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钢股份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22 11:22

南钢股份(600282)2021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一)公司经营亮点

坚持做精做强特钢

报告期,产后康复13825404095公司坚持做精做强特钢产品,品种结构持续优化,同比增益2.94亿元。公司产品应用于常泰大桥(Q500q系列,国内桥梁复合板最高等级)、中海油天津LNG二期(超低温用9%Ni钢)、辽宁清原抽水蓄能电站(低焊接裂纹敏感性高强度水电用钢)、VLGC船(碳锰低温钢)、24100TEU集装箱船(止裂钢)、中俄东线管道(大口径、大壁厚管线用钢)、莫桑比克液化天然气(低温高强结构钢,首次实现产业化)、沙特阿美采油(宽薄规格抗酸管线,国内首家供货)等重大项目70余项。

公司外标高等级轴承钢、高品质弹簧钢、汽车关键零部件用钢等高端产品持续放量,高端客户群持续拓展。其中,外标高等级轴承钢水浸探伤合格率指标国内先进,销量同比增长超过120%;轨道交通用钢进入江苏省强链项目,刹车盘用钢进入国家《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清单。

坚定数字化转型

公司推动数字化转型,以数据治理为核心、工业互联网为手段、核心数据资产化为目标,对钢铁制造智能化升级和产业链数字化重构,打造数字孪生工厂。公司以铁区一体化智慧中心为基石,全流程推进公司智慧运营中心、钢轧一体化智慧运营项目(涵盖6条示范线数字工厂),打造集制造、经营、生态于一体的智慧运营决策中台。

报告期,公司成立数字应用研究院,从顶层进行公司的数字化、智能化设计规划;铁区一体化智慧中心投用,合并45个操作室;实施数据治理项目,数据管理体系从0至1的突破;提升管理创新,通过精益研发管理平台、仿真创新工作室、数字化实验室等,推进数字研发体系再升级。公司入选中央网信办、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办公厅等17部委联合发起的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公司数字化项目先后入选国家工信部“2021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2021年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2021年度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

产业链布局新突破

上游产业链布局:公司围绕上游产业链布局,在印尼青山工业园打造海外焦炭生产基地,合资设立印尼金瑞新能源、印尼金祥新能源,分别建设年产260万吨、390万吨,合计650万吨的焦炭项目。全面达产后,预计成为公司的新业务版块,并大幅度提升公司主营业务收入。

印尼金瑞新能源年产260万吨焦炭项目规划建设期18个月。目前已完成了2#焦炉筑炉、烟囱封顶等重大节点任务,进入设备安装调试阶段。

印尼金祥新能源年产390万吨的焦炭项目规划建设期18个月。目前已通过国家发改委核发的《境外投资项目备案通知书》及海南省商务厅核发的《企业境外投资证书》;现场已进入土建施工阶段。

精细化工新赛道布局:公司向新材料领域进行产业延伸,收购万盛股份(603010)(股票代码:603010.SH)取得实质性进展。截至本报告出具之日,公司已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反垄断审查决定〔2021〕797号)。万盛股份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浙江万盛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证监许可〔2022〕500号),预计2022年4月份完成新增股份登记手续。本次收购完成后,将成为公司营业收入新增长点。

(二)公司经营情况

公司聚焦“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新产业(300832)裂变”三条成长曲线,重点突出“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四大发展特征,努力建设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智造商。报告期,公司积极应对疫情冲击、汛情、原材料价格上涨等挑战,积极响应国内“双碳”“双限”“双控”政策要求,坚持做精做强特钢,核心高端产品放量、利润贡献持续提升,经营业绩稳步增长。

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56.74亿元,同比增长42.4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40.91亿元,同比增长43.75%;资产负债率52.96%;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6.49%,同比增加1.96个百分点。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总资产577.01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20.4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63.87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11.20%。

公司钢材销量1,040.37万吨,同比上升2.11%;钢材销售毛利率15.00%,同比上升1.55个百分点;钢材销售毛利总额80.35亿元,同比增加52.06%;综合平均销售价格5,149.18元/吨(不含税),同比增长33.56%。其中,专用板材全年销售量533.83万吨,销售毛利15.68%,同比上升1.34个百分点;特钢长材全年销售量301.11万吨,销售毛利率14.78%,同比上升2.01个百分点;建筑螺纹全年销量205.43万吨,销售毛利13.30%,同比上升1.36个百分点,基本用于重大工程项目及城市地标建筑,区域内具有竞争力。

报告期,公司的重点工作:

1、打造M端极致竞争力

高效生产:以关键指标为导向,在生产组织、安全保障、能源保供、产销平衡等方面狠抓管理提升,推动“质量、效益、动力”多维变革,积极打造M端极致竞争力。报告期,高炉生产稳定性、炼钢铁水单耗、转炉冶炼周期、连铸机作业率等指标均大幅提高。

