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石材翻新13825404095是农历腊月二十三。对于北方地区的人来说,这一天一到,年就来了。因此,腊月二十三又被称为“小年”。
鲁迅先生对过小年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
1901年,正是农历庚子年。这一年,鲁迅还在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习。此前,鲁迅家道中落,尝尽了人间酸甜苦辣。转眼到了年底,迎来了小年。按照传统习俗,这一天要扫尘、祭灶。扫尘好说,难的是祭灶。因为要给灶神供奉糖瓜、糕点等供品。鲁迅家哪里有宽裕的钱供奉灶神,只好典当衣服筹办供品。
腊月二十三这天,鲁迅写了一首诗《庚子送灶即事》:“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鸡、胶糖、瓣香、黄羊都是民间送灶的供品。有钱的家庭,全部都要办上;鲁迅家变卖家产,也只准备了鸡、胶糖、瓣香,缺少的祭品哪里仅仅只是没有一只黄羊?
贫穷家庭生活的艰难,可见一斑。
现代著名画家丰子恺是鲁迅的老乡,他们都是浙江人。丰子恺出生于一个大家庭,上面有6个姐姐,从小家庭环境就不错,儿时的回忆就轻松多了。
多年以后,丰子恺还能回忆起在父亲带领下祭拜灶君的情形:“腊月二十三日晚上送灶,灶君菩萨每年上天约一星期,廿三夜上去,大年夜回来。这菩萨据说是天神派下来监视人家的,每家一个。大约就像政府委任官吏一般,不过人数(神数)更多。……廿三这一天,家家烧赤豆糯米饭,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后全家来吃。吃过之后,黄昏时分,父亲穿了大礼服来灶前膜拜,跟着,我们大家跪拜……”
老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在北京生活了一辈子,深谙老北京的民风民俗。他曾经写过一篇《北京的春节》,将老北京过年的旧事娓娓道来。其中,腊月二十三是这样过的:“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差不多就是过春节的彩排。天一擦黑,鞭炮响起来,便有了过年的味道。这一天,是要吃糖的,街上早有好多卖麦芽糖与江米糖的,糖形或为长方块或为瓜形,又甜又黏,小孩子们最喜欢。”
小孩子只惦记着吃,大人则要忙碌起来,进行大扫除,预备年货等:“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必须大扫除一次,还要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店铺多数正月初一到初五关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
陈忠实是陕西西安人。在陕西西安,腊月二十三这天,家家都要烙制一种五香圆饼,供奉给灶神,让他在漫漫的上天之路上作为干粮,巴结他“上天言好事,入地降吉祥”。
陈忠实小时候还“偷吃”过五香圆饼。他在《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一文中写道:“当晚,第一锅烙出的五香圆饼先献到灶神爷的挂像前,我早已馋得控制不住了,便抓起剩下的圆饼咬起来,整个冬天都吃着包谷面馍,这种纯白面烙的五香圆饼甭提有多香了。”
当然,皇帝过小年,就阔气多了。
清朝很很重视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活动,居住在紫禁城里的康熙皇帝,每年都要在坤宁宫参加祭拜灶神的仪式。根据《清会典图》记载,康熙皇帝每次祭灶,要供奉33种供品,相当阔绰大气。这些供品里,既有寻常所见的饴糖,也有鲁迅倾尽家产也拿不出来的黄羊。
【参考资料:《清会典图》《鲁迅全集》《缘缘堂随笔》《北京的春节》《过年:家乡圆梦的炮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