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 尊重 关爱 帮助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5-17 16:14

2022年年底,买菜做饭13825404095民政部、财政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开展为期三年的全国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融合行动(以下简称“精康融合行动”)。三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合理布局社区康复服务机构、畅通治疗与康复转介、提供精准康复服务、建立专业人才队伍,用理解、尊重、关爱不断提升精神障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活能力,助力他们回归家庭、融入社会。在第三十五个全国助残日即将到来之际,本版刊登部分地区推进“精康融合行动”的经验做法,展现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从中获得的幸福感。

山东无棣:“无忧之家”为患者撑起一片晴空

本报记者   翟   倩

生活在山东省无棣县的许某是一名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多岁时突然发病,但由于服药不规律,病情时好时坏,严重时还会出现打人等行为,其家庭一度陷入困境之中。

近年来,无棣县民政局将“精康融合行动”纳入重要民生实事之一,紧紧围绕 “促进精神障碍患者回归和融入社会,减轻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及社会负担”目标,将3处镇街敬老院改造成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暨“无忧之家”。许某进入“无忧之家”后,有人指导服药、有人照料生活,他的病情在工疗、农疗等康复过程中逐渐稳定。记者到访当天,他正在棣丰街道“无忧之家”的面点车间里揉着面团,准备制作蛋糕,场景宁静祥和。

许某的转变是无棣县实施“无忧无棣”工程的一个缩影。“除了3个镇街‘无忧之家’,我们还建设了社区服务站点,形成了覆盖全域的3+N社区康复服务网络,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基本权益。”无棣县民政局局长张崇云告诉记者。

康复治疗+技能培训

集中照护推动患者回归社会

“精神障碍患者治愈出院后,如果不能坚持服药,病情极易反复发作。如今,他们出院后来到‘无忧之家’,由专业医生进行康复指导,并学习一技之长,巩固康复成果,以便顺利回归社会。”无棣县安康医院是运行“无忧之家”的第三方服务机构,该院院长鞠培青介绍,他们建立了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护士、社工等120余人组成的专业服务团队,为精神障碍患者提供便捷高效的社区康复服务。

一走进棣丰街道“无忧之家”,记者就被服务对象高亢的歌声所吸引。在娱疗场所里,小海正在与直播间的粉丝互动。“小海和他的父亲都是精神障碍患者,病情反复发作,导致家庭生活困难。”鞠培青说,“来到我们这里以后,两个人规律服药,康复效果明显。我们还挖掘了小海的唱歌特长,如今他每天都乐此不疲地在直播间与粉丝互动。”

开心农场是服务对象的农疗场所,萝卜、韭菜、白菜、豆角等蔬菜应有尽有。“这里和露天农场都由服务对象自己负责。每个月,大家还会根据个人表现推举责任心强的人来负责菜地管理。”鞠培青说,“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有利于他们康复。”

在面点车间,参与工疗的服务对象正忙着做小蛋糕。一名服务对象刚刚开始学习,虽然手抖得厉害,但还是很顺利地完成了挤面糊的流程。“在‘无忧之家’,我们构建了康教技融服务体系。”鞠培青介绍,康就是提供用药指导、心理疏导、康复训练服务;教是开展思想教育引导和特色娱乐活动;技是进行生活技能、职业技能等培训,如开设面点制作、手编花加工、渔网编织等微工厂,做好辅助性就业;融就是搭建志愿服务、就业用工平台,推动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

“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一名服务对象都能健康地活、适当地忙、开心地笑。”鞠培青说。

亲情陪伴+定期探访

居家康复保障患者身心健康

为满足全县1653名精神障碍患者的需要,无棣县民政局为所有患者建档立卡,一人一档,纳入信息管理平台;组织镇街、服务机构、村居、监护人签署四方协议,精准施策,按需分类制定服务清单;对症状较轻无集中康复需求人员,采取“居家康复+上门服务”模式,定期入户。