降本增效:公司瞄准行业先进指标,全工序、全要素、全体系挖潜增效,工序成本削减4.53亿元、采购降本4.69亿元。其中,炼铁事业部开展降低高炉燃料比攻关,特钢事业部降低铁钢比、提高连铸机拉速,板材事业部开展转炉工艺攻关、缩短冶炼周期、提高热装热送比、降低耐材成本;采购系统提前研判、择机采购,同时推进与国内外主流供应商战略合作。此外,完善期现风险管理体系,运用钢铁产业链期货及衍生品工具部分对冲原燃料上涨风险。

2、创新增强高科技特性

科技创新:公司聚焦关键、“卡脖子”技术攻坚克难,全年获得国家省部级、行业等11项科技奖。其中,“钢材热轧过程氧化行为控制技术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含碲高端特殊钢冶金工艺技术的开发及应用”项目获得冶金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基于腐蚀大数据的低合金耐蚀钢研发关键技术创新及工程应用”项目获得冶金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联合创新: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建设领先开放的创新网络和产业生态,与上下游龙头企业、高校院所、设计单位共同建设联合创新中心,打通“设计-研发-供应-生产-制造-评价-应用”全产业链,为客户提供更优质产品、更专业化技术服务和更低的成本。报告期,公司制订并发布了《联合科研平台管理办法》,联合创新中心爆发式增长,新建23个(截至报告期末,累计建立29个)。

全员创新:公司鼓励全员创新,全年共立项公司级创新项目191项,同比增加12%。其中,重大创新项目87项,重点创新项目104项,涵盖新品开发、新工艺技术、设备管理、双碳节能、管理模式创新、智能制造等领域。

标准制修订:全年共开展14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制修订。其中,国家标准4项。

知识产权:公司系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报告期,公司“高性能桥梁用特殊钢新材料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获江苏省知识产权局立项。公司申报获得受理专利574件,其中,发明专利300件。公司获得新授权专利299件,其中,发明专利92件,新授权专利同比增长近50%,系历史新高。(单体口径)

3、持续进化营销生态

产品认证:报告期,公司共通过62次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第二方认证、完成21项第三方产品钢种认证审核,多个核心产品认证取得突破。在油气装备领域,承压设备用钢NG590DR等4个品种首次通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技术评价,产品分别通过易派客、华润燃气、Total(道达尔)、印尼国油等认证;在新能源领域,产品分别通过中核华兴、中建二局等认证;在船舶与海工领域,新增PRS(波兰船舶登记局)认证,产品分别通过沃旭能源、McDermott(麦克德莫特)等认证;在汽车轴承弹簧领域,高端乘用车发动机曲轴用钢取得奔驰、宝马、路虎等认证,齿轮钢进入龙头企业双环传动(002472);在工程机械与轨交领域,产品通过斗山工厂等认证,轨道钢产品通过比亚迪(002594)认证。

定制服务:公司以经营用户为导向来经营产品,形成“个性化定制+标准化”的产品组合。报告期,公司“JIT+C2M”模式配送钢材产品数量112.63万吨,同比增长9.85%,覆盖船板、风电钢、结构钢、桥梁钢、高强钢、耐磨钢、机械用钢、超低温用镍系钢等主要品种。

智慧营销:公司以“精准对接客户需求,不断提升客户满意度”为理念,持续优化智慧营销系统,推进销售全流程服务的再造提升,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推进企业从经营产品到经营客户、从经营市场到经营数据、从经营企业到经营生态延伸。报告期,公司上线智能客服机器人,与销售、物流、财务、技术等链接,可提供24小时客户服务;移动端智慧营销上线,依托产销研“铁三角”精准匹配,客户可快速下单、快速响应;推广GMS产业互联平台,与战略用户、重点用户进行深度E2E合作,利用大数据产业互联实时了解客户的生产计划及订单需求,通过数据分析行业运行状态及下游实际需求并做出预警。

4、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公司坚持绿色低碳发展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环保治理设施,厂区环境质量和环保管理绩效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在“双碳”背景下,践行“双碳”战略,执行绿色低碳发展新目标。

绿色环保:报告期,公司超低排放改造有组织、清洁物流完成公示,烧结脱硫脱硝、5万发电机组脱硫等超低排放重点项目已建成投用,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排污总量均低于政府许可排污量,主要污染物全年污染物排放量约为二氧化硫1,254.01吨、氮氧化物2,354.56吨、颗粒物8,995.83吨,同比分别减少259.70吨、722.99吨、192.59吨。公司通过第二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主要排放指标均优于清洁生产一级标准,达到国内同行业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吨钢耗新水2.26立方米。公司全年完成20处绿化景观提升项目,对公司主干道沿线近7万平方米进行环境美化,打造“花园式工厂”。

低碳发展:报告期,公司积极开展行业“双碳”研究,出台“碳十条”,制定详尽的能源控制指标和措施,充分挖掘能源系统潜能;吨钢综合能耗创历史最好水平,降至545kgce,同比下降6.7kgce;吨钢综合电耗470kWh;自发电量28.23亿kWh,自发电比例51.9%。

