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08 13:48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共11篇)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大扫除对任何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都是一件既兴奋又有意义的事。在大扫除的过程中孩子们感受着劳动的快乐。小班的孩子虽然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居室保洁13825404095但简单的放玩具、抹桌子等劳动是孩子们最乐意干的。国庆节前夕,在老师的带领下给娃娃家大扫除,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把自己的小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孩子们在劳动的同时体验着快乐,积累了经验。美术活动“大扫除”意图让孩子的涂鸦的过程中回味整理娃娃家的劳动情景。借助“吸尘器”上下左右把房间内的灰尘吸干净,使小班幼儿从无控制涂鸦向有控制的涂鸦过渡,在摆放家具过程中的促进幼儿空间知觉的发展,寓绘画表现于游戏之中。

活动目标:

1、在表现整理娃娃家物品的情境中,体验劳动的乐趣。

2、能有控制的画直横线。

3、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4、养成敢想敢做、勤学、乐学的良好素质。

活动准备:

“吸尘器”:将两支深浅不同颜色的水彩笔用胶带纸捆绑,上面贴有吸尘器图片。

淡紫色纸作底板、用奶黄、淡绿色纸剪出各种家具的形状作为粘贴的材料。固体胶、抹布等。迷你型吸尘器一台。

情景布置:

娃娃家(家中有小床、桌椅等家具),地毯,地毯上有垃圾。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老师用语言激发幼儿帮助娃娃家打扫地毯。

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宝宝把地毯打扫干净呢?

2、教师用吸尘器打扫娃娃家。

3、老师小结:先从左到右一排一排吸,再从上往下一排一排吸,每个角落都吸到,就干净啦!

二、大家一起来打扫

1、教师与幼儿共同操作画直线,以儿歌提示操作的方法,同时丰富词语:左、右、上、下。

2、教师演示把家具模型纸贴在画好线的纸上。

三、宝宝自己来打扫

1、幼儿自己来打扫,教师按操作步骤逐步提供材料。

a)提供地毯、双色蜡笔。

b)家具模型纸、固体胶。

c)细勾线笔。

2、在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以儿歌的形式提示幼儿正确使用材料。

四、欣赏各自打扫的房间,看看哪个房间最干净最漂亮。

教学反思:

从执教的情况来看,我觉得自己在课堂上的组织语言还有待加强,如何让孩子对你的提问或是小结能更好的明白、理解,是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2

黄厚江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就是语文”,要求语文课必须体现自身的课程追求。语文实践活动也不例外。就本课而言,引导学生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研讨”,其目的既不在于得出怎样的科学结论,也不在于将学生培养成“关心社会的热心人士”,而在于通过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设计将“空巢老人”现象作为研讨话题, 活动过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课前分组,组织学生对“空巢老人”现象进行调查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课堂研讨、发表观点;三是活动后的总结、成果展示等。

本节课主要完成第二部分,也就是课堂研讨,学习拟写研讨提纲的基本方法;指导学生能够在研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听别人的意见;培养学生关注社会、了解社会的意识,做社会的有心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发表见解的能力。

【教学过程 】

一、聚热点,明问题

(多媒体呈现 “空巢老人 ”的一幅幅孤独 、悲伤的身影)

师:亲爱的同学们,看着这一张张凄凉的面孔,凝望着这一个个孤独的身影,我们总是感慨万千。“空巢老人”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无以言说的痛。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一话题进行研讨。

此环节主要明确以下两点:1什么样的人是“空巢老人”?2简单回顾课前搜集资料的情况,如社区中有没有“空巢老人”?他们的生活现状怎样?等等。

二、理思路,拟提纲

1.理清思路 。

师:刚才,我们回顾了课前分组搜集资料的情况:既走进社区,了解“空巢老人”的生活;又走进敬老院,开展公益活动。那么,围绕“空巢老人”这一话题,我们可以从哪些角度展开研讨呢?

