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美满的家庭,都离不开“趣”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18 15:52

有的家庭磨合了一辈子,酒店保洁13825404095也总是吵吵闹闹,时不时就爆发一次家庭大战。有的家庭干脆磨合失败,家中总是冷冷清清,每个人都只关心自己。

或许会有人说,吵吵闹闹的家庭,关系不会变得很好吗?

然而,每当你想家的时候,你最先想到的绝不会是吵架,而是那些珍贵而又美好的回忆。

家庭的磨合时间可长可短,但每个人一定要知情识趣;美满的家庭,未必要平平淡淡亦或是吵吵闹闹,但一定要充满着乐趣。圆满的家庭,更是每个人都要有志趣。

就如同杨绛一家:他们将生活过成了童话,温暖了彼此。


《我们仨》书中,杨绛一家

01 懂得知情识趣的家庭,日子总是美好的

都说人与人之间是需要距离的,即使关系再亲密,像夫妻之间,孩子与父母之间,也不能决定对方的人生。有时候知情识趣,各退一步,换位思考一下,日子才能过得好。

巧的是,钱钟书一家每个人都是懂得知情识趣的。

夫妻之间哪有不吵架的,钱钟书和杨绛起初也吵架,尽管人家吵的是学问,一个法文“bon”的读音。最后还较真地请来了专家,事实证明杨绛对了,钱钟书错了。

只是杨绛虽然赢了,却也觉得吵架很无聊,不开心,钱钟书输了,自然也不开心。这样的结果让他们发现,吵架是个体力活不说,还伤人伤己,实在是两败俱伤。

于是决定,如果两个人对某件事持有不同意见,只需要各退一步,各持己见,不必求同。但之后的几年,遇事两人一商量,也就决定了,不是依谁,仅仅只是商量。

但矛盾总是会来的。钱钟书被家人要求去蓝田教书,可以方便侍奉父亲。而杨绛认为他在清华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且工作未满一年,怎么也不应该换工作。钱钟书也不愿意丢弃了清华的工作,但是他的亲人都主张他去,他也觉得应当去。是不是很熟悉的矛盾,或许在普通家庭早就吵起来了,但其实这件事很平淡的就过去了。

因为杨绛想:一个人的去处,是一辈子的大事,当由自己抉择,我只能陈说我的道理,不该干预;尤其不该强制他反抗父母。

自然,之后的日子,杨绛的家庭越过越温馨,越过感情就越好。

就连徐志摩也曾说过: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真正过得好的日子不就是这样,像春天之于四季,不炎热,也不寒冷,是恰好的温度吗?

然而不懂得知情识趣的家庭,就像一个一点就燃的炸药桶,伤人伤己,情感也在相处之间一点点被磨灭。

杨绛曾描述过一个画面:她和丈夫女儿在一个晴朗的下午三个人各自做各自的事,互不干扰,却又和谐万分,相视一笑便是岁月安好 。知情识趣让杨绛的家庭很少有过争吵,让日子过得总是和谐美满的。


《我们仨》书中,各自工作,各不干扰

02 有乐趣的家庭,关系总是和谐的

在异国留学时日子总是艰苦的,离家远走,不复在父母庇荫之下。

然而,很多时候,家庭最怕的不是艰苦的生活,怕的是在艰苦生活中没了乐趣,只剩了抱怨。

那样苦难会慢慢磨平了彼此的耐心,埋怨与推脱张口而出,而矛盾与争执,也接踵而至。

特别是,很多的家庭都只能有福同享,而做不到有难同当。

可杨绛一家是不一样的。他们用乐趣点缀了那段艰苦岁月,关系不仅没有变差,反而更加和谐。

他们并不是爱丽丝,但生活对杨绛钱钟书来说却是仙境,处处都可以探险。

散步时,挑选不认识的路走,是探险。

重新找房子,搬新家是探险。

自立伙食也是探险,吃上红烧肉是探险成功。

在那么艰苦的岁月中,把生活过成了童话,有这样的乐趣伴随,他们的关系怎么会不和谐呢?

