萹蓄【中药】【中医百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07 05:02

萹蓄

1 #

萹蓄2

1 #

名称

Common Knotgrass

蓄辩、萹蔓、萹竹、地萹蓄、编竹、粉节草、道生草、萹蓄蓼、百节、百节草、铁绵草、大蓄片、野铁扫把、路柳、斑鸠台、扁猪牙萹蓄

扁猪牙萹蓄

扁蓄

扁畜

扁许

扁竹草

扁节草

扁辨

扁蔓

道生草

蓄辩

萹蔓

萹竹

地萹蓄

编竹

粉节草

萹蓄蓼

百节

百节草

铁绵草

大蓄片

野铁扫把

路柳

斑鸠台

萹蓄的种植和炮制 来源

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在播种当年的7~8月生长旺盛时采收,照顾小孩13825404095齐地割取全株,除去杂草、泥沙,捆成把,晒干或鲜用。

【原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15~50厘米。茎匍匐或斜上,基部分枝甚多,具明显的节及纵沟纹;幼枝上微有棱角。叶互生;叶柄短,约2~3毫米,亦有近于无柄者;叶片披针形至椭圆形,长5~16毫米,宽1.5~5毫米,先端钝或尖,基部楔形,全缘,绿色,两面无毛;托鞘膜质,抱茎,下部绿色,上部透明无色,具明显脉纹,其上之多数平行脉常伸出成丝状裂片。花6~10朵簇生于叶腋;花梗短;苞片及小苞片均为白色透明膜质;花被绿色,5深裂,具白色边缘,结果后,边缘变为粉红色;雄蕊通常8枚,花丝短;子房长方形,花柱短,柱头3枚。瘦果包围于宿存花被内,仅顶端小部分外露,卵形,具3棱,长2~3毫米,黑褐色,具细纹及小点。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分布】

生长于田野路旁、荒地及河边等处。全国各地均有分布。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以河南、四川、浙江、山东、吉林、河北等地产量较大。

性味

苦;性微寒

炮制

去净杂质及根,洗净,润软,切段晒干。

性状

茎圆柱形而略扁,有分枝,长10~40cm,直径1.0~3mm。表面灰绿色或棕红色,有细密微突起的纵纹;节部稍膨大,有浅棕色膜质的托叶鞘,节间长短不一;质硬,易折断,断面髓部白色。叶互生,叶片多脱落或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l~4cm,宽约5mm,全线,灰绿色或棕绿色。有 时可见具宿存花被的小瘦果,黑褐色,卵状三棱形。气微.味微苦。以质嫩、叶多、色灰绿者为佳。

萹蓄的效果 功效

为蓼科植物萹蓄的全草。 主治膀胱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经脉

膀胱经;大肠经

主治

利尿通淋,清热,杀虫止痒。治膀胱热淋,癃闭,黄疸,阴蚀,白带,蛔虫,疳积,痔肿,湿疮。

①《本经》:主浸淫,疥瘙疽痔,杀三虫。

②《别录》:疗女子阴蚀。

③陶弘景:煮汁与小儿饮,疗蛔虫有验。

④《药性论》:主丹石毒发冲目肿痛,又敷热肿效。

⑤《滇南本草》:利小便。治五淋白浊,热淋,瘀精涩闭关窍,并治妇人气郁,胃中湿热,或白带之症。

⑥《纲目》:治霍乱,黄疸,利小便。

⑦《贵州民间方药集》:治小儿疳积,消臌胀。

⑧《江西中药》:治肛门作痒由于湿热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入丸、散;杀虫单用30~60g,鲜品捣汁饮50~100g。

外用:适量,煎水洗,捣烂敷或捣汁搽。

注意禁忌

《得配本草》:多服泄精气。

萹蓄的药方

⑩治小便不通:

⑾治黄疸 鲜萹蓄30~60g,黄蚬250g。水煎,当茶饮。(《福建药物志》)

⑿治白带 鲜萹蓄90g,细叶艾根45g,粳米90g,白糖30g。先将粳米煮取米汤,再入各药,煎汁,去渣,加白糖。空腹服,每日1剂。(《浙南本草新编》)

⒀治泻痢:

⒁治蛔虫病:

㈠蛔虫等咬心痛,面青,口中沫出:(萹蓄)十斤。细锉,以水一石,煎去滓,成煎如饴。空心服,虫自下皆尽,止。(《药性论》)

㈡胆道蛔虫症:萹蓄100g,醋100g,加水1碗,煎至1碗,每日分2次服。(《长白山植物药志》)

⒂治湿疮疥癣

⒃治恶疮连痂痒痛 捣萹竹封,痂落即瘥。(《肘后方》)

⒄治腮腺炎 鲜萹蓄30g,生石灰水适量,鸡蛋清一个。将鲜萹蓄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鸡蛋清。涂敷患处。(《中草药通讯》,1971,(3):46)

⒅治痔疮

⒆治小儿夜啼 鲜萹蓄15~21g,蝉蜕3~5个。水煎冲糖服。(《福建药物志》)

⒇治急性、慢性肾炎 萹蓄62g,委陵菜250g,茅根(白茅根)62g。以上三味,共为细粉,炼蜜为丸,每丸重9g。每日服2次.每次1丸。(《中草药通讯》,1978,(6):25萹蓄丸)

【临床应用】

①治疗细菌性痢疾

取干萹蓄制成糖浆剂,每毫升含生药1克、每次50毫升,日眼2~3次。治疗108例,治愈104 例,进步4例。平均退热时间为1天,腹痛消失为4天,腹泻停止、大便恢复正常为5天,服药期间无不良反应。或用新鲜萹蓄全株4~6两(干的2~4两),制 成煎剂一次顿服,早、晚饭后各服1次。治疗25例,全部治愈。

②治疗腮腺炎

取鲜萹蓄1两洗净后切细捣烂,加入适量生石灰水,再调入蛋清,涂敷患处。据20余例观察,一般敷药4小时后即可使体温下降,最长12小时。多数患者1~3天可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