低碳产品:报告期,公司持续深耕绿色低碳品种,一是研发与推广低碳能源用钢,新能源用钢(风电、核电及水电用钢)销量约72.5万吨;超低温用镍系钢涵盖9%Ni、7%Ni、5%Ni、3.5%Ni等全系列,满足大型LNG储罐服役要求,连续9年国内市场占有率持续居前,销量同比增长约70%。二是聚焦研发与推广高强度、高韧性、高疲劳性、高耐磨性、耐腐蚀、易焊接等特钢,通过性能提升减少碳排放,公司高标轴承钢、船舶止裂钢、特殊油气管线、非调质钢、工程机械吉帕钢、高速铁路用钢、超高强弹簧钢等产品具有领先地位。三是满足性能基础上节材降耗,非调质钢销量国内市场占有率位于前列;开发节镍型超低温用7%Ni钢并首次实现批量供货,可实现约20%节镍效果;子公司合力新材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新材料销量约29万吨,可实现约20%的节材效果。

5、深化产业链延伸布局

公司致力于向材料领域进行产业链延伸,升级“产业运营×产业投资”战略,构建相互赋能、复合成长的产业链生态圈。其中,产业运营聚焦材料产业链,以产业互联网为手段,强化内生业务增长和核心能力建设;产业投资聚焦环保及新兴领域等,推行CVC(CorporateVentureCapital)模式,加强产业价值链的优化与协同,寻求新兴领域的卡位布局。

报告期,围绕产业链上游深化焦炭海外布局,与旭阳投资(海南)有限公司、江苏沙钢煤焦投资有限公司等设立合资公司印尼金祥新能源,实施年产390万吨焦炭项目。该焦炭项目与此前年产260万吨焦炭项目建设地均位于印尼青山工业园,具有良好的协同与规模效益。

公司向新材料领域进行产业延伸,收购万盛股份取得实质性进展,已收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出具的《经营者集中反垄断审查不予禁止决定书》。万盛股份已收到中国证监会出具的《关于核准浙江万盛股份有限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批复》,预计2022年4月份完成新增股份登记手续暨完成本次收购。

公司产业链生态圈主要公司介绍如下:

钢宝股份:以“工业C2M生态的卓越构建者”为愿景,聚焦上下游产业链需求及痛点,为产业链提供个性化服务,打造基于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融合的C2M生态综合供应链服务平台。报告期,钢宝股份进入新三板创新层,荣获江苏省商务厅“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南京市服务业企业100强第38名;实现营业收入83.43亿元,同比增长26.24%,净利润15,039.68万元,同比增长84.93%。(合并口径,经审计)

金恒科技:以“打造数字化转型生态构建者”为愿景,聚焦钢铁冶金等制造业,提供咨询规划、工业软件、智能装备、智能控制、云服务、AI人工智能等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及数字车间和数字工厂的规划、设计及实施等整体解决方案服务。金恒科技获授国内外专利及软件著作权241项。报告期,金恒科技聚焦市场、产品、研发、组织与人员优化、投资合作等,围绕“数字工厂”推动产品线建设,开展高效开发平台、工业物联网平台、设备智维平台、智能穿戴及终端产品等研发,相关产品及技术已在实际场景应用;牵头制定了4项团体标准(其中2项已发布),参与制定了1项团体标准;实现营业收入3.58亿元,净利润3,359.47万元。(合并口径,经审计)

鑫智链:鑫智链以“受尊重的供应链数字化解决方案综合服务商”为企业愿景,以数字化驱动、区块链赋能,致力于打造专精特新数字资产服务平台,提供全流程智能电子采招、工业电商平台、区块链及数据增值应用等服务。报告期,招标平台交易额超100亿元,电商平台交易额超5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11,059.40万元,净利润7,029.51万元。(单体口径,经审计)

鑫洋供应链:以“为客户价值创造”为导向,延伸供应链服务模式,围绕汽运市场、船运市场、智能仓配、智慧港口、大数据五大生态,共建业内领先的供应链生态圈。报告期,鑫洋供应链荣获“2021年南京成长型企业50强第七名”,入围“南京市服务业百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9.71亿元,净利润4,503.98万元。(单体口径,经审计)

金元素复材:致力于不锈钢复合板新用途新领域的开发。报告期,获得安徽省“专精特新”称号,同时评定通过安徽省高新企业称号,实现营业收入1.91亿元,净利润1,289.15万元。(单体口径,经审计)

南钢嘉华:专业从事绿色环保型建材产品的生产、销售及技术服务,主要产品为符合国家标准GB/T18046-2017的粒化高炉渣粉。报告期,按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南钢嘉华相应增加公司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622.44万元。(合并口径,经审计)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宏观经济情况

(1)世界经济复苏不均衡

全球经济从疫情中开始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21年全球经济增速为5.9%。但随着德尔塔病毒的传播,以及新变异毒株的出现,疫情的持续时间存在不确定性。部分发达经济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时,供应链扰动、能源价格上涨,带来通胀水平上升。各国政策差异以及疫苗接种水平不同,造成全球经济复苏呈现不均衡分化趋势。

(2)中国经济稳定恢复与压力共存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持续的疫情冲击,中国政府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平稳运行。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114.37万亿元,同比增长8.1%,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9%。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0.4%。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3.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4%。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0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万亿元,同比增长21.4%。