在学生回答后,明确研讨角度,多媒体展示:聚焦现状———展示“空巢老人”的生活现状; 探讨原因———分析导致“空巢老人”现象的原因;社会保障———讨论社会应如何关心“空巢老人”;家人关爱———家庭应怎样关心老人……

2.拟写提纲 。

师:请同学们根据之前搜集的材料,选择一到两个角度,拟写自己的发言提纲。

此环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步,学生各自思考,拟写发言提纲;第二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交流。

三、争交流,学研讨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已经在组内充分交流了自己的发言提纲,在讨论中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观点。下面,我们进行全班交流。

此环节重在指导学生围绕中心话题发表观点;学会仔细倾听,把握别人的观点,并就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以下是学生讨论时,可能出现的观点:

1.“空巢老人”表现出的主要症状是心情郁闷、沮丧、孤寂,食欲减退,睡眠紊乱,平时愁容不展、长吁短叹。他们常常会有自责倾向,认为自己有对不起子女的地方,没有完全尽到做父母的责任;也会有责备子女的倾向,觉得子女对父母不孝,只顾自己的利益而让父母独守“空巢”。

2.家庭关爱上,儿女应该在情感上和理智上有体贴父母的习惯,即使“离巢”,也要增加与父母的联系和往来的次数。对于身在异地的子女,除了要托人照顾父母,恐怕更要注重对父母的精神赡养。子女要了解“空巢老人”容易产生的不良情绪,应经常与父母通过电话进行情感和思想上的交流。

3.社会保障上,政府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和解决“空巢老人”问题,比如加大财政对养老事业的供给力度,大力发展社会养老机构,加快养老服务事业发展,为“空巢老人”搭建“安全网”,建立应急求助信息系统等。

四、想一想,辩一辩

(投影展示:在调查了解了“空巢老人 ”的情况后,有同学认为中学生与“空巢老人”问题无关,也有同学认为中学生与“空巢老人”问题有关。 正方观点:中学生与“空巢老人”问题有关;反方观点:中学生与“空巢老人”问题无关)

师:看了上面的辩题,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自由选择观点,然后进行辩论。

此环节在操作时,主要分为两个步骤:一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自由组合成正反两方;二是正反双方围绕辩题展开辩论。

五、听一听,说一说

(多媒体播放《时间都去哪儿了》)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对爷爷、奶奶、外公、 外婆、爸爸、妈妈……说些什么呢?

此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学会关爱身边的人, 让学生受到情感熏陶。

六、结课堂,拓思路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讨了 “空巢老人”这一社会热点问题。社会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天地就有多大。我们还可以围绕哪些社会热点问题展开研讨呢?

(投影展示:研讨之路,一直在我们脚下……)

(明确 :雾霾天气 、高考方案 、大学生就业 、 酒驾、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教学反思 】

一、厘清一个观念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把语文实践活动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但我们应该知道,“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综合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而语文实践活动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在改变语文课堂过于封闭的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倘若将两者混为一谈,那么,语文实践活动就只剩下了活动而丢掉了语文,就只剩下了热闹而丢掉了本质。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应具有语文味、具备语文特质,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这一活动主题,就是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放眼社会、关注热点、摄取信息、开展讨论,以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为凭借,沟通语文与不同领域的联系,增进语言与思维的活动机制。

本节课中的各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语文的本质。如研讨时,我要求学生既能发表自己的观点,又要学会倾听。发表观点,是“说”的训练;学会倾听,是“听”的训练。“说”是在编拟提纲基础之上的,因此更有条理;“听”贯穿于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中,因此更有针对性。而“说”和“听”, 都是语文教学训练中的重点。

二、明确两者关系

语文实践活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究活动。学生是活动中理所当然的主体。活动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每一个活动环节中,如活动主题的提出、活动场所的确定、活动形式的选择、活动过程的组织等;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切忌将活动变成少数学生的表演。同时,我们还应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解惑者,语文实践活动如果缺少了教师的指导,就会变得无序、无效。

这节语文实践活动课,从主题确定、资料搜集、信息整理到课堂研讨,都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会,就“空巢老人” 问题开展调查、访问、记录、参观等实践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本节课中, 我虽然“退居二线”,但也适时地进行了指导,例如对发言提纲的指导,以及结课时指导学生进一步拓展视野,增强关注社会的意识等。

三、强化三种意识

一是语文实践活动既要重视过程,也要重视结果。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强调过程,认为让学生经历实践过程比获得成果更重要。事实上, 一味地忽视成果也会导致过程的马虎了事,从而引起学习倦怠。本次语文活动中,我就强调对活动成果的展示,比如有关“空巢老人”问题的调查报告、“关爱‘空巢老人’”的倡议书等。

