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光影、意境,解读中式窗里的春夏秋冬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4 10:53

国风摄影 | 借景、光影、意境,居室保洁13825404095解读中式窗里的春夏秋冬

2022-03-06 07:35

中国人的窗,写满了唐诗宋词

人是风景里的永恒

借景,是中国人的摄影构图法

中式窗,装裱了四季流动

看见苏轼站在窗前,喃喃自语着什么

我的课程:《摄影艺术素养课》 点击了解

图文原创 @细草穿沙 本文图片来自十几年的拍摄积累;

中式的窗,不仅采光,还轮转着花开花落,恍惚着时光。

杜甫的窗是一幅“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画;

李商隐的窗是一首 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

苏轼站在自己的窗前喃喃细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在古代,墙上开的窗叫“牖”(you),后来窗子越开越大,逐渐扩展出审美的功能。人们会在窗外种上花草树木,以见证时光。

上图中的窗,大概是“ 牖”,此刻看起来像一张孩子的脸。

早春伊始,在窗台上摆上一盆花,给房间带来了几分春意。

白居易说:“众皆赏春色,君独怜春意。” 春意比春色更珍贵,春意在,人就在春天里。

在色彩领域的构图里,少,是更适用的原则。一盆花、一棵树、一株草,更能柔软到人的心里。

摄影观点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把春梅种在窗子边,近窗的房间先得春,这是中国人的浪漫。

我喜欢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手法表达意境美,这种表达方法首先是克制自己的表达欲,不能填得太满。 一半比例的构图,有时刚刚好。

摄影观点

白色的绣球花,装点起白墙灰瓦,显得更素雅。推开窗,看见春色满园,清新的花香迎面而来,身体感受到的春天,才是真的入了春。

这扇窗是我拍摄前,故意推开,为了营造了一种临场感,像一个人推开窗,满园春色,扑面而来的临场感。

摄影观点

中式窗花在闭合时,也是一幅画,画布是窗外四季风景的变化。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样的风景,都在中国人的窗子里。

蔷薇花开时,窗子的颜色会丰富起来。唐代的高骈说:“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那个时候,他的院子里一定种满了蔷薇。

蔷薇花拍摄的难点,在于光线的适合,与后期的色彩配比。 光线不够,绿色发灰。 色彩配比时,蔷薇的玫红色,需要找到能和绿色舒适共存的度,红绿搭配是最难的色彩组合之一。

摄影观点

木头的窗子,可以很容易做出各种不规则的窗花,这些线条与环境交织在一起,有美感也不凌乱。

光线太亮时,绿色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 从室内拍摄室外,要非常注意曝光过度的问题,使用 HDR 拍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摄影知识点

避雨的回廊,装点上画框,就把天地自然装裱在其中,此刻的图景是长堤春晓,傍晚时又变成了湖光夕照。

借景天地自然,这是中国人的千百年的审美经验。

借景,是从中国园林营造技法中汲取的摄影构图经验。摄影术是西方的,与中国文化结合后,必然也会注入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摄影观点

凌霄花开,已是暮春,雨水刚刚清洗了窗花上的玻璃,显得格外晶莹,窗外风景像极了一幅印象派写意画。

适合的雨天摄影,可以让画面更通透,获得晴天之外的特殊视觉效果。

摄影知识点

窗外的人看窗里,是一幅人间烟火的风景;