2、钢铁行业情况

(1)全球钢铁行业情况

世界钢铁协会发布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粗钢产量19.51亿吨,同比增长3.7%。产钢量前三名国家未发生变化,仍然为中国、印度和日本。其中,中国粗钢产量为10.33亿吨,同比下降3%,占全球粗钢产量的份额的53.0%、较上一年度减少4.7个百分点。印度的粗钢产量为1.18亿吨,同比增长17.8%;日本的粗钢产量为9,630万吨,同比增长15.8%。

(2)中国钢铁行业情况

2021年,受益于中国经济持续恢复,钢铁行业发展环境良好。钢铁行业积极应对国内外需求形势变化,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克服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影响,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行业总体运行态势良好。

①粗钢产量前高后低,累计实现同比下降

上半年,受国内外需求拉动,全国累计粗钢产量5.63亿吨,同比增长11.80%,创同期历史新高。下半年,随着国家调控政策的落实,钢铁产量过快增长得到有效遏制。自7月以后,粗钢产量连续6个月保持同比下降。全年月均粗钢产量8,608.74万吨,较去年减少214.86万吨;全年累计粗钢产量10.33亿吨,同比减少约3,200万吨,下降3.0%。累计粗钢表观消费量约9.92亿吨,同比下降5.3%。

②钢材价格先扬后抑,原燃料价格震荡偏强

受需求变化和政策调控影响,钢材价格波动上行,四季度开始高位回调。中钢协CSPI钢材综合价格指数均值为142.03,同比增长34.54%。主要原燃料价格表现强于钢材,普氏62%铁矿石价格指数均值为160.54美元/吨,同比增长49.06%;安泽主焦煤价格和日照港(600017)准一级焦价格均值分别为2,507.17元/吨、3,059.16元/吨,同比分别增长80.75%、50.08%;富宝全国废钢价格指数均值为3,143.01元/吨,同比增长29.69%。

③钢材出口同比增长,下半年逐月回落

受国外需求恢复、国际钢材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我国钢材出口在连续5年下降的情况下大幅反弹。据海关总署统计,2021年我国钢材累计出口量6,689.5万吨,同比增长24.6%;钢材累计进口量1,426.8万吨,同比下降29.5%。其中,上半年钢材出口持续增长,累计出口钢材3,738万吨,同比增长30.2%;但随着取消出口退税等政策效果显现,自7月开始,钢材出口环比持续下降。

④利润率改善明显,行业效益创历史最高

钢铁行业通过挖潜增效,努力克服原燃料价格高位运行的困难,行业效益再创历史最好水平。据工信部统计,全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累计营业收入6.93万亿元,同比增长32.7%;累计利润总额3,524亿元,同比增长59.7%,创历史新高;销售利润率达到5.08%,较2020年提高0.85个百分点。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一)公司所从事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

1、主要业务

公司是行业领先的高效率、全流程钢铁联合企业,具备年产千万吨级钢铁综合生产能力。公司打造钢铁新材料为核心的相互赋能、复合成长的产业链生态圈,聚焦产业发展和价值增长。

2、主要产品及行业地位

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单体中厚板生产基地之一及国内具有竞争力的特钢长材生产基地,工艺装备水平先进,主体装备已实现大型化、自动化和信息化。公司坚定数字化转型,目前已打造了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1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公司瞄准中国制造业升级及进口替代,以专用板材、特钢长材为主导产品,聚焦研发与推广高强度、高韧性、高疲劳性、高耐磨性、耐腐蚀、易焊接等特钢,广泛应用于油气装备、新能源、船舶与海工、汽车轴承弹簧、工程机械与轨交、桥梁高建结构等行业(领域),为国家重点项目、高端制造业升级提供新材料。

(1)产品分下游应用行业(领域)结构

公司持续产品迭代,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在油气装备领域,宽厚高等级管线X80、抗酸管线、海底管线、抗大变形管线的产品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应用于在川气东送、中俄东线、西气东输、荔湾深海、鄂安沧管线、青宁管道、新气管道等国内重点工程项目和中缅管线、北极二期ArcticLNG2项目、卡塔尔OXY、沙特阿美Marjan海工项目等国际项目。超低温用镍系钢国内行业先进,应用在中石油江苏接收站二期LNG储罐、中石化北海LNG储罐、海油工程(600583)广西LNG储罐等国内重点项目。

在新能源领域,国内领先的800MPa级高强度水电钢应用于白鹤滩水电工程,130mm厚度N800CF钢岔管应用于清原抽水蓄能电站。公司被中广核指定为核电建筑钢主要供货方,中标广东陆丰核电和江苏田湾核电两个项目,持续供货福清核电站、漳州核电站等项目;高端核电钢应用在“华龙一号”机组关键部件。

在船舶与海工领域,公司已通过11国船级社认证;100mm厚高止裂韧度集装箱船用止裂钢板、打破国外技术壁垒,应用于全球最大24100TEU集装箱船;高强海工板被应用于“蓝鲸一号”、“蓝鲸二号”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可燃冰钻井平台;豪华邮轮用窄公差船板,应用于我国超大型豪华邮轮项目。独家供应船用5Ni钢,供货超大型乙烷VLEC运输船、超大型VLGC液化气船,根据订单量测算,船用低温钢国内市场占有率约60%。

