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工艺操作
① 空罐准备
放罐后应进行全面检查和清洗。要清理罐内残渣,家电清洗13825404095去除罐 壁污垢,清除空气分布管、温度计套管等处堆积的污垢及罐内 的“死角”。要防止端面轴封漏气、搅拌添料箱及阀门渗漏等。 蛇管和夹层要按设计规定的压力定期试压。空消时应先将罐内 空气排尽,保持蒸汽畅通,阀门、管道均要彻底灭菌。
◆
发酵中后期染菌或前期染菌轻微而发现较晚时,可加入适当 的杀菌剂或抗生素;或把高单位的后期发酵液压一部分到染菌 罐中,抑制杂菌生长速度;或者降低罐温,减缓杂菌繁殖速度。
◆
二、噬菌体污染的防治
在国内外,发酵工业中噬菌体的危害是一个普遍的问 题。对于丙酮丁醇、氨基酸、酶制剂和抗生素等发酵都有 噬菌体的危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惊人的。
根据谷氨酸发酵情况分析,染菌原因以
设备问题(设备渗漏、管道不严、设备死角)和 空气问题(过滤器不严、过滤器失效、过滤器受 潮)为主, 种子(二级种子染菌)次之,
而培养基消毒不透的情况较少。
2、 防止染菌要点
(1)空气系统
提高空压机进口空气的洁净度、防止空气带油、水及过 滤器失效。
如提高空压机吸气口位臵并加强压缩前的过滤;防止空 气冷却器漏水而进入空气系统;在空气过滤器灭菌时要防止 冲翻介质而短路,防止烤焦介质或着火;装填纤维介质时要 压紧;操作中要防止空气的压力剧变和流速激增等。
◆
有些抗生素能抑制多种噬菌体,氯霉素(1g/ml)对 丙酮丁醇乳酸棒杆菌的HM噬菌体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对宿 主菌无影响。
◆
③ 用量要小,要经济。
有些噬菌体感染需要双价阳离子(Ca2+、Mg2+)吸附或 DNA注射才能进行。使用络合剂可获得较好的效果,如0.20.3%多磷酸钠、0.1-0.2%肌醇六磷酸 (phytic acid)、0.2-0.5%柠 檬酸或草酸等可抑制乳糖发酵短杆菌的噬菌体。
◆
非离子去污剂如聚乙烯二醇酯酸、聚羟乙烯烷基醚、吐 温20、吐温60均能明显地抑制噬菌体吸附、复制,或引起流 行性感染。
1、噬菌体的污染源
◆
噬菌体广泛地存在于适合宿主生存的泥土、污水和空气中;
发酵工业生产菌的噬菌体可以从异常发酵液和工厂环境中分 离出来,溶源性细菌也混杂在工厂周围环境的细菌中;
◆ ◆
一个新的发酵工厂往往在投产不久便会出现噬菌体污染;
研究认为,当有许多细菌存在时,相应的噬菌体就会马上出 现,பைடு நூலகம்浓度在自然条件下很容易增高。
3、噬菌体污染的防治
发酵工业生产中噬菌体污染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虽然 至今还没有完全满意地解决这一问题,但采取一些措施 来防治噬菌体的污染,也有一定的成效。
(1)防止噬菌体入侵和蔓延
发酵工厂生产菌的噬菌体广泛存在于其周围环境中,为了 防止噬菌体的污染,保持周围环境的清洁是必要的,所有设 备和设施如发酵罐、管道系统等要进行灭菌处理。 妥善地保藏菌种、对原料和水进行无菌处理、对工厂空 气、种子、发酵液、泥土和污水的噬菌体浓度进行日常检查, 即使空气中噬菌体浓度极低时,也要进行检测。
◆
无菌试验时,如果肉汤连续3次变色(红→黄)或产生浑 浊,或双碟培养连续3次有杂菌菌落,即判断为染菌。
◆
(3)染菌率的统计
以发酵罐染菌批(次)为基准,染菌罐批(次)应 包括染菌重消的重复染菌批(次)在内。整个发酵周期 中,无论前期或后期染菌,均作“染菌”论处。
发酵(罐)染菌批(次 ) 染菌率 100% 总投罐批(次)
(2)设备
发酵罐及其附属设备应注意严密和防止泄漏,避免形成 “死角”。与物料、空气、下水道连接的阀门皆需保证严密 度。
● ●
用超净工作台及净化室代替无菌室,以提高无菌程度。
连消设备的连消塔要简单,易拆装清理,操作时蒸汽能与 物料均匀混合,并易控温度;维持罐在料液输送时培养基在 罐中能均匀地缓慢上升,不走短路。
抗噬菌体突变株应具备以下特征:
1)对以前出现过的噬菌体都具有抗性; 2)为非溶源菌;
3)具有与原始菌株相当或更高的生产能力;
4)没有回复突变成噬菌体敏感株的能力。
(3)使用抑制噬菌体复制的化学药物
药物必须具有以下性质:
① 选择性抑制噬菌体而不影响宿主菌生长或发酵过程;
② 在食品发酵工业上要求该化学物质不影响产品质量;
一般来说,噬菌体污染引起的异常发酵有以下表现:
(1)污染较轻,或在发酵末期污染,则使发酵过程减慢或降 低发酵产率。也有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产率反而增高; (2)在细菌对数生长期污染,而且污染量大,就会造成细菌 溶解,发酵终止。
