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穷窝换新房 农民变工人 陌路成好邻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5 07:08

穷窝换新房农民变工人陌路成好邻

——贵港市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名广西第一探访

广西日报记者唐正芳 本报记者张思

5月的清晨,地面清洗13825404095港北区老乡家园,黄福利的便民粮油水果店7:00准时开门营业;7:30,往南约30公里的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张玲丽穿戴整齐出门;半个钟头后,往东约100多公里,平南县工业园移民安置小区臧秀梅已经正式上班了。

这是贵港市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移民一天生活的开始。

2018年9月10日,贵港在广西率先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当天,最后一批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桂平长安工业园安置小区55户132人领到新房钥匙。

贵港市委书记李新元表示,按照“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总体目标,以深入开展“精准扶贫突破年”活动为契机,精心组织,精心谋划,精准发力,加强服务,确保了异地扶贫搬迁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贵港市易地扶贫搬迁综合进度排名广西第一。

泥屋变套房,搬离穷窝去穷根

“十三五”期间,贵港市计划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3873人。2016年2月,覃塘区率先动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金岭扶贫移民安置小区。紧接着港北、港南、平南、桂平等县(市、区)陆续开工。该市严格落实市包县、县包点的“八包”责任制,倒排工期、24小时轮番施工,大力推进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建设。

“项目刚开始时,韦副书记每周都来看看,后面一个多月天天到工地检查,有时白天来了,晚上还来。”覃塘区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施工方工程师宋海波说。他所说的“韦副书记”是覃塘区委副书记、区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副组长、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包点责任领导韦进伟。

那时,韦进伟经常白天拿着本子记录哪一栋楼多少工人在抹灰、多少人在刮腻子;晚上询问施工现场照明够不够亮,是否存在安全隐患;还亲自检查门窗是否安装妥当,墙面是否粉刷平整等。

时值建筑行业旺季,工人紧缺,覃塘区发动力量招揽人才,施工方管理人员亲自上阵;将“流水施工”转变为“平行施工”,消防水车、市政洒水车送水,各种功率发电机24小时作业发电。

2017年11月,租了10年房子的岑升财搬进覃塘区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90多平方米的新房,3房1厅1厨1卫1阳台,窗明几净,电视机、冰箱、沙发一应俱全,这就是岑升财五口的新家。2018年春节,妻子和三个孩子兴高采烈给新家贴对联、年画,还特别放了烟花。他动情地说:“十年了,第一次在属于自己的家过年,所有这些都要感谢共产党。”

2017年9月,金岭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完成建设任务;同年10月,布山扶贫移民安置小区实现贫困户抽签分房。覃塘区两个移民安置小区全部完成建设任务,比计划提前了一年多时间。

作为广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桂平市投入2.78亿元建设四大安置区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项目。至去年9月,共易地搬迁安置建档立卡贫困户5699人。该市石咀镇平安村贫困户黄业钊住进了100平方米新居,当天政府还送来新木床、桌椅,幸福快乐荡漾在家里每一个人的笑脸上。(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至2018年10月20日,贵港市共建成移民集中安置区10个、安置点11个,累计完成投资7.53亿元,竣工住房3180套,搬迁入住建档立卡贫困户13873人,搬迁入住率达100%。

农民变工人,“输血”与“造血”并举

“早上8:00才开始上班,12:00前就可以享受一顿免费午餐;下午1:30上班,5:00前又下班了。”今年52岁的臧秀梅从来没有感觉到生活如此厚爱自己。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必须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贵港市扶贫和水库移民管理局副局长余飞表示。为此,该市制定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就业扶持工作与搬迁安置住房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

臧秀梅是平南县镇隆镇蒋村村垌二屯人,家里世居深山,一亩多水田勉强够养活一家5口人,属于因病因学致贫的贫困户。2017年11月搬进平南县工业园区移民安置小区后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

臧秀梅一家搬进老乡家园的当天,该县人社局就组织相关部门、企业进驻小区举行招聘会,帮助移民就业。在这次招聘会上,臧秀梅和丈夫成功就业,丈夫在小区当保安;自己则成为工业园安洁餐具消毒中心一名工人,月工资2000~2200元,比起日晒雨淋的繁重农活,臧秀梅觉得现在的工作轻松多了。

