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译文云儿散去月儿明朗用不着谁人来点缀,接送孩子13825404095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注释“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消散。
赏析此句以“天容海色”对“云散月明”,仰观俯察,形象生动,连贯而下,灵动流走,抒情中又含议论,表现出词人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
完善
原文
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参星横北斗转已经快到三更时分,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老天爷也应该放晴。
云忽散月儿明用不着谁人来点缀,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
虽乘船渡大海空怀孔子救世之志,仿佛听到了黄帝咸池优美的乐声。
被贬南荒虽然九死一生我也不遗憾,因为这次远游是我平生最奇绝的经历。
注释
参(shēn)横斗转:参星横斜,北斗星转向,说明时值夜深。参,斗,两星宿名,皆属二十八星宿。横,转,指星座位置的移动。
苦雨终风:久雨不停,终日刮大风。
“天容”句:青天碧海本来就是澄清明净的。比喻自己本来清白,政乱污陷如蔽月的浮云,终会
赏析
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韵味深远。
“参横斗转”,是夜间渡海时所见;“欲三更”,则是据此所作的判断。曹植《善哉行》:“月没参横,北斗阑干。”这说明“参横斗转”,在中原是指天快黎明之时的景象。而在海南,则与此不同,王文诰指出:“六月二十日海外之二、三鼓时,则参已早见矣。”这句诗写了景,更写了人。一是表明“欲三更”,黑夜已过去了一大半;二是表明天空是晴朗的,剩下的一小半夜路也不难走。因此,这句诗调子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而在此之前,还是“苦雨终风”,一片漆黑。
创作背景
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蔡京、章惇之流执掌朝政,专整元祐旧臣;苏轼更成了打击迫害的主要对象,一贬再贬,由英州(州治在今广东英德)而至惠州,最后远放儋州(州治在今广东儋县,辖境在今海南),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还。这首诗,就是元符三年(1100年)六月自海南岛返回时所作。
参考资料:完善
1、 缪钺,霍松林,周振甫等.宋诗鉴赏辞典 新1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07:第503页
简析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是一首七言律诗。该诗回顾了诗人被流放到南方的经历,表现了他北归的兴奋之情以及其九死不悔的倨傲之心和坚强自信、旷达豪放的襟怀。首联情调明朗,可见当时诗人的心境;颔联看似写景,而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议论;颈联则转入写“海”;尾联推开一步,收束全诗。全诗多次运用“比”的手法,含蓄又诙谐,韵味深远。
苏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3786篇诗文 ► 4814条名句
完善
猜您喜欢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皇帝爱长子,百姓爱幺儿。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白居易《春题湖上》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鲁迅《自嘲》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小窗幽记·集豪篇》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白居易《长恨歌》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夫知人之性,莫难察焉。 ——《将苑·卷一·知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