在汽车轴承弹簧领域,轴承钢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是Schaeffler(舍弗勒)、SKF(斯凯孚)、NSK(恩斯克)、JTEKT(捷太格特)、NACHI(那智不二越)等国际知名轴承企业国内主要供应商,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汽车钢应用于奔驰、宝马、奥迪、大众、丰田、吉利、长城等整车厂,成为ZF(采埃孚)、蒂森克虏伯、AISIN(爱信)、BOSCH(博世)等国际知名汽车零部件制造商的重要供应商。公司高强度汽车悬架弹簧和稳定杆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国内领先,并进入新能源车领域。

在工程机械与轨交领域,超高强钢和耐磨钢领先行业,生产的1000MPa以上超高强系列工程机械用钢技术水平领先,是Caterpillar(卡特彼勒)履带底盘系统用钢的国内最大供应商,成为三一、徐工、临工等国内知名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产品应用于400吨级超大型电动轮矿用车,1,600吨超大吨位起重机,实现工程机械底盘“四轮一带”全覆盖。高铁刹车盘用钢填补国内空白,轨道钢供货比亚迪云轨项目,高寒地区地铁转向架用钢批量供货,扣件弹簧钢应用于京沪、武广等20余条高铁线路。

在桥梁高建结构领域,耐候桥梁钢供货国内首座免涂装耐候铁路钢桥——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参与北京冬奥会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的主赛道和训练道建设;高端低温钢应用于极寒地带的俄罗斯亚马尔液化天然气项目;桥梁钢与不锈钢复合钢板用于五峰山长江特大桥工程;420MPa、500MPa级别高强度复合板应用于常泰长江大桥,高等级桥梁复合板系国内最大供应商。

2021年,公司相关品种分下游应用行业(领域)销售情况

(2)先进钢铁材料

公司生产的先进能源用钢、高技术船舶及海工钢、高端工程及矿山机械用钢、高标轴承等特钢品种属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中“新材料产业”的先进钢铁材料(以下简称“先进钢铁材料”)。主要产品明细情况如下:

报告期,公司先进钢铁材料利润贡献持续提升,销量为181.11万吨,同比增加16.15%,占总销售量17.41%;销售均价5,905.24元/吨(不含税),同比增加22.83%;毛利率17.55%,同比增加2.65个百分点;毛利总额18.77亿元,同比增加68.09%。

3、经营模式

公司以客户为中心,坚持差异化产品发展定力,建立“产销研用+服务”一体化体系,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系列化的解决方案。公司已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效率生产、低成本智造”竞争优势,通过行业领先的智能制造与精品钢研发体系持续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竞争力。

报告期,公司围绕上游产业链布局,在印尼青山工业园打造海外焦炭生产基地,合资设立印尼金瑞新能源、印尼金祥新能源科技,分别建设年产260万吨、390万吨,合计650万吨的焦炭项目。两个项目陆续投产后,公司主营业务将新增焦炭业务,预计未来可能会对公司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除前述变化外,公司报告期内的主要业务和经营模式未发生重大变化。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公司未发生因核心管理团队或关键技术人员离职、设备或技术升级换代、特许经营权丧失等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情况。公司核心竞争力详细情况如下:

(一)体制与机制

公司融合了国有企业优良传统与民营企业机制灵活的特点,兼具组织和机制优势。公司坚持改革创新、优化组织管理,生产单元实行事业部制运作,推行阿米巴经营模式,提升组织运行效率。

公司遵从“以人为本、同心共进”的企业价值观,建立以价值创造为导向的“共创共享”文化,与员工形成“利益共同体、事业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构建多层次、多维度激励体系,施行股权激励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及技术合伙人制度,激发组织内生动力。公司关注员工职业发展,构建多元化职业发展通道。

(二)科创驱动

公司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转变”,坚持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研发投入连续多年超过营业收入的3%,打造行业领先的研发和创新能力。

公司整合内外部资源,建立“产销研用+服务”一体化的精益研发体系,打造“2+3+5”高端研发平台:2个国际级(南钢英国研究院、与日本冶金合作成立日邦冶金)、3个国家级(检测中心、材料环境腐蚀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省级(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江苏省高端钢铁材料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船舶用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企业院士研究院)。打通“设计-研发-供应-生产-制造-评价-应用”全产业链,累计建立29个联合创新中心。同时,聚焦前瞻性的、前沿的、原创性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聚集英国材料加工研究院、英国焊接研究所、瑞典国家冶金研究院、芬兰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等境外资源,打造开放的创新平台。

2010年以来,公司共有43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等级科技进步奖,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项;累计主持及参与起草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共计66项,其中国家标准34项;承担国家级项目14项,其中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项、重点研发计划项目9项及工业强基项目3项。

公司系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有效授权专利1,219件,其中发明专利462件,并获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拥有国外有效授权专利11件,其中国外发明专利9件。(单体口径)