二是语文实践活动既要重视语文特性,也要重视学科渗透。语文实践活动首先必须姓 “语”,如活动主题、活动内容等都应向“语文”移动;其次,还要强化与其他学科进行知识融合和渗透。如本次活动就涉及数据统计(数学)、资料搜集(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跨学科的教学使得语文实践活动更富有魅力。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尝试用微笑等体态语言与人交往,会用语言来描述自己愉快的交往经历。

分享微笑给朋友带来的快乐。

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能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体会与同伴交流、讨论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事先拍好的照片、幻灯片、空白的圆形卡片、蜡笔等

活动过程:

一、体验生活中的快乐,感受微笑

1、引导幼儿笑眯眯的对老师打招呼导语:怎样对老师打招呼,老师会很开心?(笑眯眯)老师看到小朋友都笑眯眯的,很开心,我也会很高兴的.出示几组微笑的图片:看看朋友怎么了?他们为什么那么开心啊?(引导幼儿讲讲可能发生什么事情让图片上的朋友开心的笑)帮助别人的人会开心,被别人帮助的人也会开心

二、进一步体验,感受微笑能够带给他人快乐

1、出示小蜗牛的图片,提问:小蜗牛为什么微笑呢?

2、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进一步体验微笑的魅力;提问:为什么森林里的朋友说:“小蜗牛真了不起?”

小蜗牛为什么要微笑呢?

出示各行各业人员的微笑的图片,感知不同职业的人都有自己的微笑。

小结:其实啊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开心,快乐的事情,生活中处处有微笑。看到别人微笑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你开心所以我开心,你快乐所以我快乐!

三、制作微笑卡,传播微笑原来微笑的力量那么大,既能给朋友带来快乐,而且能够让自己变漂亮、心情也很好,还可以交到很多新朋友。我们也来学学小蜗牛,把自己的微笑画在卡片上,做张微笑卡送给别人好吗?

教学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明确自己的职责,体验与同伴合作造纸的乐趣。

2.了解造纸的历史,感知造纸的过程。

活动准备

造出的纸片若干张,视频《古代造纸》,废纸一叠,小方盒四个,小桶四个,漏勺四个,大盆四个,中盆四个,小圆盆四个,纱网六个,擀面杖四个,方块板若干,干毛巾一叠,搅拌棍四个。

活动过程

1.播放视频,了解纸的历史。

来,看看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什么?用眼睛看一看。

知道我们今天要干什么吗?

那你知道最早的纸是谁发明的吗?古代人是怎么造纸的?

今天呀,老师给你们带来一段视频,我们来看一看最早的纸是谁发明的,很久很久以前的人是怎么造纸的?

那时候的人是用什么材料造纸的?

竹子可以用来造纸,首先要把竹子切碎,放到水里煮,或者放入水中长时间浸泡,第二部,将它们砸碎,捣烂,然后把浆状物倒入清水槽中搅拌均匀,纸浆必须均匀的覆在纱网上面,用工具挤压掉里面的水,最后将成型的纸贴在光滑的板上烘干,纸就做成了。

2.明确分工,动手造纸

造纸的方法我们已经知道了,你想不想动手学学古代人造纸?

今天老师准备了一个造纸工作间,我们造纸使用的材料是什么?请小朋友造出带有颜色的纸,有没有信心造出又平又薄又整齐的纸呢?

我需要招聘四个队长,分别来管理红队、黄队、蓝队、绿队。

请各队队长拿着工作证去招聘你的工人,看哪个队长先完成任务,把你的工人带过来。

我们的.上班铃声是叮铃铃,在上班之前我开一个短会,各对长请注意,队长的工作就是管理好你的工人,让你的工人各尽其责,做好自己的工作,另外队长要检查好你们队的卫生,咱们的上班时间为二十分钟,准备好了吗?叮铃铃,上班时间到了,请各队工人开始工作。

3.讨论评比

你觉得哪一组造出的纸质量最好,咱们再去看一看各组的卫生情况,看哪一组卫生第一名。

4.活动延伸

等我们造的纸干了以后,我们可以在上面写字、画画,还可以折叠出各种小动物呢。

活动反思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用途。

2、让幼儿萌发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让幼儿在创作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4、逐步养成垃圾分类处理和珍惜、节约资源的好习惯。

5、通过调查、观察、体验、合作探究等活动,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活动准备:

纯净水、电子图片(干旱缺水、地球、沙漠、节水图标)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师:学前班的小朋友,小马老师听说你们特别棒,会猜好多的谜语,所以今天小马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有趣的谜语,小朋友们来猜一猜,看谁是最聪明的小宝贝。

(用手拿不起,用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得请他来。--水)

师:小朋友太聪明了,一猜就知道谜底是水。那水是什么样的,谁来说一说?(拿一杯纯净水让小朋友观察)

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水是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的一种液体。并且我们的生活中每天都离不开水,我们能用水来做许多的事情,它有许多的用途,那小朋友现在互相讨论一下水都有哪些用途?互相说一说,然后把你们知道的用途告诉老师。

幼:喝水、洗脸、刷牙、洗澡、洗脚、做饭、洗菜、洗碗、拖地、浇花……

师:哇,水有这么多的用途,在我们生活中这么重要,那我们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水呢?没有了水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给幼儿展示干旱缺水,群众排队取水、土地干裂、禾苗枯死图片)师:这是怎么了,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土地裂开了,禾苗枯死了,人们没有水喝了师:那为什么会这样呢?

幼:没有水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到底有多少水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张图片(展示地球、沙漠图片)师:地球上蓝色的都是海洋,黄色和绿色的事陆地。那这样是不是说明我们就有用不完的说呢?在回答老师问题之前,先来观察一下这两杯水有什么不同,再来尝尝这两杯水。

(一杯白开水、一杯浓盐水给两组小朋友品尝)幼:(尝白开水)和平时的水一样(尝浓盐水)很咸,不好喝师:我们地球上的水,多数是海水,但是盐浓度太高我们不能直接饮用,我们能喝的是淡水,也就是我们平时喝的水。但是就这些仅有的淡水,好多还被人们污染了。我们来看这些图片,这些谁还能再喝吗?(水污染图片)幼:不能,水被污染了,水都脏了,不能喝了,小鸟、鱼、虾都死了。

师:淡水被污染了就成了脏水,就不能再喝了。而且被污染的水里游好多的细菌和有毒物质,水里的小动物也会受到伤害,所以我们要怎么做?

幼:节约用水,保护谁资源,不往水里乱扔垃圾。

师:对,说的很正确,既然我们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有限,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呢??

幼:节约用水,保护水师:那我们平时怎么做才能节约用水呢??

幼:洗手时把水龙头开小、在幼儿园不玩水、养鱼的水浇花……师:小朋友们说的太好了,想到了这么多节约用水的办法。但是如果别人忘记了去节约用水,我们应该怎么去提醒他们呢??

幼:做节水标志师:说的太好了,那我们现在一起来 做节约用水标志来提醒大家都来节约用水把!

教学反思:

在开展节约用水活动中,幼儿兴趣比较浓厚,这个问题贴近幼儿实际生活,通过看图片知道水的用途有很多,植物需要水,动物需要水,我们人也需要水,没有水我们没办法生存,让幼儿知道浪费水是不可以的,如果每个人都浪费水、污染水,有一天我们就会渴死、饿死,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的愿望。但设计的课堂容量大,牵扯的知识点多,因而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有赶的现象。在上课时教师语速过快,对学生的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表情不够丰富,与幼儿互动时亲和力不足,在以后教学过程中徐注意改进。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6

【活动设计】

我们种植园的小麦在孩子们精心的照料下成熟啦!孩子们虽然身处农村,但参加农事劳动机会却非常少。为了让他们感受、体会一下劳动过程,品尝到丰收的喜悦,我们为本次活动作了精心的准备。

【活动目标】

1、知道小麦是粮食作物,小麦可以加工成面粉。

2、认识用于收割小麦的劳动工具:镰刀、连杆、筛子等。

3、体验劳动的快乐,教育幼儿要珍惜劳动成果、爱惜粮食。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镰刀、剪刀、竹篮、连杆、小筐等。

【活动过程】

1、观察小麦的生长情况,学说:金灿灿的麦穗。

2、认识劳动工具:镰刀

3、观察老师和保育员收割小麦过程,并作模仿动作。

4、打麦穗

认识劳动工具――连杆

组织幼儿观察炊事员爷爷打连杆,幼儿学习用连杆打麦穗。

讨论:还可以用什么办法将麦子从麦秸里分离出来。(风扬、用电风扇吹、用筛子筛等。)

