾、青蛙和有益的鸟、兽等;施用农药一定要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
(3)采取避毒措施。
在遭受农药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一定时期内不栽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可栽培抗病、抗虫作物新品种,减少农药的施用。
(4)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认真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增施生物菌有机肥料,减少速效氮素化肥使用量;推广温室、大拱棚等设施栽培,并在设施栽培中推行防虫网等农业防治措施;积极开展性诱激素、以虫治虫、以菌治虫防病等生物防治措施;大力推广黑光灯、诱虫板等物理防治措施;在设施栽培中实行白天高温调控、夜间通风降湿、防虫网封闭通风口的生态防治措施;科学进行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
(5)掌握好收获期。
不允许在安全间隔期内收获和利用栽培作物产品。各种药剂因其分解、消失的速度不同,作物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也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收获时该作物离最后喷药的时间越长越好。
(6)进行去污处理。
对残留在作物、果蔬表面的农药可作去污处理。如通过暴晒、清洗等方法,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污染。
(7)大力推广使用天达2116、农药降残剂等,降解农药残留。
据山东外贸和植保部门试验,喷洒天达2116能有效降解作物的农药残留,喷洒3天后其农药残留比对照减少50%左右,喷洒15天后可减少90%以上,使各种产品达到绿色标准。

怎么保证瓜果蔬菜农药残留不超标?

如何正确使用化学农药

目前化学农药是快速有效地控制农业病虫的一种手段,但是如果使用不当,不仅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还会带来很多坏的后果,如环境污染、伤害有益生物、害虫抗药性和再猖獗等。如何科学合理地使用化学农药,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据防治对象及发生特点,选择最有效的药剂和施药时期每种害虫、病害在发生阶段都有对药剂最敏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用药,不仅防治效果好,而且用药量少,减少农药污染。如为害樱桃介壳虫,它们的幼虫期没有介壳或蜡质层薄,药剂容易穿透虫体体壁发挥药效,所以介壳虫幼虫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2)农药用量要准确,不准随意加大和降低用量农药的推荐用量是经过药效试验确定的有效用量,随意加大农药用量不仅浪费药剂、加速病虫害抗药性的产生,同时会污染环境和伤害天敌生物,有可能产生药害;降低用量防治效果会下降。(3)选择合理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法农药有多种剂型,分为乳剂、可湿性粉剂、粉剂、颗粒剂、油剂、水剂等,不同的剂型需要用不同的施药器械和施药方式,方能达到满意的作用效果,乳剂和可湿性粉剂需要对水喷雾使用,粉剂需要喷粉器械喷粉施用,颗粒剂需要撒施到土壤或水面施用,油剂需要超低容量喷雾器喷雾施用。
另外,果树属于高大冠覆盖作物,用药液量大,适合选用高压机动喷雾器械,这样可以使药剂全面覆盖到叶片、果实、枝干等,病虫无藏身和逃避之地,彻底消灭病虫害。(4)科学混用和交替使用农药农药混配和混用不是任意两种或多种药剂简单混在一起的事情,必须根据其物理和化学特性、作用特点、防治目的,选择其适应的药剂进行混合,方能达到扩大防治谱、增效、减缓抗药性、节约用工的效果,反之会出现药害、减效、增毒等后果。如菊酯类杀虫剂与碱性农药石硫合剂、波尔多液混用,会出现水解降低药效。目前,有许多已经加工好的混配制剂可以直接使用,生产中需要混用时需先取少量药剂混在一起,喷洒到个别枝条上,观察混合后是否产生沉淀、结絮,对防治对象效果如何,对果树有无药害等。
一般,害虫连续用一种农药防治容易对该药剂产生抗药性,同时也对同类药剂产生交互抗性,防治效果显著下降。因此,在同一年份,果园内必须几种、几类药剂交替使用,以避免产生抗药性,保证防治效果。