(三)优特钢制造能力

公司拥有专用板材和特钢长材两大生产体系,工艺装备水平先进,主体装备已实现大型化、现代化、信息化,结合深厚的技术储备,并拥有相匹配的能源供给、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辅助系统,为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提供支撑。

专用板材:生产体系包括5,000mm宽厚板、3,500mm中厚板(卷)、2,800mm中板等3条生产线,品种规格覆盖齐全、分工合理、专业化生产。其中,配套三台轧机各具优势及特点,宽厚板轧机扭矩、轧制力系同类最大之一,中厚板(卷)是国内配置最完整的炉卷轧机产线,中板轧机轧制效率国内领先,可为客户提供从宽到窄、从厚到薄的全系列一站式、一揽子的解决方案。

特钢长材:生产装备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流程、短流程合理配置。其中,具有世界独特的前置控温、KOCKS高精度轧制、控冷功能的棒材生产线,达到国内、国际领先水平;配套国内领先的热处理、探伤检测等精整能力。

公司拥有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ISO9001国际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紧扣高端用户、高端产品推进产品认证,先后通过欧盟CE、欧盟PED、德国AD2000W0(W1)、新加坡FPC,日本JIS、印度BIS、马来西亚SIRIM、澳大利亚ACRS等国际认证。在油气装备领域,产线通过APIQ1及API会标产品(石油石化天然气行业用钢),产品先后通过SaudiAramco(沙特阿美)、Total(道达尔)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第二方质量审核认证,建立合作关系。在新能源领域,核电用钢按HAF003建立质保体系,并通过顾客第二方审核。在船舶与海工领域,通过ABS(美国船级社)、BV(法国船级社)、CCS(中国船级社)、DNV(挪威船级社)、KR(韩国船级社)、LR(英国劳氏船级社)、IRS(印度船级社)、NK(日本船级社)、RINA(意大利船级社)、RS(俄罗斯船级社)、PRS(波兰船级社)等11国船级社认证。在汽车轴承弹簧领域,产线先后通过IATF16949(汽车用钢)、ISO/TS22163(轨道交通用钢)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高标轴承钢通过十余年的积淀,已获得NSK(恩斯克)、SKF(斯凯孚)、Schaeffler(舍弗勒)等国际知名轴承钢企业认证及稳定供货;汽车钢进入全球主流品牌整车厂,并通过ZF(采埃孚)、AISIN(爱信)、BOSCH(博世)、CUMMINS(康明斯)等世界领先的零部件厂认证。

(四)品牌优势与产品力

公司具有与生产体系匹配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水平,产品在品种多样性、产品规格极限、质量等级等方面具有优势。公司长期培育的“双锤”品牌在行业中享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双锤及图”商标为中国驰名商标,“双锤”牌螺纹钢为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期货实物交割品牌。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184个新产品及科技成果通过鉴定,其中106项产品达到国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个产品获中钢协“金杯特优产品”,26个产品获中钢协“金杯奖”或“金杯优质产品”,16个产品获冶金工业质量经营联盟“冶金行业品质卓越产品”,18个产品获得“江苏省名牌产品”,1个产品获江苏省高端制造“双百品牌”,2个产品获江苏省“江苏精品”。

公司产品在新能源与油气装备、船舶与海工、汽车轴承弹簧、工程机械与轨交、桥梁高建结构等行业(领域)具有行业竞争优势。

(五)高端客户与优质服务

公司坚持直销模式为主的多层级销售方式,形成以华东为中心,辐射全国的营销网络,同时在香港、新加坡、中东、韩国、越南、印尼、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营销平台,逐步完善国际化市场布局。公司与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下游客户建立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并成为壳牌、NSK、蒂森克虏伯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格供应商。

公司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打造智慧营销系统2.0,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等手段将MES(生产管理系统)、ERP(资源计划系统)、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2M云商销售平台等四大系统融合,推进提供产品向提供服务延伸。公司对内整合销售、生产、物流、财务、质量、售后等业务流程,以建立产品规范代码为核心、订单流执行为主线,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通过“JIT+C2M”、E2E(智连)等新模式,与客户信息数据交互、流程串联、形成线上一体化协同;施行“铁三角”营销模式,围绕产品力、营销力、交付力,持续优化产销研“铁三角”组织,为客户提供高效、精准、贴身的个性化服务。

(六)智能制造

公司贯彻国家《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持续提升企业智慧能力及产业运营生态。公司智慧运营中心、铁区一体化智慧中心系统上线切换投用,打造一体化智造、经营、生态决策中心;先后打造了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工厂,1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6个省级示范智能车间。

公司致力于构建基于云原生钢铁数字系统,已建设适用于工业场景的云、边、端的架构,融合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钢铁数字底座,探索钢铁行业数据标准体系,发挥数据要素乘数作用,释放数据价值。公司以业务场景驱动,融合集成AI、VR、5G、无人机等前沿技术,打造钢铁行业领先智慧运营中心,打造数字化生产运营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打通原材料、炼铁、炼钢、轧钢全流程数字孪生,促使流程驱动型组织向数据驱动型敏捷组织转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七)低碳绿色发展