就像王小波说的:要做一个有趣的人,就算独处,也不会寂寞。一个人一生很长,跟一个有趣的人共度一生,才不枉此生。

在家庭的第三个成员出生后,他们的生活更是添加了许多乐趣。

他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

女儿钱瑗长大了,会照顾杨绛,像姐姐;会陪杨绛,像妹妹;会管杨绛,像妈妈。

女儿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的哥哥,只配做弟弟。”杨绛又变为最大的。


《我们仨》书中,钱瑗和爸爸最‘哥们’

钱钟书是杨绛和女儿学问上的老师,可在生活中又需要杨绛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有时杨绛母女会取笑钱钟书的各种笨拙;也有时杨绛与钱钟书夫妇联成一帮,说女儿是学究,是笨蛋,是傻瓜。

钱钟书还会和女儿钱瑗联成一帮向杨绛造反:杨绛出国期间,连床铺都不叠,预知杨绛回来赶忙整理,女儿钱瑗还嘀咕狗窝真舒服。

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怎能不美好,关系又怎能不和谐呢? 家庭最美好的模样,就是在一地鸡毛中,添加了无限乐趣。

03 有志趣的家庭,生活再难也会过得圆满

杨绛一家生活在那动荡的岁月,总是聚少离多,但又因为彼此相互挂念,又各有各的志趣,生活也总是圆满的。

在他们沦陷上海时,饱经忧患,也见到了世态炎凉。他们夫妇常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细细品尝,因为忧患孕育智慧。

尽管他们并不为自己乐观,但他们不想逃跑,他们爱祖国,爱祖国的一切,只愿安静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团聚的日子刚过没多久,他们一家又被下放乡下改造。女儿钱瑗到了工厂,别人都叫苦叫累,她却赶紧买了书,静心学习钢厂图的绘画,还得到了老师傅的欣赏。

钱钟书下放时,三年饥荒已经开始,每天要掏粪不说,还只能吃霉白薯粉掺玉米面的窝窝头。

即使在这种环境中,钱钟书依旧每天看看书,整理整理文献,有着自己的志趣,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不被苦难所困扰。同时也不忘顾家,每次回家都给家人带很多北京买不到的肥皂和大量当地出产的蜜饯果脯。

那之后不久,文革又开始了,杨绛和钱钟书先后被革命群众“揪出来”,成为“牛鬼蛇神“。

女儿钱瑗心疼父母,将他们接去了自己的教师宿舍,但没有暖气,寒风呼啸,恰巧钱钟书又生病了,使得他们一家的生活雪上加霜。但有高尚的志趣,在任何艰难的环境中也能支撑着精神不垮,进而抵御肉体的衰亡。

就是在一间陋室中,他们一家人开始了安居乐业。钱钟书的病慢慢恢复,渐渐的手可以写字,但两脚还不能走路。他继续写他的《管锥编》,杨绛继续翻译《堂吉诃德》,女儿钱瑗继续教书,他们无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他们的志趣。

杨绛一家的志趣,是他们鼎力前行将生活过得圆满的动力。在艰难的生活里,他们因有了志趣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累时就歇一歇,随文学起舞,烦时就静一静,与书籍相伴。

许多人,熬不过那段动荡的岁月,匆匆走向生命的尽头,但杨绛一家却没有迷失方向,放弃希望。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已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杨绛一家虽有艰苦岁月,却又坚守自己的志趣,道尽了生活的圆满。

04

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的杨绛先生左手被渐渐长大、可人乖巧好学的钱瑗搀扶,右手被形象高大的钱先生搀扶,一家三口从风雨飘摇的民国走来,经历了颠沛流离和战乱之苦,但他们一家三口总是紧紧相依,不离不弃,且其乐融融的。


《我们仨》书中,钱瑗为父母做菜

1997年早春,钱瑗去世。

1998年岁末,钱钟书去世。

我们仨中走了两个,只留了杨绛一人。品尽了丧女丧夫之痛的杨绛却没有倒下,因为他们仨在一起的幸福快乐时光足以照亮各自的人生,也足以温暖杨绛的余生。

当杨绛女士与钱钟书先生相遇时,他们风华正茂,一见倾心。就这样两人携手走到了一起,后来,又喜得一女儿钱瑗,开始了三个人的生活。后来丈夫和女儿都离开了,独留杨绛一人静静思念他们三个人的共同时光,温暖平静的文字背后是一家人的趣。

家庭百态,终究不过是一个“趣”字。家庭的趣,平平淡淡,温温润润,却又给人震撼,那是最珍贵美好的记忆。

钱瑗对杨绛说:娘,前面的路黑,你胆小,我先去给你点一支蜡烛;钱先生说:绛,怕你走路磕磕绊绊,我去给你点亮另一支蜡烛;杨绛说: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愿往后余生,你的家庭可以幸福美满,一起度过漫长岁月,温暖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