怎样安全使用剧毒,高毒的农药

农药喷洒到作物或土壤中,经过一段时间,由于光照、自然降解、雨林、高温挥发、微生物分解和植物代谢等作用,绝大部分已消失,但还会有微量的农药残留。残留农药对病、虫和杂草无效,但对直接或间接用于治疗疾病的人却会造成危害。在农药使用范围和使用量不断扩大的情况下,控制农药残留,保证人畜安全、健康,已成为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残留呢?    1、合理使用农药 应根据中药材收获物的不同,根据农药的性质、病虫草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辩证地施用农药,力争以最少的用量获得最大的防治效果。合理用药一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对症用药,掌握用药的关键期与最有效的施药方法;2.注意用药的浓度与用量,掌握正确的施药量;3.改进农药性能,如加入表面活性剂以改善药液的展着性能;4.合理混用农药。
2、安全使用农药 按照《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农药安全使用规定》、《农药安全使用标准》等规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特别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不得用于中药材上,施用农药一定在安全间隔期内进行。
3、采取避毒措施 在遭受农药污染较严重的地区,一定时期内不栽种易吸收农药的作物,可栽培抗病、抗虫作物新品种,减少农药的施用。
4、综合防治 积极开展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实行农作物的合理轮作和倒茬。积极发展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禁止使用淘汰的农药品种。
5、掌握收获期 杜绝在在安全间隔期内收获和出售中药材。各种药剂因其分解、消失的速度不同,药材的生长趋势和季节也不同,因而具有不同的安全间隔期,收获时该药材离最后喷药的时间越远越好。
6、进行去污处理 对残留在作物、果蔬表面的农药可作去污处理。如通过暴晒、清洗等方法,也可减少或去除农药残留污染。

如何合理使用农药,重视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合理使用农药,这不仅可以减少对土壤的污染,还能经济有效地消灭病、虫、草害,发挥农药的积极效能。在生产中,不仅要控制化学农药的用量、使用范围、喷施次数和喷施时间,提高喷洒技术,还要改进农药剂型,严格限制剧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重视低毒、低残留农药的开发与生产。

什么叫做农药残留和农药残留量?农药残留有什么危害?控制农药残留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有毒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存的数量叫做残留量,以每千克样本中有多少毫克(或微克、纳克等)表示。农药残留是使用农药后的必然现象,只是残留的时间有长有短,残留的数量有大有小,但残留是不可避免的。
农药使用后,残存的农药主要在农副产品和环境中,其危害也就在这两方面。
(1)对农副产品的危害
大多数农药按照推荐的剂量、施用方法和时间、次数,农副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不会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即不会产生危害性。但是事实上农药残留量超过标准(即允许的量)仍时有发生,其原因:①未按规定施药,造成农药过量残留;②农药残留量为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物和杂质的总残留量,如普通六六六中含杂质乙体六六六、滴滴涕代谢物滴滴依、杀虫脒代谢物4-氯邻甲苯胺等,所以残留的时间很长;③残留农药可以通过食物链富集到农副产品中,例如滴滴涕、六六六我国早在1983年就停止生产和使用,而过去残留在环境中极微量的滴滴涕和六六六,至今通过食物链富集到畜禽体内,如部分畜禽产品(兔、肉、蛋)中。
(2)对环境的危害
喷洒的农药部分落到作物或杂草上,大部分是落入田土中或漂移落至施药区以外的土壤或水域中;土壤杀虫剂、杀菌剂或除草剂直接施于土壤中。这些残留在土壤中的农药,虽不会直接引起人畜中毒,但它是农药的贮存库和污染源,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可逸失大气中,可被雨水或灌溉水带入河流或渗入**水。涕灭威、克百威、甲草胺、乐果等在水中溶解度较大的农药,更易被雨水淋溶而污染**水。有的地区**水温低、微生物活动弱,被渗进来的农药分解缓慢,如涕灭威需2~3年才降解一半,许多国家是以**水为主要饮用水源,对**水中农药残留的规定很严格,如欧洲一些国家规定:单个农药不得超过0.0001毫克/千克,几种农药同时残留在**水中的总浓度不得超过0.0005毫克/千克。
残存在土壤中的农药,还可能对后茬作物产生药害。西玛津具有三氮苯类除草剂在玉米地如使用不当,对后茬小麦有药害;磺酰脲和咪唑啉酮类除草剂在土壤中残留时间很长,有的品种可达2~3年,若连年施用会在土壤中累积,极易对后茬敏感作物产生药害。
控制农药残留的主要措施有三条:
(1)我国已制订了五批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应严格遵守准则施药,防治和减少农药在农、畜产品和环境中的残留。
(2)禁止或限制使用剧毒和高残留农药,严防不按规定范围使用农药。我国已禁止使用的农药品种有汞制剂、氟乙酰胺、六六六、滴滴涕、二溴乙烷、二溴氯丙烷、敌枯双、三环锡、杀虫脒和毒鼠强。
(3)对主要农副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进行监测,以保证食品卫生和保护人体健康。

