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血浓于水”,日常保洁13825404095但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感情胜似亲人。在宁都就有这样一对大爱无疆的夫妇,他们30年如一日照顾邻居,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远亲不如近邻”这句俗语。这对夫妻名叫张流明、崔月女,他们的善举赢得了乡邻的交口称赞。4月9日,记者来到宁都县黄石镇大雅坪村,采访了这对被村民们称为“最美邻居”的爱心夫妇。
“只要有口吃的,就不会让他们饿着”
崔月女每天给陈吉秀送饭。
“吉秀婶,快开门,吃饭了。”采访当天,记者见到崔月女时正是中午,只见她将盛好的饭菜端到邻居陈吉秀家。见记者跟在身后,崔月女示意记者赶紧离开,原因是陈吉秀患有精神疾病,只要看到有陌生人靠近,她就会害怕,会躲起来。
记者站在远处看到,崔月女和陈吉秀并排坐在门前的一张木凳上,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陈吉秀满脸笑容,不时抬头看向崔月女。这样的场景,当地村民每天都可看到。
待陈吉秀吃饱后,崔月女才拿着空碗返回家中开始吃饭。面对记者的到访,崔月女讲述了30年来她与陈吉秀家的点滴往事。
现年67岁的崔月女比陈吉秀小7岁,虽然两人年龄相仿,但按宗族辈分,自己老伴张流明喊陈吉秀的丈夫张万澄为叔,所以她叫陈吉秀为婶。两家关系一直很好,尤其是30多年前,陈吉秀精神失常后,张万澄为了生计,无暇照看老婆孩子,作为邻居的崔月女和丈夫张流明心生同情,便经常上门帮衬。
1994年年初,张万澄大病复发入院治疗,张流明、崔月女夫妻俩便每天轮流去医院照顾。当年4月,张万澄病危,弥留之际他拉着张流明的手嘱托道:“流明,我快不行了,我走后麻烦你们帮我照顾一下老婆孩子。”
面对张万澄临终前的嘱托,张流明和妻子崔月女含泪应道:“万澄叔,你放心,只要有口吃的,就不会让他们饿着。”
张万澄病逝后,为便于照顾,夫妻俩就把陈吉秀母子俩的户口迁到自家。崔月女回忆说,那时家里生活条件差,房子住不下,她只能把跟自己儿子年纪相仿的张元华接到家中,留陈吉秀一人在家居住。由于两家相距不远,照顾起来也方便,自己吃什么就给孩子吃什么,另送一份给陈吉秀。
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崔月女每天准时会将三餐饭菜送到陈吉秀手中。这一送就是30年,从未间断。久而久之,陈吉秀早已将崔月女夫妇当成了依靠。
“只要你会读书,砸锅卖铁我们都供你”
那时,崔月女家本就不富裕,自家有4个孩子,还有年迈的公公婆婆需要服侍,全家老小收入就靠几亩薄田和丈夫外出打零工维持。家中一下多出两口人,特别是要照顾这个患有精神疾病的邻居婶婶,还要供她的小孩读书,生活变得更加艰难。
母亲精神失常,父亲突然病故,当时正读初中三年级的张元华难以承受这个巨大打击,性格变得孤僻起来,原本成绩优异的他一度想辍学外出务工。
看到张流明、崔月女夫妇省吃俭用帮助邻居,亲戚朋友便说:“你们自己生活负担这么重,还去帮助邻居,到底图什么呢?张元华已经15岁了,不想读书就送他去学门手艺,能养活自己就可以了。”
“不行!元华这孩子怪可怜的,母亲有病,父亲去世,如果没有读到书,将来会埋怨我们的。再说我们答应过万澄叔,一定要帮他照顾好老婆孩子,怎么能说话不算话呢?”面对众人劝说,夫妇俩不为所动,他们知道这孩子有悟性,便开导张元华:“元华,这里就是你的家,学费的事你不用担心。只要你会读书,砸锅卖铁我们都供你!”
为了多赚些钱,崔月女几乎包揽了所有的家务,每天除了洗衣服做饭,还养了三四头母猪,忙得团团转。丈夫张流明则外出帮人装模板、扛水泥、刷墙,只要有钱赚,什么累活苦活都抢着干。
夫妻俩每天起早贪黑、忙里忙外,深深地触动了张元华。从此,张元华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学习上。1994年中考,张元华以优异成绩考上宁都师范。工作后他更加努力,之后又自学考上了研究生、博士,没有辜负张流明、崔月女对他的关爱和期望。
“他们就是我的再生父母,我能有今天,离不开他们的关心关爱。”如今早已博士毕业,并在浙江温州安家立业的张元华,说起张流明、崔月女夫妇特别感激,“为了供我读书,他们吃了很多苦,他们的这份恩情,我永生难忘。”
“只要吃得消,我们就会把她照顾好”
张流明告诉记者,张元华比较听话,也很懂事,除了供他读书,其他方面不需要太费心。最难照顾的还是陈吉秀,发病时经常往外跑,他们不得不到处找她。
“照顾这样的病人很累,前几天,崔月女还在满村子找陈吉秀。”邻居温柏华说,几年前,陈吉秀发病后一个人跑到了瑞金,害得张流明、崔月女找了整整一夜,后来还是在乡村干部的帮助下才把人找回来。
让夫妇俩操心的事还有很多,装好的电灯,陈吉秀不肯用,还经常砸坏;做好的饭菜,要混在一起,装到大锅里才肯吃;生病了,不肯吃药看医生;天冷了,也不知道增添衣服……
尽管如此,崔月女从没有嫌弃,每天为陈吉秀准备好三餐,并按时送到;早晚为她烧好水,帮她梳洗,还耐心教她打扫卫生、整理房间、收拾衣服等。
为了照顾陈吉秀,夫妻俩从未出过远门。崔月女的大儿子在宁都县城买了房子,早就想接父母去城里居住,顺便帮忙照看小孩,但被父母回绝了;嫁到四川的大女儿生孩子,希望二老到四川去看望小外孙,他们想去,可陈吉秀没人照顾,结果一直未能成行。
记者采访得知,多年前张元华曾想把陈吉秀接到温州生活,可母亲只“认”张流明、崔月女夫妇,其他人很难靠近她。
“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事”“了不起!夫妻俩不图名不图利照顾邻居30年,就算是亲兄妹也未必能做得到”“这两口子真是世上难找的大好人,是我们身边的好榜样”……村民对张流明夫妻俩30年来的义举赞不绝口。
对于人们的称赞,崔月女说:“刚开始只是同情,后来帮着帮着就成了习惯。”
张流明接过话说:“我们是邻居,能帮多少是多少,只要身体吃得消,我们就会把她照顾好。”
从青丝到白发,跨越了30个春夏秋冬,面对张万澄临终前的嘱托,张流明、崔月女没有食言,他们用爱诠释了什么是“一诺千金”。夫妻俩的爱心善举,如阳光般温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记者余书福 通讯员赖小荣 李丹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