窗里的人看窗外,是四季在悄悄流动。

窗里与窗外,都在立体的人间春色的画卷中。

无论何时,有人的风景,是摄影里的永恒,不可替代,让人回味万千。

摄影观点

当昏暗的房间里,照射进几束午后的阳光,夏天来了。原本什么都没有的地面上,正上演一出梦笔生花。

夏天的强烈光线照进昏暗的房间时,很容易形成丁达尔光线,拍摄这样的反差风景,需要注意让外面的风景,与室内同时曝光清楚。

摄影知识点

在设计窗子之初,也给地面留足了作画的空间。借景的手法,在中国古建筑的设计中,无处不在。

借景,是我常用的摄影手法,师法自然,是中国人古老的智慧。

摄影观点

房间越大,所需要采光的窗子就越大,随着木结构的建筑工艺越来越成熟,窗子也变得原来越大,而不用过分担心力学的问题。

要让窗外的风景,与室内的环境,都能够被准确曝光,需要室内室外光线的反差并不强烈,例如下午四点之后, 或者用HDR的方式处理曝光。

摄影知识点

在晚期的苏州园林里,出现了整面墙的窗子,集采光、审美于一身,天气好的时候,坐在其中,光影交错,是普通人也能感受得到的中国建筑之美。

利用玻璃反光,把院落投射在窗子上,这是古人所不曾看见过的风景,那棵树如果真在种在屋里的中央又会怎样?如果我有一座院子,院子里一定种上一棵大树。

利用反光取景,需要不断尝试观察变化角度,才能让画面细节符合构图的标准,我常常为此花费很长时间观察、尝试。

摄影知识点

梅雨时节,在窗子前赏雨,是中国人延续了千年的生活方式。看着雨滴滑落,内心的不安也就落了地。窗子的作用,在此刻是安放心灵。

在墙壁的回廊上,也会留有窗,并赋予不同的花纹,人走在回廊里,就有了移步换景的视觉体验。

前景虚化,是我对大光圈镜头的常用方法,这有助于把风景分层,让其看起来更干净。

摄影知识点

荷花满塘时,窗外就换了背景色。夏天的绿与春天不同,藏着热烈,又多了几分伤感。

完成这样的背景虚化的柔和度,需要更长焦的镜头,或者更大的光圈。 这张图使用的是 180 2.8 定焦镜头。

摄影知识点

夏秋之交的阳光已不强烈,把遮阳的竹帘拉起,故人重逢,把茶说着话,忽看见,窗外叶已渐黄。

人,是风景里的诗意,是风景里的永恒。

摄影观点

当窗外的黄色变红,意味着夏天已近尾声。此刻的窗花,像一个时钟,指针是花草树木的颜色。

黄色裹着一抹红推开窗子时,秋天来了。

持续观察拍摄一处有变化的风景,可以训练自己的观察力,提升审美的敏感度。

摄影观点

首先登场的是桂花,在中秋之日,抬头看见挂在窗边的一抹金黄,不知有些人,是否可以再见。

窗外的背景色换成了橙色,已是深秋。人依然在窗前坐,只见四季不停留。

中国窗的诗意,滋养了中国人的诗意,唐诗宋词里有太多写在窗前的诗词,在这个时代里,也会滋养出中国人摄影的诗意。

摄影观点

十一月的黄叶,还依依不舍着树干,却没有了精神。新材料的设计与应用,让窗子看上去更简约干净,每扇窗都是一幅小景。

中式窗被广泛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上,在继承了原有特点的基础上,也被改良着。

摄影之外

十一月,菊花便开了。在秋冬交际暖阳下,显得格外醒目,是摆放在这个季节窗前最应景的花。

秋冬的暖阳,更容易表达柔和与温暖,也不容易过曝,也是拍摄静物小品最适合的光线。

摄影知识点

历史走到了民国,窗花也在不断改良创新着,既接纳了西式窗户的特点,也保留了中式的花纹。

在冬日暖阳下,室内与户外的光线反差较小,才能拍出这样柔和、不刺眼的反差对比。

反差摄影专业术语,是说明暗比、色彩对比等过于强烈的视觉效果。比如,夏天房间内的光线与户外的光线,就是反差较大的光线。

摄影知识点

枫叶,是秋天最靓丽的色彩。此时,秋天已收拾了行囊,自言自语着:“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背景或者前景的虚化,很多时候并不完全依靠镜头光学的本身,也可以通过后期弥补一部分过渡,但需要格外注意尺度,才能做得自然、真实。

摄影知识点

当庭院挂满了金黄时,那是秋天最后的余晖。约一百年前,在这座庭院里,也有着一个家族最后的余晖。

退思园,距今约一百多年。

窗外种竹,是常用的借景,在冬天里,常青的竹子借来春色。在萧瑟的冬天里,不会让人觉得落寞。

暗部环境的曝光,最好使用三脚架,可以避免ISO过高带来的噪点,携带一个随身便携的三脚架,是风景摄影爱好者的必要选项。

摄影知识点

十二月,蜡梅开时,冬天就有了美。窗前站着人,窗边开着梅,墙上映着影,这是人营造的生活诗意。

上图里的曝光控制,比实际看起来要复杂,需要保证白墙不过曝,腊梅花不过曝,这需要适当后期的曝光辅助。

摄影知识点

一千多年前,王维靠着这样的窗前,念叨着:“腊梅开了,从故乡的来人一定带来了很多消息。”

平日里不起眼的蜡梅,是冬天的窗前最耐看的风景,这风景藏着春意,陪伴人熬过最寒冷的时光。

雪,是冬天写的诗。从窗子观雪,就把这诗装裱了起来。诗中有画,画里有诗,是中国人生活的情趣。

拍摄雪景时,让雪的曝光颜色呈现正常的白色,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把雪拍得发灰,或者发蓝是常见的曝光不准确。

摄影知识点

中国人的窗子,写满了唐诗宋词,也画满了唐彩宋墨,时不时,还能传来几声元曲,伴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看见风雪里亮起了灯。

我的课程:《摄影艺术素养课》 点击了解

作者:@细草穿沙 《摄影美学六讲》作者

专注中国文化的摄影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