平南县统筹就学、就医、就业“三个就”,解决搬迁户入学、看病就医、打工挣钱长远发展问题;建设经营性公司、生活市场和公共服务站“三大场所”,搭建公共服务平台;用活“三种机制”,按照“八一一”分配方式,保障搬迁群众后续生活。目前,安置小区50间临街商铺优先租给搬迁群众,已经出租33间,所得收益用于搬迁群众的生活补贴或社区管理;正在投入500万元规划建设农贸市场,设置摊位供搬迁群众经营或租赁;与该县宁丰农牧有限公司合作养殖生猪,仅这项,预计每年每户可增收1400多元。采访结束,适逢孩子中午放学,一辆班车送到小区门口,孩子们背着书包,叫着笑着,撒欢般跑着回小区。

墨绿色叶子,充足的光照。港南区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后续扶持产业——桥圩镇和平村440余亩沃柑种植基地一派生机。该基地采取“党支部+村民合作社+产业基地+搬迁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统一经营,销售产品所得收益60%作为搬迁户分红,30%作为基地后续产业发展资金,10%用作管理人员劳务输出,“输血”与“造血”并举,增加财产性收入。

目前,贵港市发展特色农林业621户2696人;发展劳务经济1593户7007人;发展现代服务业190户820人;实行资产收益97户441人;实行社会保障保兜底457户1811人。各县(市、区)在各安置点附近引入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贫困户务工、收益分红等多种方式,解决搬迁后续就业、生产和生活问题,多路径、多渠道扩展移民增收脱贫途径,助推搬迁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在市委、市政府的帮扶下,36岁的黄福利在小区开起了便民粮油水果店,自己创业;大学刚毕业的张玲丽,成为小区党群服务中心一名工作人员;52岁的臧秀梅则成为安洁餐具消毒中心一名最勤快的工人。他们对现在的工作心存感激,对未来充满希望。

独户变杂居,民族团结一家亲

“刚住进来时,生活环境与之前相差很大,小区不和谐现象时有发生。”当选为港北老乡家园业主管理委员会主任的覃国讲说,“成立‘一部一会一社’后,小到有人从楼上扔牙签,大到邻里纠纷,我们管委会都要管。经过一段时间治理,如今小区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了。”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居民来自四面八方,有壮、汉、瑶等多个民族130多个姓氏,生活习俗各不相同,由之前的单门独户变成现在的大杂居,工作生活难于很快适应。

为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出现综合治理难题,贵港市积极探索创新移民后续管理模式。港北老乡家园率先成立“一部一会一社”即党支部、业主管理委员会、产业合作社,切实增强移民脱贫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实现协商自治,共同致富的目标。该小区还成立了楼长制,每一栋楼都有一位户主担任楼长,收集汇总住户的意见建议,上报至管委会,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覃国讲就是由楼长推选出来担任管委会主任的。

移民入住后水电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原来,移民入住暂时使用工程水电,小区经常停水停电,大家只能到根竹镇上买水。去年1月党支部成立后,通过召开业主代表会制定协调水电安装工作方案,派专人负责该项工作。经过党支部和管委会的努力,在上级多个部门的帮助下,居民的水电安装工作在3月份全部完工,经常停水停电现象不再发生。

桂平市4个安置区创新成立党支部、居委会、业主委员会、业主监督委员会、党群服务中心及党群发展中心“一部三会两中心”管理模式,组织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党员驿站、“4点半学堂”、老年活动中心、休闲广场等服务活动场所,全力打造正能一家、服务一家、互助一家、平安ー家、健康一家、和谐一家等“六个一家”红色小区,提供各类便民惠民服务,让搬迁群众住得安心、放心、舒心。

贵港市通过积极探索创新移民后续管理模式,建立党支部、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加强教育培训,加强服务和管理,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努力打造平安、文明、和谐、美丽的安置小区,让搬迁群众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