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出发”!偏远山村有了“直通车” 建德探索建立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直达基层机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06 21:17

杭州日报讯 一座城,买菜做饭13825404095何以幸福?健全的公共服务,必不可少。在杭州市委提出的后亚运“十大攀登行动”中,就提到要进一步打通城乡融合发展通道,加快西部区县(市)跨越式发展,深化“扩中”“提低”改革,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擦亮最具幸福感城市金名片。

公共服务如何实现优质共享,尤其在西部山区。答案,或许可以在位于杭州西部的建德实地寻找。近年来,建德一直以“幸福宜居”作为城市未来发展定位,以文化人、以德润心,在奋力谱写“幸福宜居文旅共富”的新征程上,将重点聚焦在偏远山村群众服务资源获取难的问题上,积极探索出一条具有建德辨识度的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直达山区之路——“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

服务不硬送

“问”农村群众要什么

“我们喜欢婺剧,可以在文化礼堂给我们多送几场婺剧看看吗?”“安排!”近日,杨村桥镇龙源村党总支书记方志元在村民议事会上,听到大多数村民有这样的需求时,他在记事本上作了重点标记。

这种由村干部、网格员收集群众意见,往乡镇(街道)报送,再送至相关部门的做法,早在2023年初,建德就形成机制。在基层创新推行“基层文化服务协商机制”,不设参与门槛,邀请普通村民作为主协商对象,谈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最想解决的又是什么?这一年多来,建德基层常态化开展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户头会等载体主持协商议事,同时吸收文化特派员、“文艺村长”参与讨论,“问”出群众真正需求,“问”出解决问题的“金点子”等。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均衡性和可及性,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这一年多以来,基层文化服务协商机制已经升级为基层需求协商机制,不再只是单一的文化需求。今年5月,当我们得知三都镇乌祥村、大唐村等偏远山村村民有修家电、理发、义诊、电路检修等需求,我们就决定要以‘服务直通车’的形式,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整合我们能整合的所有优质服务资源,延伸到偏远山村‘最后一公里’。”建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盛夏介绍,“我们想让公共服务均衡可及、普惠共享,尤其是一些交通不便利的高山村,我们更要努力把服务送下去。”

盛夏告诉记者,为了确保村民“方便说”,除了在村民协商会上收集需求外,目前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也设点收集,直通车下乡服务时也可以在现场收集,还可以通过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平台线上收集等方式,进一步拓宽需求收集渠道。

资源不浪费

“集”政府力量“17出发”

方志元没想到的是,他将村民想看婺剧的需求报上去后,仅半个月时间就落地了。一辆中巴车开进他们这个常住人口只有400余人的龙源村,车上不止送来了婺剧班的演员,还有农技员、销售员、医生、护士、电工、消防员、理发师等近20人,“这一车可以帮村民解决好多事啊!”

“这种集成式的服务,也是‘德润建德·17出发’服务直通车的最大亮点,1辆便民服务车,提供不少于7种的服务资源。”盛夏说,“17”谐音“一起”,也有呼吁社会各界一起参与服务资源下基层工作的意思,而“德润建德”原是文明实践服务品牌名,从文明实践服务到公共服务,都是“德润建德”的好事,就一直沿用下去了。

记者了解到,这辆“17出发”的服务直通车,从一开始以文明单位、社会组织等力量为主,到现在已经慢慢壮大到集建德市文化、医疗、科技、教育、农业、林业、电力、人力社保等25家部门,形成理论宣讲、政策咨询、文艺表演、健康义诊、科技指导、便民服务等400余项服务资源的基层服务“实践联盟”。

建德市委宣传部文明指导科徐斐介绍,接下去,建德还将依托杭州市文明帮帮码平台,对接杭州市“专家库人才库”,积极引入杭州市乒乓球协会、武术协会、中医药协会、美发美容协会等资源,通过“实践联盟”公益课程点单服务功能,把杭州市优质资源贯通到镇街村社基层。

“以前各条线都有下乡送服务活动,现在依托我们的服务直通车,打破条线壁垒,实现‘应集尽集’。”徐斐说,目前服务直通车以首批40家“文化乡集”为核心点位集中承接各部门下沉服务资源,辐射、联动建德全市256个社区、行政村,“最大的不同是,以前我们送服务,基本以中心村为主,现在我们的服务延伸到了偏远山村,让村民也可以享受优质的公共服务。”

今年重阳节,“17出发”公共服务直通车开进了李家镇的石鼓村,73岁的老裴看到村里又来了志愿者,想起和老伴结婚45周年以来,都没有拍过一张合影。当志愿者得知情况后,专门请来了直通车同行的摄影爱好者叶鸿上门为老裴夫妻拍了一张合影并将照片装裱好后送给他们了。“很高兴能为老裴夫妇拍合影,当天我发现村里很多老人大半辈子了,都没有什么照片,所以我还给好多有需要的老人拍了照。看到老人开心的笑容,就觉得自己一技之长很有价值。”叶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