跟随工作人员王意霞的脚步,记者来到新阳镇如意村的李某家。一进门,记者就看到了墙上的“一封家书”:我们会和您的照护人一起成为您的亲人、您的儿女,跟您携手共同抵御风雨,让您的生活不再孤独,充满阳光和亲情……“这段话既是承诺也是责任。长时间的探访,已经让我们成了家人。”王意霞说。

服务对象、63岁的李某因精神障碍导致失语,看到王意霞等人进门,开心地挥了挥手表示欢迎,并主动挽起袖子。“这是要我们测血压呢。”王意霞笑着说。

在王意霞携带的整理箱内,既有血压计、血糖仪和常备药品,还有剪刀、推子等物品。“见到服务对象胡子、头发长了,我们也能帮忙理一理。遇到家里比较脏乱的,我们还会顺手打扫一下卫生。”王意霞说。

“大爷早上吃什么了?”测出李某的血糖值达到8,王意霞向他的监护人——李某的哥哥询问。

“早上吃了点大米粥。”李某哥哥回答。

“大米粥升糖快。大爷本身就有糖尿病,以后要少喝大米粥。”王意霞嘱咐道。

除了为李某检查身体,王意霞还帮忙整理了家中的常备药,叮嘱日常照护的注意事项。大约1小时后,整个探访才结束。类似的探访,王意霞和她的伙伴们每天要走三四家。“全县1653名重点服务对象,我们都会一一走到。”王意霞说。

“除了定期探访,我们还为这1653名服务对象配备了物联网手机,设置了电子围栏。一旦发现服务对象白天6小时内无步数,或离开围栏范围内,我们就会安排监护人或附近的服务人员前去探望。”无棣县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李明坡说。

针对精神障碍患者的康复,无棣县还建立了转介机制,实现患者在医疗机构和社区康复机构之间及时流转。无棣县民政局副局长徐志磊介绍,一方面,无棣县开通康复机构和医疗机构的绿色通道,对经医疗机构医治符合出院条件的精神障碍患者,安排第三方专业机构及时跟进评估;另一方面,对在机构内接受康复服务的对象,因病情突发、加重需要转入专业医院治疗的,由机构根据监护人意愿及时转至专业医院治疗。

2024年10月,无棣县精神障碍群体纾困脱贫工作入选第五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这是对我们这项工作的肯定。”张崇云说,“未来,我们还会继续拓展‘无忧之家’服务内容和覆盖面,实现精神障碍群体‘全生命周期’兜底保障。”

一位患者的复元之路

本报记者  赵晓明

“我曾以为这辈子只能活在自己的房间里。经过康复治疗,我的精神状态好转了,出门已经不是问题。”近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利川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利川社工)工作人员入户探访时,金牛区天回镇街道的精神障碍患者李颖华(化名)如是说。在愿望卡上,李颖华写道:“我想取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想带着妈妈去云南看花。”

18岁那年,李颖华患上了精神分裂症,导致其经常蜷缩在房间角落。李颖华的母亲回忆道:“那会儿,她整夜在客厅游荡,像一具失去灵魂的躯壳。”十余年间,李颖华数次住院治疗,病情如潮汐般反复。父亲离开后,李颖华母女俩仅靠微薄的收入维持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李颖华的母亲总想给女儿找一条出路,在得知金牛区民政局联动利川社工开展“精康融合行动”后,便鼓起勇气带女儿来到复元驿站,寻找康复的希望。

利川社工的工作人员杜莎莉与李颖华母亲沟通后发现,李颖华虽然病情严重,但有改善生活、融入社会的强烈愿望。“李颖华家的书架上摆放着众多电脑教材,家里还有一条叫‘小白’的宠物狗,这些都是帮助她向外界延伸的触角。”杜莎莉说。

在社工的引导下,每天,李颖华都用牵引绳带着“小白”在小区里散步。李颖华清晰记得与外界交往的感受。比如,在社工的指导下,她独自一人到宠物店为“小白”挑选狗粮,并用手机独立完成付款操作。“店员夸‘小白’可爱,我居然没害怕。”李颖华兴奋地说。