5、麦子的用途

(1)收藏部分麦穗、麦秸用于制作。

(2)将收获的小麦送到粮店换成面粉。(家园合作:有条件的家庭可带幼儿观察小麦加工成面粉的过程)

(3)将面粉部分投入“巧面馆”用于游戏、制作面制品。

(4)大部分面粉送到厨房,请炊事员做成面制品:面条、饺子等食用、品尝。

【教学反思】

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幼儿更进一步的走近大自然,亲身体验一次农民伯伯丰收时的忙碌,体会一下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感受农田里面真“热闹”。同时这次秋游幼儿还收集了秋天的各种种子,体验了集体活动的快乐。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7

活动目标:

1、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2、尝试带领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玩花灯、包元宵。

3、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4、发展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5、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活动准备:

1、事先联系好小班幼儿,请小班幼儿每人带一盏花灯。

2、幼儿已初步了解元宵节的来历知识,并带一盏自制的花灯。

3、将幼儿的花灯布置在活动室周围。

4、米粉、豆沙馅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了解元宵节的来历和相关民俗。

引导幼儿向小班弟弟妹妹讲述自己对元宵节的经验。

教师小结:元宵节是中国特有的节日,元宵节这天人们会与家人团聚,包元宵、吃元宵,赏花灯、玩花灯。

2、教师和幼儿一起包元宵。

师幼交流包元宵的方法。

幼儿一起玩包元宵。

教师提醒幼儿洗干净手,并指导幼儿做元宵。

3、幼儿玩花灯。

幼儿欣赏大家带来的花灯。

教师指导幼儿赏灯,并找出自己喜欢的花灯。

幼儿到户外玩灯。

教师指导本班幼儿向小班幼儿介绍自己所带的花灯,并一起玩灯,体验活动的快乐。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的设计激发了幼儿兴趣,让幼儿知道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进一步了解元宵节的习俗是吃元宵,点花灯和猜灯谜。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8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小学生课间活动内容,知道合理安排课间活动的顺序。

2、尝试安排自己的课间活动,增强自我规划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

1、布置小学场景:教室、贴士男女标记的模拟厕所、饮水处,一些游戏材料。

2、卡片,内容包括:喝水、游戏、课前准备和上厕所。

3、幼儿每人带自己的书包,包里有练习本,铅笔盒等材料。

4、幼儿已经参观过小学,对小学校园环境和小学生的主要活动有初步的.了解。

三、活动过程

1、师幼讨论,引导幼儿说一说自己对课间活动的认识。

(1)教师:在小学里每堂课之间有一段休息的时间,我们叫它“课间活动”时间,你知道课间活动时小学生会做些什么吗?

(2)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小结。

2、引导幼儿进行情境模拟,了解课间活动的内容。

(1)教师介绍学校场景和角色。

(2)教师给下课的信号,幼儿自由的进行活动。

(3)幼儿集中讲自己在课间活动在做的事情,教师出示相应的卡片。

(4)观看录像片段一,师幼共同小结:小学生在课间活动时间可以游戏,让自己放松。

3、通过小组讨论和观看录像片段,引导幼儿了解如何安排课间活动顺序。

(1)教师:在课间活动时间,你想玩游戏,又需要喝水,上厕所,还需要准备下一节课的书本,这么多的事情,你们觉得应该先做什么?

(2)幼儿分组讨论并利用卡片来安排课间活动内容。

(3)请魅族发言人在集体面前表达本组的想法。

(4)观看录像片段二,了解什么是合理的安排。

4、再次进行情境模拟游戏“小学生的课间活动”,巩固幼儿的经验。

(1)教师给出下课的提示,幼儿自主进行活动。

(2)幼儿回顾课间时间自己进行的活动。

活动反思:

《课间活动》主要是结合生活实际理解5、2的乘法口诀,能灵活利用口诀来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

一节课下来,我思绪万分,从以下几点反思课堂:

1.放手不是说话,要落实到课堂的分分秒秒

也许是传统授课方式的习惯性,一开始放手不适应,总想帮帮孩子们,总忘记放手的初衷。

2.孩子需要指导,手把手辅导点点滴滴

二年级的孩子其实很小,不仅是年龄,还有心智和经验……开始是困难的,需要我们每一步每一句都给于点评和指导,要耐心的给他们时间和空间,看着他们点点进步,滴滴成长。

3.孩子需要交流,生生互助成长飞速

当孩子们遇到困难时,我们不由自主的伸出援助之手,没想到这种帮助是一种摧毁,想想难免伤感,教育中爱的迷茫呀!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的应该是他的搭档——同桌,如果没有解决,还可以征求全班同学的帮助,以及同桌讨论等等。最后,才由老师点拨或帮助。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9

活动目标

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台湾岛的基本知识,知道台湾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初步培养幼儿对台湾岛勤劳、勇敢的台湾人民的美好情感。

安静倾听同伴的讲话,并感受大家一起谈话的愉悦。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准备

中国地图(包括台湾岛)、风光图。

蝴蝶标本。

教师编排高山族舞蹈。

教学挂图“宝岛台湾”。

活动过程

让幼儿欣赏诗朗诵“我去台湾岛”。

在低低的乐曲声中,教师充满感情地朗诵诗歌然后提问:“诗歌中的小朋友要到哪里去?他是怎么去的?

让幼儿学习有关台湾岛的知识。

了解台湾的地图位置。

@出示中国地图,请幼儿指出台湾岛的位置(或帮助幼儿找出),让幼儿知道他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引导幼儿观察台湾岛的位置,让幼儿知道,台湾岛四面环海,人们可以从海上坐船去台湾,或乘飞机去台湾。

了解台湾的风土民俗。

@让幼儿看教学挂图,认识高山族,知道高山族是生活在台湾的一个少数民族;引导幼儿观察高山族人的服装特点,知道他们勤劳勇敢,并热情好客,能歌善舞。

告诉幼儿台湾还生活着很多汉族人,他们和其他民族的人民一起为建设祖国宝岛作出了贡献。

了解台湾的风光美景。

@出示有关台湾的风景图片,告诉幼儿台湾的山多、树多,非常美丽,让他们重点认识阿里山、日月潭,知道这些都是台湾署名的旅游胜地,吸引了无数的中外游客。

出示蝴蝶标本,引导幼儿的兴趣。让幼儿知道台湾有很多品种的蝴蝶,有的品种非常珍贵,只有台湾才有;科学家吧蝴蝶制成了标本,供人们欣赏、研究。

了解台湾的特产。

台湾气候较热,水稻生长的好,盛产大米、甘蔗。

台湾还是世界上樟树最多的地方。樟木具有芳香、驱虫等特点,可以制成樟脑、榨油;樟树的种子可以榨油。樟脑、樟油饰我国的出口产品,产量在世界领先。

小结:台湾是我国的宝岛,不仅风景秀丽,物产丰富,而且能力的人民善良、勤劳,他们用双手把台湾打扮得越来越美丽。

最后,请幼儿欣赏舞蹈“高山青“。

附儿歌我去台湾岛小木船,漂呀漂,船儿骑着浪花跑,船儿船儿哪里去?

我去祖国台湾岛。

台湾岛,小朋友,和我拉手跳呀跳,/一同登上阿里山,向着北京拍手笑。

反思:

在活动过程中,我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图片、音乐等资料来进行活动,十分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以及现代幼儿园教学活动发展需要。色彩艳丽、形象逼真的图片吸引了幼儿的兴趣,孩子们通过欣赏图片、倾听老师生动的介绍,了解了台湾的风情民俗、风光美景、特产等。在活动中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交流、讨论的空间,让幼儿与教师处在平等的地位,使孩子们成为了课堂真正的主人;我还以音乐来贯穿整个活动,优美动听的台湾民歌,为课程增色不少。而活动最后师生一同跳起了台湾高山族舞蹈,更为本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10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树,能尝试画出各种不同的树。

2.有保护树的欲望,懂得主动关心大树和小树。

3.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课前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中的各种树、Ppt课件、幼儿用的画纸、蜡笔、记号笔。

活动流程:

讨论--操作--交流

(一)讨论1.刚才我们在幼儿园看到了哪些树?(铁树、桂花树、木瓜树)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我们怎样保护树?(给树浇水、不采摘树叶、花朵、果子、拔草、松土)2.播放课件:看看这些树长得怎么样?它们什么地方不一样?引导幼儿进一步发现树的粗细、高矮以及树的颜色及外形特征。