噬菌体污染后可以观察到糖消耗减慢,pH异常变化,产 气减少,发酵稀薄,继之活的生产菌减少。通过测定可过滤 性、传染性、宿主特异性、溶菌斑形成能力和电镜观察来鉴 别异常发酵中的噬菌体。
◇
防止杂菌和噬菌体污染是保证发酵正常 进行的关键之一
一、杂菌污染的原因与防治
1、 从染菌的现象分析染菌的原因
1)从染菌的时间分析 2)从污染的杂菌类型分析 ● 早期(如接种后12 h或24 h),除了种子带菌外,主要 是培养基或设备灭菌不彻底。 ● 污染耐热的芽孢杆菌,多数是因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 3)从发酵罐及批次分析 ● 相反,中、后期染菌则可能与中间补料、设备渗漏以 设备存在死角所致; 及操作不合理等有关,也可能是空气过滤器不严所致。 大批发酵罐染菌是指整个工厂各个产品的发酵罐都出现 个别发酵罐连续染菌,较多地是由于设备问题而造成的。 个别发酵罐偶然染菌的原因最为复杂,各种染菌途径 ● 污染无芽孢杆菌、球菌等不耐热菌,可能是从蒸汽的 杂菌现象,而且染的是同一种菌,主要是空气过滤器除 如阀门的渗漏或罐体破损,特别是蛇形管的穿孔,有时 都有可能引起。 冷凝水中带来的,或空气系统不严造成。 菌不净,空气带菌而造成的。 不易察觉。有时设备破损引起的染菌会出现每批染菌时 间前移现象。
有关种子操作的制度要严格遵守;摇瓶瓶塞要确保严密。
⑥ 无菌试验 无菌试验要严格取样操作,力求减少误差。应同时用 肉汤和双碟作对照,以便迅速作出判断。当发现染菌时, 要通过分辨菌型来探索菌源,并对杂菌做耐热试验考察。 如果怀疑种子罐染菌,则种子不能轻率进发酵罐。
3、 无菌检查与染菌的处理 为了防止在种子培养或发酵过程中污染杂菌,在接种前 后、种子培养及发酵过程中分别进行无菌检查,以便及时 发现染菌,并在染菌后及时进行必要处理是很重要的。
第四章 发酵工艺过程控制
第九节 杂菌与噬菌体的防治
纯种发酵(单菌或混菌);菌种以外的微生物都被视 为杂菌。
◇
所谓染菌,是指在发酵培养基中侵入了有碍生产的其 它微生物。
◇
几乎所有的发酵工业都有可能遭遇杂菌或噬菌体的污 染。染菌的结果,轻者影响产量或质量,重者可能导致倒 罐,甚至停产,造成原料、人力和设备动力的浪费。
(1)无菌检查
染菌通常通过3个途径发现:无菌试验、发酵液直接镜 检、发酵液的生化分析。其中无菌试验是判断染菌的主要 依据。
◆
无菌试验方法有双碟培养、斜面培养、肉汤培养等, 其中以双碟和肉汤培养为主。
◆
(2)染菌的判断
◆
以肉汤和双碟培养的反应为主,镜检为辅。
每8h一次的无菌检查,至少用2只酚红肉汤及1只双碟同时 取样。
(4)染菌的处理
发现染菌后,应立即根据染菌的种类及产生菌的菌龄等 ◆ 种子罐染菌后,种子不能再接入发酵罐中,这时可用备用 具体情况分别进行处理。除据染菌时间及危害程度对污染 种子接种。如无备用种子,则可选一适当培养龄的发酵罐培 罐进行挽救或处理外,对有关设备也应进行处理。 养物作种子,即生产上所说的“倒种”。 发酵罐前期染菌后,如培养基中C、N含量尚高,则可重新 灭菌,接种后再运转;若染的杂菌危害性较大,则放掉部分 料液,补入新料液,重新灭菌、接种。
◆
工厂本身的排放物有时也给重复污染提供了噬菌体来源。 生产过程中发酵气体排出,可以带有大量的生产菌。
◆
在生产罐污染有少量噬菌体(尚可进行生产)时,噬菌 体也被排到环境中,造成恶性循环。
◆ ◆
废弃的发酵液处理不当可以成为难以对付的污染源。
2、 噬菌体污染与发酵异常
噬菌体污染后的情况因发酵工业的种类、污染的噬菌 体特性、污染时间、感染复度(即培养物内的噬菌体与细 菌的比率)、培养基成分、发酵罐内的物理和化学条件不 同而异。即使同样的噬菌体并不一定引起同样的异常发酵 情况。
② 实罐灭菌
配制培养基时要防止原料结块。配料罐出口应有筛板过滤器 (筛孔直径≤0.5mm),以防块状物及异物进入罐内。灭菌时,要 保证各路进气畅通及罐内料液翻腾激烈,控制好温度与压力,严 防泡沫冒顶及料液倒流到空气系统中。
③ 连消 料液进入连消塔前需先预热。灭菌过程中,料液温度 及其在维持罐停留的时间都必须符合要求,确保灭菌彻底。 当冷却管开放冷水时,防止因突然冷却造成负压而吸入外 界空气。为确保灭菌温度稳定,连消必须实现自动控制。 ④ 补料 补入发酵罐内的料液一定要保证无菌。 ⑤ 种子
喷洒氯化物或杀藻胺(benzalkonium chloride)气溶胶能杀 灭活噬菌体,紫外线照射用作一种额外的保护措施。漂白 粉(0.2%)、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0.01%0.1%)和福 尔马林(1%)均可单独使用,如果必要也可联合使用。
(2)选用抗噬菌体突变株
对付噬菌体污染的一个措施就是分离抗正在污染的 噬菌体的细菌突变株,用于发酵生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