在杜莎莉看来,李颖华与宠物店店员的微小互动,是其社交能力复苏的信号,这也给了社工极大的信心。

针对李颖华希望学习电脑操作的需求,杜莎莉为其设置了“一对一”课程,将打字、浏览网页等拆解为数百个步骤,供李颖华学习。“她三天就记住了键盘上的字母位置,感到焦虑的时候便反复打出‘希望’二字。”杜莎莉说。

随着在复元驿站学习电脑的次数增多,李颖华的改变逐渐显现。据杜莎莉介绍,刚开始,李颖华握鼠标时手指僵硬,还有点颤抖。经过3个月的练习,李颖华已经能够轻松使用鼠标,流畅切换浏览器页面。甚至,她开始独自前往站点,并愿意向社工分享自己的生活。

针对李颖华的被害妄想症,杜莎莉设置了“社交安全模拟”课程,教她在接收电子邮件时如何区分正常信息和诈骗链接,这极大地减轻了李颖华的心理压力。“如今,看到陌生的链接,我会先问问社工再决定是否打开,而不是总觉得有人妄图监视我。”

夏日的阳光透过纱窗,在窗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李颖华在社区园艺活动中种下的薄荷,已茂盛长开,翠绿的叶片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这抹生机勃勃的绿意,恰似她正在蜕变的人生。

清晨,李颖华会轻手轻脚地起床,为母亲熬煮中药。午后,她会准时牵着“小白”在小区散步。经过复元驿站时,她还会停下脚步,隔着玻璃门向里面的社工挥手问好。

在复元驿站近日举办的座谈会上,李颖华母亲数度哽咽:“从前我觉得她能活着就是万幸,现在看她教‘小白’作揖,和社工讨论下周的电脑课,我才真正相信——我的女儿能活得更好。”

利川社工金牛片区负责人代琼瑶见证了众多这样被重写的生命故事。她表示,精神疾病确实会带来漫漫长夜,但专业支持、各方关爱、家庭守护能够汇聚星光、点亮希望,助力服务对象实现从走出家门到融入社会的跨越。

金牛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李颖华的康复之路是“精康融合行动”的缩影。通过“政府主导+专业机构赋能+社会力量协同”的服务模式,金牛区10个街道复元驿站已搭建起覆盖近千名服务对象的多层次服务体系。“金牛区民政局也将进一步深化多方协作机制,推动精康服务向社区延伸。”该负责人表示。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多维服务筑安康

黄   彬   唐毓淑

近年来,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积极构建“专业医疗+社区康复+社会支持”精神障碍康复立体化服务体系,实现三级网络全覆盖、多元服务精准化、转介机制高效能。

秀洲区民政局牵头,联合卫健、残联等7个部门组成专项工作组,打造“1+7+3+N”服务模式,即1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指导中心、7个康复驿站,提供医疗康复、社区支持、就业指导3类服务,吸引N个社会力量参与,共同破解精神障碍患者排摸、个案帮扶、转介等难题。同时,秀洲区创新“评估—转介—跟踪”双向转介机制,建立医疗机构与社区康复无缝衔接通道,截至目前,完成双向转介600余人次,服务响应率100%;创新“服务指数兑换幸福指数”机制,整合1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发农疗基地、手工作坊等就业体验岗,已帮助78名患者实现生活能力重建。

秀洲区按照“区级示范、镇街枢纽、社区末梢”三级架构,建成7个标准化康复驿站,并制定场所使用规范等管理制度,明确开放时间、服务流程等标准,实现阵地“建管用”一体化运作。该区民政局还统筹精神科医师、社会工作师、心理咨询师等专业力量,发挥村(社区)网格员、家庭医生“前哨”作用,形成“一盘棋”推进合力;编制《秀洲区社区康复服务指引手册》,规范服务流程,梳理政策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制订个性化服务方案;联合相关部门开设精神症状识别、危机干预等12项专题培训课程,创新“情景模拟工作工坊”,不断提高康复效果。

同时,秀洲区民政局还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大数据筛查+入户评估”,完成2855人次精准画像,创建520份电子康复档案;开发“基础服务+特色项目”两大产品包,形成服药训练、预防复发训练、躯体管理训练、生活技能训练、社交能力训练、职业康复训练6项核心能力提升课程;建立“同伴支持+社区支持+家庭支持”联动机制,培育康复者互助小组12个,开展家庭赋能培训50余场;推出日间照料、精神慰藉、心理疏导、探访关爱等上门服务包,累计服务3000余人次。

