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体现司法担当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5 02:30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体现司法担当

——『十一个坚持』在法院落地生根综述之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律是治国之重器,厂房保洁13825404095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回首新中国75年的光辉历程,我们看到,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的力量保障了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了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建设法治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核心要义之一。步入新时代,人民法院一如既往地坚持依法治国,在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中彰显司法担当,在实质化解矛盾纠纷中展现司法作为,在防治网络违法犯罪中发挥审判力量,让良法善治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最大限度地凝聚社会共识。

如何防范重大风险挑战?

人民法院直面“治理难题”频发力

新中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历经磨难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75年来成功应对了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人民法院始终坚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增强本领,主动防范、精准化解前进道路上的许多风险,护航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路前行。

踏上新征程,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深刻回答了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问题。要坚持依法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这样的理念在广袤的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感谢法院力促案件妥善解决,让我们企业平稳渡过难关。”“感谢法院高效组织调解,银行资金安全了。”2023年初,一起诉讼标的额高达46亿元的涉外房地产企业银行贷款纠纷案的原、被告来到上海金融法院,向法官表示感谢。该案在法官的主持下最终成功调解,不仅确保了银行资金安全,也为房企纾难解困赢得了时间,使旧城改造项目得以继续推进,担心动迁会被搁置的居民也安下心来。

近年来,大量建工类、房地产类案件涌入法院,多数牵涉公共安全、百姓住房、农民工工资、银行资金安全等重大敏感问题。复杂交织的矛盾导致风险指数急剧飙升,依法治理、规则引领则是最优选择、最佳方案。2023年7月,最高法发布“1号司法建议”,推动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强化预售信息查询和购房风险提示,旨在防范化解房地产领域的风险,促进保交楼、防纠纷。

在金融领域,信用卡和融资性保证保险合同纠纷持续增长,预示着金融风险正在蔓延。2023年8月、11月,最高法及时发出2号、4号司法建议,推进信用卡授信审查、规范保险业务,多管齐下、协力加强金融监管,为筑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底线保驾护航。

一些企业被多家债权人起诉并申请执行,资金链濒临断裂,这些年竟转“新”重生,一触即发的破产衍生风险无声无息地消融于端倪。这些“不可思议”的背后,依旧是那只法治的“手”直面“治理难题”频频发力——

2024年上半年,全国法院审结破产案件8803件,同比增长4.8%。对于破产案件中系列性、群体性衍生纠纷,人民法院紧盯企业挽救、职工安置、资产处置等,充分发挥司法职能,挽救困境企业,助力“涅槃重生”,确保衍生纠纷一揽子化解,力促社会和谐稳定。

如何解决涉诉信访难题?

有信必复﹢实质化解是一剂良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无论是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都要坚持在法治轨道上进行,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

商品房预售、信用卡及消费贷、融资性保证保险、劳动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纠纷多发,案件量大,信访件也多,这些情况被最高法敏感而及时地捕捉到了。于是,最高法主动发出司法建议,促推综合治理、规范管理,一些领域的矛盾纠纷应声而落。

更顽固、更难解决的矛盾纠纷正在以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形式反映到各级法院。最高法调研发现,人民群众来信来访中大量仍为重复访,主要原因是来信得不到及时回复。

2023年4月,最高法召开党组会研究落实“有信必复”工作。此后,最高法党组反复强调,必须反思涉诉信访工作是否做到了“有信必复”、实质化解、是否把信访工作法治化落到了实处。

“去年9月以来,全国法院7日内程序性回复19.1万件,期限内回复率91.4%;实质性答复10.7万件,期限内答复率95.6%”——2024年全国两会,最高法工作报告重点报告了做实“有信必复”的落实情况。

让老百姓的问题有人应,让大家的难事有人管。这是“有信必复”出台的初衷。“有信必复”只是措施和手段,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在这样的理念下,最高法指导各地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以“如我在诉”的温情与担当,促进矛盾纠纷实质化解,以司法之力助推解决群众的烦心之事、燃眉之急。

“没想到只花了十块钱邮费,就解决了几个亿的事儿”。德尔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者亲身体验到了“有信必复”的一诺千金。他们曾寄给最高法第四巡回法庭一封信,想解决集团持股的一家破产企业长期未注销问题。寄信14天后,就接到了四巡诉讼服务中心的电话。信中倾诉的难事,不到一个月就彻底解决了。

那些奔波的脚步停下来了,那些剑拔弩张的矛盾消融了,那些信访者不再执着于写信,而是回归往昔正常的生活。悄然地,人民法院积极融入基层社会治理、依靠法治手段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的努力,有了价值,见了成效。

如何有效维护网络秩序?

人民法院助推“依法治理”提质增效

网络空间可不是“法外之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网络空间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提倡自由,也要保持秩序。

如何有效维护网络秩序?推进网络空间依法治理是必然选择。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依法治理的理念,依法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通过发布司法解释、典型案例、加强法治宣传等方式,为执法办案提供具体指引,也引导教育广大人民群众“行有边界、依法用网”。

网络上的一言不合,竟招来骂战,谩骂侮辱、造谣诽谤等侵害行为甚至从线上发展到线下……网络暴力不仅侵害他人的人格权益,也污染、毒害网络生态。

2023年9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对各种网暴行为的性质认定和法律责任给出明确规范,传递了依法严肃追究网暴者的法律责任、切实矫正“法不责众”错误倾向的坚强决心。

电信网络诈骗是网络上的顽固毒瘤,普通群众的治病钱、养老钱、上学钱竟成诈骗分子的“囊中之物”,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

今年1月召开的中央政法工作会议把“深入推进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打击整治”作为2024年政法领域重点工作之一。1至6月,全国法院加大对电信网络诈骗等犯罪打击力度,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1.5万件,同比增长22.9%,同时持续加大追赃挽损力度,一些普通群众的治病钱、养老钱、上学钱等被追回,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

6月,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印发《关于办理跨境电信网络诈骗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法律依据,统一裁判尺度,助推依法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提质增效。

法治,不仅是国家治理的基石,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必将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司法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一定能够抵达光辉的彼岸。