什么是高效低毒农药,有哪些标准

1、你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国家目前对高效低毒的标准还没有。
2、高效低毒首先是对人和家畜毒性低,一般毒性可分为微毒、低毒、中等毒、高毒、剧毒
3、高效低毒应该对环境的污染低。

如何科学安全合理使用农药

一、正确诊断,对症下药。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前应注意农药的选择,应选择适路对口、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使用农药时应认真阅读农药使用说明书或请教植保技术人员。
二、加强预测,适时打药。施药时期应根据有害生物的发育期及作物生长进度和农药品种而定。按照植保站发布的病虫情报适时施药。施药时,还应考虑田间天敌情况,尽可能使用对天敌杀伤力小的农药品种。
三、选择器械,施药到位。防病虫如灭火,喷洒器具也要精良。所谓施药到位是指药剂要达到病虫害发生和可能造成侵染的部位。例如防治蚜虫、红蜘蛛时喷杆要伸入冠层内,让喷头朝上,以使叶片背面充分附着药液。
四、准确配药,保质高效。采取“严格、准确、适量”的原则使用农药。和我们人吃药治病一样,给植物打药也要保证剂量。不能随意加大或减少农药使用量,否则会出现药害或效果较差的情况。同时要科学混配,不是所有的农药都能混用,要选用作用机理不同、亲和性好的农药品种混用。
目前在农药的选择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概念不清,禁用意识不强。大部分农民在选择购买农药时只注重防治效果,不考虑农药的残留问题,并且90%农民朋友错误认为高毒农药“劲”大,效果好,不知道农药毒性是指农药对高等动物的毒力,误以为是农药对病虫害的药效。在调查中65%农户不知道国家禁止和限制使用的农药名称。病虫害严重发生的情况下,仍然使用高毒农药,2000—2003年苹果球坚蚧在渭南果区大发生,2005年苹果小卷叶蛾在渭南果区局部地方爆发,果农得不到及时指导,病急乱投医,使用“3911”、“1605”、**乐果等高毒农药。因此,高毒农药的使用屡禁不止。
(2)购买农药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根据调查,果农在选择购买农药时主要从五个渠道获取信息,一是经营人员推荐占58%;二是电视宣传占20%;三是参照本村科技能人占11%;四是农技人员的指导占7%;五是科技杂志及宣传资料占4%。
(3)单纯依赖化学防治,病虫对农药的抗性增强。控制农作物病虫害依赖于化学防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量的化学农药频繁使用必然导致病虫害抗药性的形成。渭北地区果树面积较大,近10年来在梨黑星病的防治中一直以三唑类杀菌剂为主(福星、世高、烯唑醇等),它的用量占到70%,每年使用次数达6—9次,这种不合理的使用方法,必然导致农药抗性的产生。
(4)农药配制不科学。由于目前农药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果农在配制农药过程中习惯性地加大用量,尤其是一些使用时间较长的农药品种如氯氰菊酯等,往往增加一倍的用量。其次是果树用药量大,配制药液用的容器也大(一般容水量200—400kg)大多数果农是凭经验用瓶子直接倒入容器,不准确计量。三是多个产品乱复配,例如同时使用甲基托布津和多菌灵等,不正确的农药配制,导致药害产生,害虫抗药性形成,成本加大,环境污染,增加农药残留。