在资源支持方面,秀洲区民政局整合内部资源,贯通社会救助、未成年人保护、养老服务、慈善、社会组织等条线,构建“救助识别—精准康复—就业扶持”全链条帮扶机制;创新场地复合利用模式,在残疾人之家、卫生服务中心、社会心理服务中心等30余处公共服务空间嵌入康复服务,形成“一室多能、资源共享”的服务矩阵;建立“政府资金+福彩公益金+慈善捐助”多元投入机制,年统筹资金超500万元;引入来自上海的督导团队,培育提升辖区社会组织专业服务能力,推进“五社联动”。区民政局还联合卫健部门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同残联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实现政策衔接、服务贯通、数据共享“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 探索实践

湖南省宁远县农艺疗法

湖南省宁远县社区精神障碍康复服务中心通过农艺疗法让精神障碍患者亲近自然、恢复身心,帮助他们恢复社会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农艺疗法是指服务对象在医护人员的指导和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力所能及地参与农事活动,缓解精神压力、改善心理状态。宁远县社区精神障碍康复中心实施该疗法以来,工作人员带领服务对象从初识农事到熟练耕种,让他们在劳作中交流种植经验,分享作物生长喜悦,逐步打开他们封闭的内心,帮助他们恢复社交能力。

(姜海军  傅海涌)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职业实景培训

日前,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金凤区民政局联合银川鸿慈精神专科医院,聚焦精神障碍患者职业康复需求,在金凤区综合康复中心启动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项目,为具备职业能力的服务对象开展职业康复训练。

在现实场景的就业实践站和社区理发店中,项目工作组成员详细讲解收银员、理货员、理发助理等岗位职责、操作流程和安全规范,并按照“观摩演示—分步操作—独立实践”的递进式教学法,让服务对象逐步掌握商品陈列、分类以及服务接待等基础职业技能,并着力强化他们的团队协作意识。据悉,该项目还结合了就业扶持政策,联合爱心企业开发适配性岗位,帮助服务对象逐渐融入社会。

(甘小兵)

海南省保亭县园艺疗法

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响水镇和加茂镇康乐温馨家园的社工将黎族农耕园艺与现代康复医学相融合,探索“植物疗愈”方式,帮助精神障碍患者逐步回归正常生活。

经过前期深入走访与评估,社工将社区内有相似康复需求的精神障碍患者聚集在一起,组成康复小组,从认识种子、学习播种技巧开始,让组员们亲手埋下希望的种子。同时,社工还开展了植物认养活动,让服务对象拥有专属植物,并在悉心照料中感受责任与陪伴;组织服务对象设计花园、菜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规划能力;开展插花、压花手工活动,让服务对象在色彩搭配、造型设计中放松身心;开设“萤光工坊”,为服务对象提供手工艺品创作空间,培养兴趣爱好,重拾生活信心,实现心理与社交的双重康复。(马向东)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搏克·朋友圈”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以奋勇拼搏、克服困难的蒙古族搏克(摔跤)运动精神为切入口,创新打造“搏克·朋友圈”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模式,有效降低了服务对象的病耻感,提升了服务对象对精神障碍康复服务的认同感。

东胜区设计了鲜活的人物形象IP“小搏”,激励服务对象像搏克手一样勇于面对挑战,早日战胜病魔。同时,东胜区还因地制宜,将《国家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工作规范》中的九大训练服务内容,具象化、生活化、趣味化地一一对应九个特色朋友圈,例如,职业康复训练对应成功上岸圈,躯体管理训练对应有氧马甲圈,服药管理训练对应魔法胶囊圈等。每个朋友圈均按照“线上云游+线下沙龙”的双线并行方式开展服务,满足了重症患者和无法外出患者足不出户即可接受各项训练服务的康复需求,有效实现了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人群全覆盖、服务内容覆盖全的目标。(张儒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