近年来,公司以打造“美丽都市绿色钢厂”为目标,将低碳绿色循环发展作为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投资超低排放改造和生态保护,建成了一批先进的环保治理设施。

公司已通过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2018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及RB/T103-2013能源管理体系钢铁企业认证。公司是行业中第一个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企业,获得世界银行(代表意大利碳基金)的碳减排量转让款共计1,135万美元。此外,公司坚持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是行业中第一家“国家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单位”、第一家亚临界发电技术应用于钢厂煤气发电机组。公司先后荣获中钢协的“中国钢铁工业清洁生产环境友好型企业”、《中国冶金报》的“绿色发展标杆企业”、工信部的钢铁行业转炉工序能效“领跑者”及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的“江苏省工业旅游区”、“南京市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通过了超低排放“有组织”和“清洁物流”的公示。

(八)物流便捷与区域优势

公司坐落于加工制造业发达的长三角地区,经济活跃、工业基础雄厚,是国内最主要的钢材消费区域,为公司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公司主要生产区域毗邻铁路、公路及水路,交通便利,同时地处的南京江北新区为国家级新区,确立了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和现代物流、科技服务“4+2”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公司的转型发展、产城融合提供机遇、拓宽空间。

五、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宏观经济展望

受新冠疫情扩散,能源价格上涨和供给扰动,以及地缘政治紧张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放缓。IMF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为4.4%。

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但也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中国政府坚持以稳为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政府工作报告》设定的2022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目标为5.5%。

2、国内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政府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将有利于钢铁行业平稳运行。同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快推进钢铁工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

(1)严禁新增产能,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严格实施产能置换,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市场供需基本达到动态平衡。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淘汰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推进废钢资源高质高效利用,有序引导电炉炼钢发展、至2025年电炉钢产量占粗钢总产量比例提升至15%以上。

(2)推进企业兼并重组

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

(3)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突出创新驱动引领,健立健全关键领域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强化产业链工艺、装备、技术集成创新,强化钢铁工业与新技术、新业态融合创新。到2025年,氢冶金、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无头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先进工艺技术取得突破进展。

(4)推进低碳绿色发展

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80%以上钢铁产能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进钢铁与建材、电力、化工、有色等产业耦合发展,提高钢渣等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5)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到2025年,力争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80%左右,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5%,打造30家以上智能工厂。建设钢铁行业大数据中心,提升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能力;构建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积极开展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标准研究。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规划要求,秉承“创建国际一流受尊重的企业智慧生命体”的企业愿景,聚焦“绿色、智慧、人文、高科技”,瞄准制造业升级、进口替代、产业互联网、低碳发展机会,掌握智能制造核心技术,构建以钢铁新材料为核心的相互赋能、复合成长的产业链生态圈,将公司打造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智造商。

钢铁产业以建设国际一流的现代化精品特钢基地为目标,加大对科技创新、超低排放和碳减排的研发和投入,通过数智转型提质增效、创新研发结构优化、绿色升级产城融合,做专做精做强特钢,从“制造”向“智造”(智能制造)升级,从“智造”向“智服”(智能制造服务)转型。

新产业聚焦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低碳发展及产业链延伸赛道,实现产业升级跃变,培育一批领军、冠军企业,打造行业领袖与隐性冠军。

(三)经营计划

1、前期经营进展说明

公司2021年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为:钢材产量1,060万吨;实现营业收入575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支出25亿元(其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支出17.60亿元)。

报告期,公司实际钢材产量1,040.32万吨,完成计划的98.14%;实现营业收入756.74亿元,完成计划的131.61%;固定资产投资支出24.24亿元,完成计划的96.96%。

2、2022年,公司生产经营的主要目标

(1)钢材产量1,068万吨;

(2)实现营业收入780亿元;

(3)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概算44.1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支出33.84亿元;

(4)环保设施同步运行率达到100%;

(5)实现安全文明生产。

公司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钢铁行业发展新要求,精准定位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对照全球领先企业相关绩效标准,把握“绿色低碳”和“双主业”两大发展主题,持续聚焦“创新驱动、数智化转型、新产业裂变”三条成长曲线,努力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先进材料智造商。

为实现上述经营目标,公司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强化极致竞争力

紧紧围绕2022年生产经营目标,继续深化成本对标,健全标准成本体系,加强成本监控和分析,促进创新降本、协同降本,全流程系统降本取得新突破,进一步提升M端极致竞争力。

持续贯彻国家《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快数字技术变革、加强数据治理、打造数字工厂,打通内部、融合外部、构建生态。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践行“开放、跨界、融合”创新理念,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牵引作用和平台资源优势,打造“产学研用”创新链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生态。输出南钢数智服务,进一步提升多元化、系统化、开放化的数智服务能力。

2、建设营销生态

以客户为中心,围绕“好产品”品牌价值链,为客户提供EVI、E2E、C2M增值服务。完善市场研判框架体系,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支撑。持续优化电子商务,推进智慧营销系统升级,提升客户体验感。梳理品种结构,满足客户需求的好产品,用极致的成本,与客户共享利润空间。聚焦行业龙头,围绕“专、特、优、精”,实现营销价值链增长。抢接重点工程订单,加强重点产品放量,进一步提升竞争力。