(二)操作1.教师讲解画树的方法和要求。

(1)先用记号笔画出树干、再画树枝,然后画出形状不同的树冠,最后给树涂上深浅不同的颜色。

(2)画树是可以画出各种粗细、高矮、形状不同的树、涂色时要把每个地方都涂满,注意不要涂到线的外面,比比谁画的树又干净又好看。

2.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导。

(1)鼓励幼儿大胆勾画各种不同的树。

(2)启发幼儿发出给小树浇水、拔草等情节。

(3)提醒个别幼儿注意画面整洁。

(4)指导个别能力弱的幼儿作画。

(三)交流1.引导幼儿相互观察树的高矮、粗细、颜色、数量,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关心、爱护幼儿园的树木?

2.展示作品,感受大树带来的生机,激发主动关心树的欲望。

教学反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是增长知识的手段,动手动脑是探索发现的途径。这次活动课,孩子们兴趣盎然,积极性极高,不但知道了各种树木的名称,而且对其特点和功用也有了大致了解,更是满足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就是有的幼儿对观察到的不能运用比较合适的语言来表达,还有待于在日常生活中多看多说多教多引导。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 篇11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的家乡是宜兴,了解和熟悉宜兴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

2、感受家乡的美丽,进一步萌发孩子爱家乡的情感,为自己是宜兴人而自豪。

3、了解家乡美景、美食和传统文化。

4、能大胆说出自己知道、看到的家乡事物。

5、喜欢自己的家乡。

活动准备:

1、收集有关宜兴的风景和著名建筑、土特产、名人等的图片。

2、视频“生态宜兴,秀美陶都”

3、茶壶一只 风景名胜、土特产、名人PPT

活动过程:

一、出示茶壶,引起幼儿兴趣。

“这是什么?”“哪里生产出来的?”“你的出生地在哪里?生活在哪里?”

“你的家乡在哪里?”

二、观赏视频“生态宜兴,秀美陶都”

1、请幼儿说说“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

2、与同伴一起交流“陶、洞、竹、茶”

三、自由观看讲述有关新宜兴城的展板(东氿新城、龙背山森林公园、团氿公园、蛟桥河步行街、宜兴土特产、名人)

1、幼儿自己自由结伴观看讲述

2、请幼儿集体交流讲述

四、观看PPT课件,巩固对宜兴新城的了解,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五、交流讨论

“宜兴还有哪些出名的地方?

六、拓展小结

“宜兴不仅紫砂茶壶非常出名,被誉为“陶的古都、洞的世界、竹的海洋、茶的绿洲”还被称为“教授之乡”。近年来我们勤劳的宜兴人民把宜兴建设成了一个大花园,山青、水秀、城美,我们在这么美的地方生活,感觉怎样?

我们宜兴还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最适宜人口居住城市”。我们从小要学习更多的本领,长大后把我们宜兴建设的更加美好。

教学反思:

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是幼儿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怎样使孩子在轻松、自然又感兴趣的前提下,激发他们去收集、了解、关注有关宜兴的风景名胜和土特产呢?为此,我在活动前,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去认识宜兴、收集图片,活动中我把大家收集的图片按类归放在一起,便于幼儿在观看交流。在第一环节中,通过紫砂茶壶的闻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孩子的兴趣,再让孩子观看视频知道家乡特有的风景名胜,孩子被家乡景色和特产迷住了,激发孩子对家乡的自豪感。(.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在介绍宜兴新城时,孩子在自由观看图片讲述时,由于已前知识经验,所以在介绍时就很活跃,再通过观看PPT,幼儿对宜兴的景观、雄伟建筑、土特产、名人等的认识,进一步激发孩子爱家乡的自豪感。通过本次活动,不仅让幼儿对宜兴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更激发了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大班社会教案《大扫除》及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大班社会教案《长大真好》及教学反思05-22

大班社会教案:中华武术教案及教学反思09-10

大班社会教案《感恩的心》及教学反思07-04

大班社会教案及教学反思《美丽的祖国》09-02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感恩》10-10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光盘”行动》及教学反思04-22

大班社会教案:我的牙掉了教案及教学反思08-06

大班社会优秀教案《品味中国茶》及教学反思05-22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好担心》及教学反思06-11

大班社会教案《幼儿园毕业诗》及教学反思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