(5 )防治时机选择不当。果农没有掌握病虫发生规律,抓不住最佳防治时期,不重预防,只重治疗。有的定期施药,不管病情、虫情,打保险药,这些都造成农药防效不佳,成本增加。
怎样选择农药?
1、首先是选择农药零售店。
2、选择全国知名厂家的农药产品。
3、选择好的剂型。杀虫剂、杀菌剂。
4、对症选药。
影响农药药效的因素?
选到好的农药后怎样用出好的效果?
第一:是否抓住了最佳的防治时期?
每一个病虫害都有它的发生规律,每年因天气情况它的发生时间、发生轻重有所不同,所以每年的防治时间也有所不同。例如:各类食心虫(发生时间、防治时间)、各类红蜘蛛、梨黑星病等。
第二:是否选择了对症的药剂?
各类病虫害的发生都有不同的阶段,如病害梨黑星病有侵入期、发育期、传播期。根据果园病害的发生情况选择对症的药剂。发病前可用保护剂,表现症状后可选用治疗剂,否则同样是好药剂不见得会表现好的效果。如虫害梨木虱刚孵化后没有分泌粘液,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复配后效果显着,但当梨木虱发育到3龄后,大量分泌粘液,阿维菌素和吡虫啉复配后效果就不那么理想,就必须加入有机硅助剂,破除粘液。棉铃虫的防治就必须以杀卵为主,杀虫为辅,一旦虫蛀入棉桃再好的药剂也不能渗透棉桃把虫杀死。**害虫的防治。
第三:喷雾质量如何?
大部分农民朋友不注重喷雾质量,认为只要农药质量好,就有好的效果,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农药喷雾的的质量在农药药效中占40%的比例。
(1) 应重视水质。水的硬度、碱度和混浊度对药效有很大的影响。当水中含钙盐、镁盐过量时,可使离子型乳化剂所配成的乳液和悬液的稳定性受到破坏。有的药剂因转化为非水溶性或难溶性物质而丧失药效,在一些盐碱地区,水质pH值偏高,会与药剂产生中和反应,使药效下降或失效。水质混浊会降低农药的活性,也会使草甘膦、百草枯等除草剂加速钝化失效。因此,药液用水应选择pH值呈中性的清洁水为宜。如果偏碱可适量加入食醋调节水质。
(2)注意提高药液的湿展性能。在喷洒农药时,乳油、油剂在植株上的粘附力较强,而水剂、可湿性粉剂的粘附力较差。从提高药效出发,在防治蚧壳虫、绵蚜或深根性杂草时可加入有机硅助剂或少量中性洗衣粉作展着剂,提高药剂的湿展能力。
(3)喷雾时要求其雾滴直径小,密度高,这样药液才能较好覆盖靶标,做到每个叶片湿而不流。要改变过去“要把药打得往下流才算是打到了”的错误观念。因为据测算如果做到湿而不流,药效可发挥60-70%,如果流下来药效可发挥30-40%,这就是差异。咱们现在用的喷雾器械是压力大、喷孔大、雾滴大、效果差。所以我建议以后打药收费按时间计算,不能按每桶水计费,这样大家可用双喷头来施药,节省水就等于节省药就等于节省钱,把节省的钱用到药上去,把低档的药换成高档的药,这样就可以做到用得起好药、得到好的效果、果子卖个好价。
(4)防治某些害虫时要注意它的发生部位,如红蜘蛛、梨网蝽喜欢在叶背面,所以在喷雾时要先内膛、叶背,再外围、叶正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