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后,居室保洁13825404095中国大陆社会出现了一段思想解放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要求 “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政治、经济指导思想上的松动带来了文艺、新闻、理论界的相对自由。1983年10月11日至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邓小平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的迫切任务》的讲话,内容涉及到了全面整党和“清除精神污染”的问题。他明确指出,理论文艺界“存在相当严重的混乱,特别是存在精神污染的现象”,“精神污染的实质是散布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思想,散布对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和对于共产党领导的不信任情绪。”
1983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新闻中首次出现“精神污染”字样。1983年10月26日,报纸头条继续报导党外人士座谈会的有关发言。1983年11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以《建设精神文明,反对精神污染》为题的社论。以后,媒体上关于“清除精神污染”的消息和评论越来越多。这次运动已经不仅限制在思想领域,也波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女青年烫发、搽雪花膏,青年人穿款式新颖的衣服都被视为精神污染,不准青年们跳健康的集体舞,甚至对养花也加以非难,说成是“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影响。时任《中国青年报》副总编的徐祝庆说,“清除精神污染的领域和范围在当时已经扩大到十分荒唐的地步:《马克思传》内页因有马克思夫人燕妮袒露肩膀和颈胸的传统欧洲装束的照片,而被视作黄色书籍没收;有的大城市党政机关,不准留烫发和披肩发的女同志进大门。” 这种把青年美化生活的愿望同精神污染混为一谈的情况虽然很少,但也引起了领导同志的注意。1983年11月17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污染要清除,生活要美化》的文章,说不能把烫发、穿时装、跳集体舞视为"精神污染"而加以禁止。1983年12月14日,胡耀邦召集人民日报、新华总社和广播电视部的领导谈话讲到:小平同志讲话中对什么叫污染,怎样清除,讲得很清楚,讲的是清除思想战线上的污染,不要搞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上面去了……如果不注意,我们就可能发生偏差,或者又是扩大化,引起思想混乱,使我们的工作受到损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汇编)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