3、管理创新再进化

对标国内外一流企业,全面引进世界级智造标准体系,系统学习管理体系思路、工具、方法。提升经营管理,推进大采购、大政策市场等平台构建。加强设备管理,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设备安全、稳定、可靠,提升补强设备管理的基础能力和系统支撑能力。强化质量管理,推进质量管理理念纵向和横向延展,通过质量管理大数据,优化完善质量考核机制。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积极组织好第二方、第三方的质量认证。巩固财务管理,深度应用财务数据,通过经营绩效管理驾驶舱,持续推进业财融合。围绕组织进化和智能智造的规划,做好人资绩效2.0构建、关键事件过程跟踪。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全面推进企业EHS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司安全管理水平。

4、绿色低碳新发展

根据国家双碳目标和行动方案,进化公司“十四五”发展战略,探索低碳新路径、构建绿色生态产业链新赛道。设立产业发展研究院,健全组织体系,并加强组织建设和人才储备,通过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掌握绿色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绿色低碳产品,推行节能降耗工艺,助推企业可持续发展;深耕能源结构优化,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争取未来绿色发展主动权。

5、产业链生态圈

新产业聚焦新材料、产业互联网、低碳发展及产业链延伸赛道,围绕“产业运营×产业投资”总体策略,优化核心平台发展战略和路径,持续提升产业运营能力和组织能级;深耕金恒科技智能智造领域,加强金恒科技智能控制、工业大数据等技术研究能力;打造产业互联网领域,通过钢宝股份、鑫洋供应链、鑫智链等资源整合,利用数字资产优势,贯通上下游一体化服务。持续推进万盛股份收购事项、印尼焦炭项目、CVC模式。

6、维持公司当前业务,完成在建投资项目所需的资金需求

公司2022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概算为44.13亿元,聚焦品种质量、智能制造、数字转型、绿色发展等方面进行项目建设,推动公司“十四五”规划落地。其中,安全、环保和节能项目计划16.33亿元;智能制造、品种质量等项目计划13.55亿元;提效增益、装备措施、公辅配套计划14.25亿元。

2022年,公司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支出33.84亿元,资金来源于自筹及募集资金。其中,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支出20.84亿元;已完工及2021年结转项目用款13亿元。

上述经营计划所涉内容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业绩承诺,敬请投资者对此保持足够的风险意识,并且理解经营计划与业绩承诺之间的差异,注意投资风险。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经济风险

钢铁行业的发展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高度相关。当前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面临多种挑战。从全球经济上看,地缘政治风险、新冠疫情反复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美联储货币政策引发全球商品价格波动,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从国内经济上看,国内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经济转型调整压力仍在,中国政府坚持以稳为主,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钢铁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

应对措施:(1)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和国家政策,通过调整经营计划、创新营销模式等方式推动公司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公司转型升级的需要。(2)提升极致竞争力,充分发挥智慧集控、数字化运营、智慧决策等方面优势,继续深化成本对标,健全成本标准体系,加强成本监控和分析,促进创新降本、协同降本、全流程系统降本取得新突破。打造公司数字化系统平台,构建云、边、端的工业互联网架构体系,加速公司数字化转型。(3)持续优化精品特钢体系,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创造效益。(4)打造钢铁新材料为核心的相互赋能、复合成长的产业链生态圈,聚焦产业发展和价值增长,提升产品竞争力。

2、经营风险

铁矿石、焦炭、废钢等原料价格高位波动,工业用电价格上涨,加大钢铁企业成本压力。供给复苏与需求复苏的错配,钢铁销售价格压力增大,钢铁产业链利润向上游集中。

应对措施:(1)动态把握市场变化,拓展采购渠道,通过择机采购、战略采购等方式降本。(2)持续推进降本增效,挖掘潜在效益。(3)重视期货套保对冲能力建设,弱化市场波动影响。(4)嫁接全球资源,提高全球化配置资源能力,加快印尼焦炭项目建设,提高成本竞争力。

3、环保风险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修订施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以及《“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的背景下,国家对钢铁行业低碳绿色发展升级改造的要求提高。

应对措施:(1)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以超低排放改造为抓手,以污染物稳定达标为基础,严守时间节点推进超低排放改造项目工程。(2)层层落实环保管理责任,加快环境治理速度,强化环保设施四同管理,进一步改善厂区环境质量。(3)践行“十四五”战略规划,推进高炉节能降耗技术改造项目等重点节能项目建设。(4)加强工艺创新,采取利用废钢等技术方式减少碳排放量,加强对氢冶金、焦炉煤气合成氨、碳冶炼等技术的研究。(5)加强公司各类污染源排放的自我监督检查,强化全员环保意识。

4、疫情风险

国内疫情呈现出点多、面广、频发的特点,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复杂,疫情防控难度加大,给公司的生产经营管理等事项带来一定的风险。

应对措施:自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司高度关注疫情发展情况,建立常态化的疫情防控机制,加强对全体员工与疫情相关的健康知识的宣传,突出内部疫情防控的监督检查工作,尽力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管理事项正常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